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乒乓》的“自信”是什麽?

國產體育片,需要先給自己“鬆鬆綁”。

/龐宏波

打破固有印象。

在《中國乒乓》的先導預告裡,對於大眾對國球的印象有著些許不同。國家隊就地解散,新教練備受質疑,甚至需要應對公開投訴的問題。隊員喝酒、打牌、打架,發出了“咱們這代人,注定是炮灰”的絕望感歎。

對於如今年輕的國人來說,可能很多人對於國球的印象都不是這樣。而在漫長的歷程中,這是中國乒乓男團的“低谷6年”。如此大尺度的先導預告,對於在印象裡國球戰無不勝的年輕觀眾是一次“認知的打破”,但與此同時也讓人看到了國產體育片在選材上的突破。

國民度最高的運動是以國球曾經的挫折為故事的起點,這讓《中國乒乓》能否憑借滿足觀眾對於國球固有印象的突破成為檔期冠軍多了很多期待。

1

打破國球“戰無不勝”意味著什麽?

打破大眾的固有認知,能夠激發新的“吸睛點”。

在國人眼裡,乒乓球是最不會“輸”的一項運動。在70年代,“乒乓外交”開啟了一段佳話,隨後乒乓球迅速普及,讓小球成為了“國球”。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國乒不僅僅貢獻了無數“時代偶像”,也打出了具有絕對統治力的傲人戰績。

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國乒卻有一段非常痛苦的“低谷回憶”。1981年的世乒賽到1987年的世乒賽,國乒在世界都具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但是1988年,乒乓球第一次作為正式項目加入奧運。此時世界乒壇也發生了巨變,而且在打法上同樣迎來了變革。

在1989年的第40屆世乒賽上,中國隊五盤皆負輸給了瑞典。當時西方媒體甚至以“我們在萬裡長城上打開了缺口!”作為報導的標題。

此後,郗恩庭在1990年接替許紹發繼任中國男乒主教練,但是隨後1991年的千葉世乒賽,男團跌至第7。而此時在意大利執教的少帥,臨危受命歸國擔任國家隊教練。但是在兩年後的第42屆世乒賽上,中國隊同樣未能如願登頂。

自此,瑞典在瓦爾德內爾的帶領下開啟了世乒賽三連冠的王朝。直到1995年,中國乒乓男團在“家門口”第43屆天津世乒賽上才克服萬難重回巔峰,終結了6年的低谷期。

這段國乒真實且慘痛的歷史,在如今年輕的國人中鮮為人知。而改編自真實故事的《中國乒乓》,恰恰聚焦的是中國乒乓男團這段歷史。

在先導預告裡,電影起點就是“哥德堡功虧一簣”。在這段短短一分多鍾的預告裡,卻完全打破了大眾對於國球的認知。首先面對慘敗,高層達成的共識是承認過去兩年工作是失敗的。 同時,新教練卻面對諸多質疑,比賽前教練選擇臨陣換將這樣的兵家大忌都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被公開投訴。“歷次比賽,主力是如何確定的”、“出國比賽的名單有沒有公示”、“不會是連賽前計劃都沒有吧”,這在過去的國產體育片裡是完全看不到的。

隊員則是喝酒、打牌、打架,發出了“咱們這代人,注定是炮灰”的絕望感歎。

《中國乒乓》可以說完全打破了觀眾對於國乒的固有印象,即便這項如今擁有絕對霸主地位的運動,國乒也曾有6年經歷挫折之後的崛起之路,這一點能夠看到的是國乒如今強大的敢於直面挫折的勇氣以及給予此類題材搬上大銀幕的巨大支持。

2

國球如何“破圈”

高燃依舊是體育題材電影破圈的“支柱”。

國球作為一項國民性的運動,自然具有非常強的大眾基礎。一直以來,國產體育片都面臨著破圈的難題,這也是國產體育片在市場層面的困境。在2020年國慶上映的《奪冠》,保持著目前華語體育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累計票房8.36億。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破圈,就在於“中國女排”的強大號召力。

而中國女排、中國乒乓、中國跳水,不僅僅是中國運動歷史上的驕傲,也是在閱聽人覆蓋上最“破圈”的三項運動。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在《中國乒乓》想看用戶畫像裡,40歲以上的年齡佔比達到了18.9%,活躍地區三四線城市佔比達到了57.3%。這足以說明電影在閱聽人層面上無論是地區下沉還是年齡覆蓋上的巨大優勢。

所以,對於具有國民性基礎的國乒題材來說,想要激活觀眾兌現“破圈”,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講述故事。而體育電影,觀眾的第一需求在於“激情”,所以“高燃”永遠是閱聽人破圈的支柱。

只不過在過去的國產體育電影裡,“高燃”往往過於淺顯。電影儘管在整個故事的結局上往往”高燃“,但是因為敘事的平淡無奇,始終無法讓觀眾滿意。一旦這項運動本身閱聽人的橫切面不夠廣,那麽電影就會徹底成為“小眾”電影。

此前定檔春節,但因為疫情延期至2020年國慶檔的《奪冠》,之所以能夠拿下超8億的票房,就在於敘事本身。這部電影的“高燃”在於“中國女排”的精神得以傳承,最終在內外巨大的壓力下成功“奪冠”。

作為一部體育片,《中國乒乓》同樣具有“高燃”的特質。只是在先導預告裡所呈現出的壓迫感極強,將一支“敗軍”的方方面面呈現無疑。正因為有了前面的“抑”,才讓中國乒乓男團頂著巨大壓力在1995年重回巔峰顯得更加“高燃”,這種代入感讓電影激活市場有了更大的期待。

3

中國隊還能登上世界的巔峰嗎?

體育終究還是拍“人性”。

體育最大的魅力,在於把一個凡人骨子裡的“不屈”、“不懼”通過一種非人的方式呈現到了最大化。

在先導預告裡,教練面對國乒的“屈辱”首先是不服輸,所以承諾兩年重奪斯韋思林杯。而此後的挫折換來的是更多的質疑,從質疑是否反省自己對球隊的管理方式再到被公開投訴問題,面對巨大壓力的情況下蔡大炮所發出的還是“還能再讓我拚一次嗎?”的不屈不撓。

從這一點來說,蔡教練這個人物本身是可以感染觀眾的。與此同時,作為一個集體,如今的觀眾對於國乒的印象是常勝霸主。但在這個巨大光環的背後,是如此低谷的艱難六年。先導預告裡同樣對國乒發出了非常致命的“四問”:“中國乒乓還能打敗歐洲嗎?”、“中國球員還能戰勝瓦爾德內爾嗎?”、“中國乒乓還能登上世界巔峰嗎?”、“你們相信嗎?”。

雖然結果通過歷史推進證明是“能”,但這個過程的曲折所激發出的“正能量”可能恰恰是當下普通人最能“共情”的。尤其是在大部分人印象裡,有如此光輝閃亮戰績的國乒可以有回看自己失敗的勇氣,並且勇於戰勝挫折,這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觀眾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激勵。

同樣,作為電影的導演,鄧超和俞白眉也在不斷探索不同的類型片創作。2019年,兩人執導的《銀河補習班》直面“教育”話題,累計票房達到8.78億的同時在口碑上也獲得了一致的認可。2020年,在《我和我的家鄉》中所觸及的則是“扶貧”話題。

此次,兩人又敢於觸碰“國球”題材,而抓手則是國乒歷史上最低谷的慘痛記憶。在類型片的創作上,兩人都不斷的通過探索來被觀眾檢驗。

2017年,作為一部印度批片,《摔跤吧!爸爸》最終憑借著強勢逆襲,在內地拿下了12.99億的票房。這部影片過後,不僅印度批片在國內走紅,實際上也為體育片如何在市場“破圈”提供了答案,體育片終究是靠”人”共情。

2020年,《奪冠》在國慶檔拿下近8億票房(隨後重映累積票房共8.36億),除了“中國女排”本身的時代穿透力,這部影片難得的在於不只是聚焦於一項運動本身,兩代女排的精神傳承以及對於兩位教練的塑造,都讓影片能夠積累足夠的破圈層資本。

體育片往往容易被劃分到“小眾”分支,但實際上體育片卻具備最容易和大眾“共情”的基因。如何將一個高認知度的故事講好,則是電影能否跑贏市場的關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