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療關節疼痛,祛風八法靈活化裁

導讀:痹證,相信臨床中並不少見,有行、痛、著、熱痹之分,而風為百病之長,在痹證的辨證過程中,風邪常常需要考慮。那麼關於如何治「風」,本文列出八種方法,可謂是在治風過程中,更加深入細緻的進行剖析,相信您讀完本文後,對「治風」一定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治療痹證過程中,也一定會更加得心應手。


痹證治風八法

作者/胡國俊


痹證為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雖有行、痛、著、熱痹之分,因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故痹證以風為主邪者誠非鮮見。

風之中人,除有兼邪為害,隨機而有寒熱之變外,更有客表入裡,竄擾內伏之異;又因證有久暫,體有強弱,虛體之人又有陰陽氣血之不同,故痹證治風之法,當隨證而異,筆者就臨床所及,作痹證治風八法簡介,以饗同道。

一、解表疏風法

痹證初起,多由風挾它邪外襲肌表,客侵六經之藩籬,以肢節遊走疼痛,腰背酸楚為多見,或隻肩背酸痛頸項幾幾,或一身盡痛莫可名狀,但灑淅畏寒,惡風發熱,舌淡苔薄,脈浮為其常伴之症。

客表在外之邪,治當輕而揚之,汗而發之,故解表疏風為其必用之法也。


然痹證解表疏風之方不可驟投辛溫發汗峻劑,以防大汗淋漓反而表傷風邪不去也;再則風氣偏勝之行痹,也不無它邪之兼挾,且又多侵襲肢節骨骱之處,故寧可再劑,毋施大劑,還應視夾邪而兼顧之。

《內外傷辨惑論》之羌活勝濕湯實為解表疏風,主治痹證初起之良方,方中羌活、獨活、防風、槁本、蔓荊子既可疏風輕揚解表,又能辛溫化濕止痛,一葯數用,方小而效巨集也。

兼寒者加桂枝,濕重者加木防己。若夾熱邪外客,或鬱熱內生者,則以《此事難知》之大羌活湯化裁,解表疏風與清化濕熱同步。

初起之痹,在正氣未虛,邪未入裡之際,應竭力驅逐之,期客邪無傷營入絡之變。局方五積散也是一張解表疏風之佳劑,該方融疏風解表、散寒祛濕、益氣和營之品為一爐,對以風挾它邪互結為害之初痹尤宜。

余常易麻黃為羌活,變散劑為煎方,輒可收葯到症減之效。

嘗治李某,女,32歲。風濕痹痛一月,全身酸楚,腰脊疼痛且寒,曾服溫補腎陽、散寒蠲痹之劑少效。余見其舌淡苔白薄,兩脈浮濡,更兼灑淅畏寒,斷為風夾寒濕之邪客襲太陽膀胱之經,經俞不利,故有上述之症也,遂擬五積散去二陳平胃方葯,加羌活、獨活、細辛、木賊草、防風、防己、生薑等為方,3劑症減,又7劑遂愈。

二、益氣驅風法

痹之為證,大多由兩虛相得,即虛邪賊風客中正虛不足之體,而有肢體骨節痹著疼痛,其中以氣虛失固,腠理疏鬆尤為多見。

氣虛之由除稟賦所致外,一為客邪久羈,痹痛不已,頻投辛溫解表發汗逐痹之方,徒傷營衛,耗散元氣也;二為脾胃失健,中虛不立,出自中焦營衛之氣乏源欠充,肌腠失諧,衛氣虛而不固,易遭風邪之侵襲;再則中虛之人,肺少溫煦,肺虛氣弱,皮毛失充,禦外不能,也為風邪易客之因也。

凡此痹證,非益氣不足以驅風,驅風劑中不可無益氣,相輔相成方可風驅表固,愈而少發也。仲景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加黃芪湯、實為益氣驅風之有效方劑,丹溪之玉屏風散也為氣虛感邪者所設,余常以三方化裁,再隨證加入驅風通絡之枝藤,收效頗佳。

方中除黃芪需重用外,生薑紅棗甘草誠不可缺如,因三味合體,味甘辛性溫,內能益不足之脾胃,外可和失諧之營衛,為氣虛表弱又兼風邪之最佳佐佼,誠參術之不逮也。

如治陳某,女,28歲。肢節遊走疼痛,以小指關節為甚且發硬一年,診為類風濕關節炎,西醫治之乏效。轉診於余時,見其面?白無華,懶言少氣,神情萎頓,畏風自汗,納少便溏,舌淡脈虛細。

某醫予疏風通絡活血蠲痹之方惘效,又頻加蟲蟻搜剔之味,諸症依然。此乃氣虛之體,衛外失固,風邪內淫不除,或驅之又入也,亟擬益氣驅風同步庶或有效。

遂予黃芪30克,桂枝、防風、白朮、炒白芍各10克,鹿銜草、雞血藤各20克,炙甘草6克,紅棗四枚,生薑三片,10劑症輕,上方稍事化裁,間斷調治四月諸症向愈。

三、養血祛風法

痹證久羈,致病之邪無不由經入絡,與營血混為一體,性陽善動之風邪宜耗氣,祛風利濕之劑頻投,及刺血放血療法之誤施,陰傷血耗自不待言,經絡澀滯,骨骱失濡,無怪痹證之難愈且轉甚也。

若祛除此證內淫之風,必養不足之血方可奏效,故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

《臨證指南》於痹證一門有:「有血虛絡澀,及營虛而為痹者,以養營養血為主」之旨,征之臨床誠非虛言。滋陰養血之品以生地為之上乘,因其質重液濃,味甘性平,除滋陰養血之功外,尚具去痹止痛之效。

《神農本草經》曰其能「逐血痹」,並謂「除痹生者尤良」。《本草正義》則進一步認為「逐血痹者,則血不行而痹著不行,補養充足,自然流動洋溢,而痹者行矣。」他如芍藥、當歸、首烏、枸杞、川芎等,皆具養營養血之功,均可加入。

祛風之品盡避辛燥性烈之味,應擇祛風而不耗陰,通絡又無傷血為宜,葯如夜交藤、雞血藤、秦艽、防風、桑枝、海桐皮、海風藤、絡石藤等。

仲景防己地黃湯雖為主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之方,但從組方配伍,及重用地黃測之,用該方將治陰血虧虛而夾風邪之痹證有效,余常用其方再隨證化裁,對痹證之屬血虛陰虧者甚效。

四、填精逐風法

痹之久者,由經入絡,再損筋傷骨下累肝腎者,多為久痹難治之症。除由正虛體弱,與過當之蠲風散寒燥濕不無關係,使痹證由陰血虧虛而至精髓不足也。

因肝主筋,腎主骨,筋骨失精血之滋充,淫邪又戀而不去,故骨骱傷損頗重,關節畸形多見。誠如《會心錄》曰:「痛痹一證,肝腎為病,筋脈失於榮養」,及張景嶽曰「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之言。

因其較入絡之證又深一層,故養營養血之法似隔靴搔癢,無濟於事。非填精無以補不足之肝腎,欲逐風必須充久耗之陰液,填精之品草木少功、當擇血肉有情為主,葯如阿膠、龜板、豬脊髓、羊脛骨、狗脛骨、生熟地、枸杞子、製首烏、鱉甲膠等;

追逐留伏之風,於獨活、鑽地風、透骨草、千年健、老鶴草、伸筋草等品中選擇二三味即可。若兼鬱熱內熾,或相火偏旺者,黃柏、知母、丹皮、石膏也可加入。痹證至此誠難向愈,如能對證施方,持之以恆,對緩解癥狀,恢復肢體部分功能庶或有望。

家父胡翹武主任醫師早年曾治療一例晚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其四肢腰脊僵痛,小指(趾)關節僵硬畸形,功能喪失殆盡而臥床半載,經虎潛丸加減,重用填精補髓,滋養肝腎之品連續三月治療,竟獲雙手恢復部分功能,兩足棄杖蹣跚步履之效。

五、溫陽散風法

年邁陽虛,或腎督不足之人,或寒濕久羈而傷及元陽者,皆為風邪常客之體。非但風邪易襲,且戀留難卻也。其身疼節痛,雖多遊走,但少赤熱之徵,多伴畏冷肢涼,腰膝酸軟,舌淡脈細遲微弱等症。

散寒驅風止痛之劑雖可暫緩一時,但移時復故,再服無效矣。或問散寒溫陽皆辛熱之品、何以散寒少效而溫陽有驗?

此同中有異,標本異治也,凡散寒之劑皆辛熱燥烈之品,於陰寒內凝,標寒外客有濟,因其只有辛熱散寒之力,而無溫腎壯督之功,藥力隨劑盡而減,故痛止一時。

溫陽之方則以溫補腎督,辛甘溫潤之品為主,皆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盡劑而陽溫火補,陰霆驅風寒散,故有愈後少發之驗也。

為求治本之道,當宗《醫學心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而以疏風燥濕佐之,參以補火之劑,所謂熱則流通,寒則凝塞,痛則不通也」之說,於腎督陽虛者尤宜。再佐辛溫祛風之品以治其標,在緩緩調治中,可收陽補風散痛止痹除之效。

陽和湯雖為王洪緒治療陰疽骨癆的外科方劑,然其溫陽補虛,散寒通滯之功用,於陽虛痹證甚為合拍,余常加淫羊藿、仙茅、巴戟天以助溫陽補腎之效,獨活、薑黃、威靈仙、鹿銜草以增散風驅邪之力,顯效之例枚不勝舉。

六、通絡搜風法

《類證治裁·痹征》曰:「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澀,久而成痹」。

故痹久入絡,血脈癖阻為其必然也,再兼濕風內戀,伏而且竄,既有痛如針刺舌暗肌膚甲錯瘀血之證,又有走竄不定,忽腫忽消風邪之症,實為痹證頑難痼疾之型,因內濕之邪與脈絡之血,主客交混,結為一體,入筋隧深骨骱,瘀阻稽滯,伏而又竄也。

瘀滯之絡脈,非通逐無以流通,伏竄之風邪,非搜剔無以消散,故通絡搜風誠為此類痹證必用之法也。

《醫林改錯》身痛逐瘀湯雖為血瘀身痛之證而設,然於絡阻風伏之痹證,搜風之力顯系不足,可增蟲蟻搜剔之品,既可搜索留伏之風,又能加強通絡祛瘀之效,葯如蜈蚣、全蠍、螳螂蟲、蜂房、蘄蛇等,收效遠較單純活血化瘀方葯顯著。

然久之痹證,決非朝夕見功,且蟲蟻之體頗多腥膻,煎湯之劑異味特濃,殊難長期堅持治療,宜改湯劑為丸劑,可在緩緩調治中奏捷。

曾治曹某,男,43歲。關節遊走痛疼10餘年,近年以兩下肢膝踝為甚,並腰骶部疼痛,俯仰不利,診為類風濕關節炎與腰椎骶化,面色黧黑,手足指趾淡黯,遇寒入冬則甚,曾按溫陽散寒法少效,見其舌質邊多紫點,兩脈又呈細澀不揚,斷為絡阻風伏,腎督虧虛之候。


遂予身痛逐瘀東加蜂房、蘄蛇、蜈蚣、鹿角片,7劑後症有輕減,遂予上方製丸,服用半年,除勞累感寒有輕微疼痛外,余無不適。

七、化痰風法

痹之由痰濁內阻,風邪留伏,風痰合邪而致絡脈閉阻,肢節腫痛者,臨床並非少見。

由於痛處重著微腫,但按著痹論治,惘效少驗者重多,因濕、痰有別,就兩者而言,痰較濕更稠更粘,痰之為病除重著微腫外,又多深沉頑難,若與風邪為祟,其變化更令人莫測,僅以治濕之法治風痰稽伏之痹證,無怪乎少效也。

本證之得多以痰濁素盛之體,復感風邪客襲,或風寒濕痹失治誤治,致使寒濕熱化而有痰濁之變,或它證為風痰之邪為患,而演變為此恙者。其證疼痛之處輒有脹滿沉重之感,走竄範圍僅在肢節上下,大多固定不移,不紅少熱,但時或微腫,常伴納呆神疲,四肢倦怠,身睏乏力,舌淡潤苔白粘,脈浮濡或浮滑等症。

治當化痰行氣蠲風通絡為法,指迷茯苓丸合牽正散加減為宜。考指迷茯苓丸專主痰濁內停,流注四肢而致肩背肢節疼痛之證,牽正散特具化痰蠲風搜絡之用,合二劑為一方,不失為風痰阻絡而致痹證之良方。

寒痰者加白芥子、製南星;熱痰者加甘遂、竹瀝,蠲風逐痹;上肢加桂枝、薑黃、羌活;下肢加牛膝、防已、獨活。

孫某,男,55歲。右肩凝痛半年,抬舉艱難,入夜尤甚,理療針灸封閉少效,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之中藥也無驗。余見其形體敦厚,又有酒醴偏嗜之癖,面黃晦暗,舌淡苔白膩,脈濡滑,此為風痰留著為患,遂擬上方加天仙藤、薑黃、白芷。

5劑見功。繼予原方半月即瘥。

八、清熱寧風法

凡風濕熱痹者,其肢節疼痛除遊走不定外,多有紅腫灼熱,觸之烙手,按之痛甚,甚則肢節不可挪移。

此乃風挾濕熱之邪客襲陽熱之體,或由內蘊之濕熱,又遭外風而引發,因風熱具為陽邪,且風熱交煽,互助其威,故病勢急劇,疼痛頗甚,又多有高熱煩躁,心慌怔忡,面赤口乾,便結溲黃,舌紅苔薄黃,脈浮滑數或浮大無倫等症。

治當亟宜清熱寧風宣濕通絡,白虎湯合吳鞠通宣痹湯化裁,加水羊角、羚羊角、雙勾等以增清熱寧風之效,羚羊角價昂物缺,可重用石決明、菊花代之,應重劑頻投,一日兩劑,二三日可望熱退風寧而痛減。

家父曾治王某。女,15歲。三日前見兩膝紅腫熱痛,繼則兩踝亦然,不能步履,發熱畏寒,汗出惡風,面赤氣粗,心慌胸悶,口乾心煩,唇舌紅赤,苔薄黃,脈浮大滑數。西醫診為「風濕熱」。

謂其風熱挾濕燔氣動營,灼擾肢節,大有舍心擾神之慮,亟宜清熱涼血寧風利濕為法,石膏50克,忍冬藤30克,地龍、雙勾各10克,石決明30克,菊花10克,白茅根30克,防己10克,薏米30克,知母10克,滑石15克,蠶砂20克,赤小豆30克,製草烏6克。

3劑熱退痛減,繼予原方去石膏、雙勾,加玄參、石解各10克,桑枝30克。7劑痹痛全愈。所遺胸悶心慌之症減而未痊,待治。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遼寧中醫雜誌》,1990年第3期,作者/胡國俊。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