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說楊洋油膩的時候,我們究竟在厭倦什麽?

作者|謝明巨集

編輯|李春暉 

影版《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之後,楊洋的新劇《武動乾坤》繼續和“油膩”結下不解之緣。擠眉弄眼的林動,宛若黃教主附體,承受著他這個年紀不該有的天真爛漫。

與此同時,不少人開始懷念李少紅版《紅樓夢》裡那個溫潤如玉的少年,發出一種“物是人非油膩膩”的感慨。江湖流傳《油膩詞》,可博一笑: 

陌上公子溫如玉,幾年變油膩。眼神元氣應猶在,只是清顏改。聞說世上貪年少,老大被人笑。隻恐新人玉搔頭,今朝新鮮明朝油。

繼中年油膩之後,鮮肉演員的油膩之風吹起:楊洋深陷其中,就連吳磊也無法逃離。一道油膩的鐵幕已經在整個娛樂圈降下,和平鴿也無法穿越,男藝人被劃分為“油膩男藝人”和“還沒被說油膩的男藝人”。 

蘇軾《與蔡景繁書》之十二:“情愛著人如黐膠油膩,急手解雪,尚為沾染,若又反覆尋繹,便纏繞人矣 。”“油膩 ”在這裡是一個名詞,指的是油脂油膏。在大文豪蘇軾眼裡,情愛如油膏,黏黏糊糊,沾上了就去不掉。

說人肥頭大耳是油,說人油頭粉面是膩,加在一起就是油膩,想想倒也十分貼切。只是妝容精致的鮮肉演員們,為何與“油膩”結下不解之緣,倒讓人頗想一探究竟。

都說“人間有味是清歡”,但再加上一句“沒有肉吃真寡淡”可能更圓滿。浮世萬千,有翩翩少年可供品玩是件幸事。貪杯多食,就只好丟下一句“油膩”。要獲得觀眾的長期寵愛,幾乎成了一門玄學。 

什麽樣的演員被叫“油膩”

當我們掃視一眼各大社交網站和自媒體公眾號,會很輕易發現“油膩”藝人的共性:顏值高+沒演技。

黃曉明作為開山祖師,招牌油膩必殺技就是邪魅一笑;張翰穩坐護教法王,總裁的微笑凝視完美將“霸道”與“土味”結合,是鄉村油膩風濫觴;楊洋作為青年骨乾,則承前啟後貢獻了各種“毫無意義又意味深長的微笑”。

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之中,存在著明顯的性別缺失。那就是:沒演技的男演員千篇一律的被指油膩,沒演技的女演員卻缺乏“同級”形容詞。 

楊穎大寶貝沒有演技,在《孤芳不自賞》裡“摳圖”滿天飛,沒有被說“油膩”;關格格慣會擠眉弄眼,在《極光之戀》裡蒼白無力的喊“救命”,沒有被說油膩;楊冪癡迷大濃妝黑化,在《扶搖》裡喪心病狂的捅男主,沒有被說油膩。

EXM,這對男演員是不是有點不公平了?不管你是否感到不合理,“油膩”這個詞從被放入演藝圈開始,就是為男演員量身定製的。當然,部分女藝人像林心如也常被稱為“油膩”,但顯然並不屬於我們討論的這個範疇。 

林心如等女藝人的“油膩”,大部分還是屬於身材管理失衡,妝容不當導致。而被批評“油膩”的男演員,哪一個不是面容姣好,氣質得體?

我們之所以對男演員更“苛刻”,是因為從古至今的男色消費都在追求一種極致的少年感。這種少年感說白了,就是殘酷的年齡達爾文主義。一旦男演員過了十幾歲的少年期,觀眾就開始不那麽寬容了。

明清時期,“男風”盛行,以致有“有歌童而無名妓”、“陰妖遍天下”之說。但只要仔細看那些美男子的身份證,就會發現出名的全部集中在十幾歲的少年時期。

號稱古代十大禁書之一的《品花寶鑒》,大概相當於乾隆年間的《偶像練習生》了。書中史南湘對八旦進行點評,大的至多不過17歲,小的也只有14歲,《品花寶鑒》中記述的其他正當紅旦角,如琴言15歲、琪官14歲、蓉官年齡不過十五六歲。 

時人看重男旦的“色相”(顏值),而“技藝”(演技)這些原本更重要的東西反倒退居其次。低齡少年充實於男旦行業,滿足了世俗對這種忽男若女、雌雄莫辨的“男旦美色”的幻想與垂涎。 

前段時間編劇汪海林,說追捧小鮮肉是一種“全民孌童”傾向。批評可能有點過重了,但我們對於男色消費的年齡鴻溝卻是一貫苛刻的。這也就是當19歲的楊洋演賈寶玉被稱純淨,26歲的他演林動被叫油膩的原因。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清代伶人的更新速度其快無比,竟以“五年為一世”,“三年為一世”,迅速過期的伶人,頃刻間就會由萬眾矚目的顛峰,驟跌至無人問津的谷底,這幾乎是所有伶人無法擺脫的宿命。 

而在鮮肉輩出的娛樂圈,當十幾歲的少年感失去,留給男演員們的大多是“油膩”二字。

油膩的消費群體 

一個吊詭的現象是,現在批評楊洋油膩的觀眾,大多過去是吃他的顏的。這當然不能夠被扣上薄情寡義的帽子,讓人疑惑的只是:楊洋顏值猶在,過去的顏粉卻溜了一部分。

平心而論,楊洋現在的顏值遠超新《紅樓》時期,那時候的臉甚至有一點沒完全長開。如今棱角分明的楊洋,難道顏值不能打了嗎?當我們說一個演員油膩的時候,我們潛意識裡還是承認其顏值的。

一個殘酷的真相是,只有帥的演員才能被稱作“油膩”。你看郭冬臨那麽圓,沒人說他油膩;和柯震東演《那些年》的郝劭文,沒人說他油膩。當我們給一個帥氣的男演員冠上油膩的名號時,很可能只是為了掩蓋男色消費的道德羞恥感。

當男演員還是個少年的時候,觀眾可以肆無忌憚的加以讚美。可當他已經成年,步入男人的階段,讚美顏值的呼聲就需要加以克制了。我們可以誇一個小男孩可愛,但我們能在街上看到帥哥就搭訕嗎? 

矜持成了女觀眾和男演員的第一道阻礙。少年可以盡情消費,而男人需要保持社交距離。這就好比吃紅燒肉,多了會膩。但這不代表說“油膩”的你,以後都不吃紅燒肉了,而是你不好意思當著大家的面吃了。

那麽怎樣一邊吃,一邊顯得自己很矜持呢?我們只需要繼續關注男演員的新劇、新綜藝和通稿,然後在看完之後憂心忡忡的說:“哎,他怎麽變油膩了”。

邊吃邊批評,實乃我們對男色消費的傳統。《宋書》的作者沈約,晚年在“懺悔文”裡稱搞基是“生死牢阱,未易洗拔”;縱然袁枚本身亦癡迷男色,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子不語》裡嘲諷職業小官;《龍陽逸史》的作者醉竹居士,早年流連少年歡場,卻在書裡不厭其煩的鄙視男娼。

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中說:“在消費的全套裝備中,有一種比其他一切都更美麗、更珍貴、更光彩奪目的物品,這便是身體。”

擁有出眾外形與號召力的男演員,在影視作品中引發關注與熱捧,進而成為大眾消費中被賦予符號化意義的商品象徵,由此產生的粉絲經濟直接刺激著社會再生產與資本增值。

在這個語境下的“男色消費”,並非指出賣身體與尊嚴獲取經濟利益的行為,而是一種功用性概念。既如此,男演員就更像是一盤“紅燒肉”。當他們被“玉體橫陳”端上螢幕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油膩”的危機

當某些專家與媒體大呼女權覺醒的同時,我們發現所謂“男色消費意味著女權意識覺醒”的論斷亦有缺陷。如果從“鮮肉”到“油膩”真的是一種對穆爾維的“男性凝視”的顛覆,為何我們要在吃飽以後加一句“油膩”呢?

油膩如何消除?

其實迪卡普裡奧,也曾在鮮肉時期被歐美觀眾嫌棄油膩。但為什麽,在他真的變胖以後,這種油膩的批評反而消失了?是因為愛嗎?是因為責任嗎?或許只是因為在追逐奧斯卡的過程裡,他不知不覺的完成了“去油”的過程。

和如今的流量明星一樣,迪卡普裡奧出道之時,演遍了少年。1985年,在家庭劇《成長的煩惱》中,他因飾演被領養的流浪兒而得到肯定。9年後,在《不一樣的天空》中出演智障弟弟阿尼,不管是神態還是動作,都惟妙惟肖。在他早期的影視作品中,塑造這種處於社會邊緣的青少年角色是他的拿手好戲。

1993年的《男孩的生活》中,他因飾演陶比這個遭遇家庭暴力的男孩而在影壇受到關注。之後在《籃球日記》、《全蝕狂愛》等電影中,他也完美地飾演了性格各異的邊緣少年。

正如他所說:“我不是安靜型的人,儘管有些人認為我是。我認為我不像其他任何人,從這點上說,我屬於叛逆型。”大概是因為本色出演,他在這些電影中的表現堪稱上佳。 

之後的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萊昂納多憑借優異的表現將柏林電影節最佳男配角獎攬入囊中。《泰坦尼克號》讓萊昂納多成為鮮肉代名詞,卻也局限了他的戲路。

1998年的《鐵面人》,他開始努力轉型,但因為還頂著“傑克”的帥臉,觀眾並不買账;2000年的《海灘》、2002年的《紐約黑幫》、《貓鼠遊戲》都可以統稱為“臉蛋還不錯”系列。小李子還是帥的,但是搖擺不定的少年感引發了老粉的恐慌:那個帥得慘絕人寰的羅密歐去哪兒了? 

2005年的《血鑽》,31歲的迪卡普裡奧終於擺脫了帥臉:精致的輪廓消失、眼窩越發深邃、眉骨肌肉下移明顯、不加保養的眼瞼出現細紋,正式進入了“油膩期”。這樣的傑克還有顏粉嗎?粉絲控評也無法挽救。

2008年的《革命之路》,傑克和露絲開始面臨中年婚姻危機,廣泛的意見是:如果傑克當年爬上了木板,他和露絲現在就是這副德行。2010年的《禁閉島》,昔日翩翩少年,終於大腹便便,觀眾還在懷念迪卡普裡奧過去的顏。

2013年《了不起蓋茨比》、2015年的《荒野獵人》幫助萊昂納多完成了從偶像派向實力派的轉型,鬍子拉碴的硬漢形象一直佔據著上風。作為素食主義者的萊昂納多為了詮釋格拉斯這一形象,在片中他嘗試了吃腐肉、牛肝,甚至睡臥馬的屍體,不得不說萊昂納多的認真讓你不好意思再提“油膩”。

迪卡普裡奧追逐奧斯卡的過程,其實也是對“顏值”的疏離之路。換句話說,擺脫了對顏值的路徑依賴,也就擺脫了油膩。讓自己在“換臉”的過程裡,逐步錘煉演技,就是一個“以毒攻毒,以油去膩”的慘烈故事。畢竟,當一個鮮肉真的變“油”的時候,才會哪裡跌倒哪裡爬起。 

這也提醒我們:一個演員不是因為油膩而演技差,而是沒有演技才要死抱著“油膩”。你看看那些被稱油膩的演員,每一個表情是不是都在努力表達“你看我多帥?”無論紅燒肉多麽油膩,始終有固定的擁躉。它不端上你的餐桌,也會端上別人的餐桌。這才是黃教主能夠荼毒我們多年的原因,當被批評油膩的時候,始終有觀眾覺得他們是帥的。

製片方癡迷流量油膩明星,就是看準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當你喊著油膩的時候,他們炮製的“肉”已經在你肚子裡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