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安劍:這幾天日本人“水深火熱”,我們要不要關注一下?

這幾天,國內各地暴雨引發水災的新聞不斷出現在視野中,然而我們的一個鄰國,也正在遭受暴雨和高溫的侵擾,與巨大的傷亡相比,相關的新聞卻寥寥無幾。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是日本。

7月以來,日本西部連降暴雨,暴雨引發的洪水導致225人喪生,隨後而來的高溫氣象又導致數十人死亡。

關注災難,為了“慘痛”的進步

也許,正因為是日本,是我們對發生在那裡的自然災害大面積“失語”的重要原因。

這個“鄰居”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在,我們都對他感情複雜。

同時,日本更一直是防災減災方面的“模範”,也許這也是關於日本的災害報導只有隻言片語的原因。

的確,不誇張的說,現在的日本,是在一次次自然災難的肆虐中“幸存”下來的。

從防震性能極佳的建築和完善的避難設施,到國民面對地震等災害的避險疏散能力和憂患意識,日本應對災害的能力可圈可點。

那麽,面對這次暴雨和高溫,為何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傷亡呢?

第一,日本的災害預防重在防震而不是防“水”。

當以板材為主的房屋面對從山地滾滾而來的水流時,這種“抗震良品”存在極大被衝走、衝垮的可能。

第二,日本對防洪方面的投入在持續減少。

2018年日本治水項目支出僅為7961億日元,而11年前的1997年,治水投入就已經到達1.37兆日元。

防洪設施無法承受暴雨帶來的洪流,潰堤讓一座座沿岸城鎮被洪水完全淹沒。

第三,日本嚴重老齡化的社會現狀,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

據《朝日新聞》截至12日的統計,在當時已經確認年齡的141名死者中,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100人。

許多老人來不及逃走,淹死在自己家中。

即便預防措施做得再到位,沒有針對性的救援防護措施,大量老年人受困於有限的行動能力,面對水災和酷暑,大量的傷亡在所難免。

每一次自然界的“發威”,都是一次大考。“考試”過後,無論成績如何,都將帶來救災防災方面的變革。

關注災難,是為了“慘痛”的進步。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6434人死亡,據親歷者回憶,“(災後)幾乎政府的所有舉措都會挨罵”。而此後,日本則成了在抗震減災方面全世界的典範。

不僅日本在從災難中汲取經驗,全世界都在研究。在中國知網搜索相關論文,近十年關於阪神地震的文獻有600多篇,從材料工程到城市規劃,從應急救援管理到防災教育,不一而足。

暴雨地震可能落在任何一個國家,導致重大傷亡的這些原因也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出現,包括中國。

從最功利的角度來看,關注日本洪水,是為了吸取教訓,防止這樣的傷亡發生在我們的土地上。

同舟共濟,是共同的選擇

面對這次日本的災情,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13日與在日中國企業相關人士一同前往總務省,向西日本災區捐款2480萬日元(大約人民幣148萬元)。

災難面前,攜手共度是人類情感共同的自然選擇。這種選擇,可以且應該跨越民族、國家的糾葛。

在2008年那場震驚世界的汶川地震中,共有俄羅斯、日本、英國、德國、意大利、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派出救援隊或專業醫護人員前往災區,與中國人民一起投入抗震救災的戰鬥。

日本救援隊是第一支抵達汶川災區的國際救援力量,在青川縣城解放街青川中醫院家屬樓,他們連續16小時通宵開展搜救。

俄羅斯救援隊員用手護住幸存者的眼睛,示意記者們不要打燈。

韓國救援隊一邊消毒一邊堅持要翻譯告訴記者,“我們很遺憾!沒有機會在這裡挽救生命,哪怕是一個。”

這一刻,中國人不會忘記。在災難面前,全人類的情感選擇都相同。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7.3級強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嚴重,海地共有22萬餘人死亡。

海地幾乎全部崩潰,強震給這個貧窮的島國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中國提供了3000萬元的人道緊急援助,數百噸的救援物資,包括藥品、帳篷、便攜式應急燈、水淨化設備、食品和飲用水及衣服等,並第一時間派出救援隊,成為最先到達海地的國際救援力量。

在這樣的災難前,全世界,無論是敵人還是對手,反應都是一致的:

美國派遣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在第一時間投入救災,航母上解除安裝所有戰鬥機,改載救援直升機和救援物資……

俄羅斯派出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之一安225,攜帶空中機動救援醫院以及食品和藥品等,繞過大半個地球來到海地參與救援……

德國向海地地震災區提供100萬歐元的資金援助,用於對災民的緊急救助……

英國派出一支71人搜救隊,攜帶專業重型搜救儀器及2隻搜救犬……

各國的救援力量在海地與地震展開了一場空前的“聯合競賽”。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包括中國救援隊在內的國際救援力量至少從廢墟中救出90名被困人員。

值得說明的是,海地尚未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

關注災難,複興路上的一堂“必修課”

誠然,不止在中國,對外援助與國內建設,一直是世界各國輿論討論的焦點。

更無須諱言,歷史與現實的糾葛,常常使人們在看待不同國家時,戴上“有色眼鏡”。

然而,作為人類,生命的價值永遠是第一位的。這不僅是大國責任的擔當,更是整個民族文明理性的進步。

面對災難,一切偏見與糾紛,都大可先放一放。也許,災難中心手相連的同行,正是化解矛盾與糾葛的“鑰匙”。

面對災難,無論對方是什麽國家,都值得我們關注與同情。從這個意義上講,“水深火熱”中的日本人同樣值得我們關注關心——這是一個崛起的民族應有的胸襟和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順勢而為,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說說而已,同舟共濟、攜手同行的擔當,是中國在複興路上必須完成的“必修課”。

不變的,不止有利益,更有人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