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之道——讀曲黎敏著《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有感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奇異之書。它不像西醫書籍那樣總在解析生理、病理等專業辭彙,它幫助我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於是,我們品讀它的過程就成為一次捕捉天地自然光影流轉的美麗旅程。

北京中醫藥大學名教授曲黎敏所著《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書,詳細闡釋了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病變以及相關中醫對治,講授了中醫望聞問切常識等,幫助人們簡明認知人體發生病變時的微小徵兆,指導人們儘早發現身體的疾患並及時醫治。這既是實用的人體智慧之書,也是養生與生命智慧之書。

之前,我對中醫始終抱著一種偏見,認為中醫就是把把脈、服服湯藥、下下針。自從我拜讀了曲教授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書後,才漸漸懂得:在浩瀚的中華文化經典中,「醫道」始終獨立而鮮活地存在著:一方面,「道以醫顯」—--中醫之道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陰陽、五行、中庸等觀念在中醫之道中無不盡其所極地鋪設張揚;另一方面,「從醫之道」又是掌握傳統文化精髓的捷徑,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個體生命,天與人盡在此中融合,象與數也不再虛無飄渺,而是如我們的每一次呼吸那樣真實而令人感動。學習品味《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按照名醫名家的指點去挖掘探尋我們的身體及靈魂之秘,將是我們重整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航程。

之前,我弄不明白人們為什麼一直要「冬吃蘿蔔夏吃薑」,為什麼中國人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為什麼子為鼠、寅為虎、午為馬等等原理,但千百年來中國的百姓因循著古訓就那麼自然而然地生活著,被稱之為「中醫」的醫學護佑著……當我讀了曲教授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書後,方知道,原來很多真理都是從我們身體裡變現出來的,是自然形成的。因此,通過讀書讓我了解到人體與自然的奇妙和諧,兩者的和諧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

「醫乃仁術」。該書讓我懂得中醫源於一種根本的、深沉的愛,源於一種沉靜的力量及心靈的閱讀,它熨帖著我們生命的根。我還明白傳統醫學的真正作用不是機械性地對疾病進行「治療」,而是像一位老師,告訴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導致我們身體衰弱的壞習慣,如暴食、暴怒、吸煙、酗酒等;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們生命本性的生活習性,並引導我們順應自然的力量。

「大醫精誠」。中醫有一句話叫做「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該書讓我了解到在《黃帝內經》裡,只有13個藥方,而且都是很簡單的方子。它真正的意圖,是讓我們更多地關注身心的修養,而不要太過分地依賴藥物。健康是一個積精累氣的過程,要一點點攢起足夠的氣和精,才可以供養一生的補給。人體就如同一棵大樹,在外的枝杈都是根部的反映。我們的生命活力來源於身體本身。《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人體是一個最無為、自足的本性,是必然要生病的。所以,一定要因循身體本性的原則,這樣,身體才是和諧的,情緒才可能達到和諧的狀態。人體的五臟六腑本身處於一種很和諧的狀態或格局,中醫用「五行」來表達這和諧的格局,「五行」相生相剋,自成一體。比如說:腎水足了,腎精足了,你就可以生髮起來—--可以生木,生木就是生肝,肝陽只要一生髮,就能夠助心火,因為木生火,而火可以生土,而土可以生金……這就是按照五行相生而來的,五行具有一種和諧性與平衡性。

《黃帝內經》裡有句話說:「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同背)之」。「行之」,必須遵循它的規律去做,行道的人才叫得道之人,而不是只在口頭上談道、說道,就是「行無言」,關鍵是你去做就可以了,能做到的,就是聖人。

中醫裡講:「不治已病治未病」,該書讓我明白:它的意思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得病時就進行預防,並且要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西醫對人體內部治療採用的是「解剖」。而中醫沒有打開身體就知道人體裡面內在的氣血是怎麼回事。那麼,它憑藉什麼「向內看」呢?它憑藉著「道」去看,憑藉方法、規律去看,這就是中醫的高明之處。

古代名醫扁鵲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葯」。天下之大,只有食物是我們每天必需的,所以食物就是百姓的天。《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表明,古人對草藥和食物的區分是很嚴格的。草藥是藉助於其偏性以攻邪、而食物則注重其氣與味的平和來補益精氣。如果能夠正確地調配食物,不僅可以補益精氣,而且也能袪病,這在古代就是醫的極高境界。

曲黎敏教授說:「《黃帝內經》是智慧之書,而不是知識之書,是可以讓一個民族懷著隱秘的熱情世世代代、反反覆復去閱讀的書」。讀了《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書,讓我對中醫中藥有了初步認知,對中醫之道有了些許感悟,並對《黃帝內經》這本最古老的中醫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品讀它,既是一次人體智慧之旅,又是一次養生與生命智慧之旅。

作 者:趙廷河

(王玉龍編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