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東漢末年鎮守邊陲的鐵血將軍:公孫瓚

在東漢末年的諸多諸侯中,公孫瓚是比較有名的一個,也是實力比較強大的一個。關於公孫瓚的印象,可能有很多人首先想到,他是劉備的同學,一起飛鷹走狗地鬼混;或者是在“界橋之戰”中被麹義暴揍;又或者是最後不敵袁紹,兵敗身死。總之,公孫瓚是一個失敗的軍閥,成為袁紹在北方爭雄的養分。不過那個亂世裡,一些失敗者身上也有許多值得書寫的故事,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公孫瓚這個為曾經為漢帝國鎮守邊陲,後來割據一方,最終又困頓而死的鐵血將軍。

意氣慷慨

公孫瓚是幽州遼西郡人,公孫家屬於上層社會,“家世二千石”,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公孫瓚的母親地位不高,連帶著也不受人待見,就混了一個文書佐吏。不過公孫瓚本身很優秀,長得帥,聲音洪亮,辦事機靈,郡守認為公孫瓚必成大器,把自己女兒嫁給了他,讓他去找大儒盧植學習,在名士門下鍍層金。

後來公孫瓚又成為上計(地方上報中央)吏,他頭頂上的郡守叫做劉其。劉其犯了法,要送到洛陽問罪,公孫瓚就喬裝成士兵,親自護送照顧;劉其的處理下來了,要流放到南方以南的交州日南郡。當時這個地方真是蠻荒之地,瘴氣毒蟲到處都是。公孫瓚是怎麽做的呢?他在邙山祭祀先人,慷慨悲歌,然後義無反顧陪伴劉其同去日南郡。

結果劉其在南下的路途中就被赦免了。公孫瓚不僅不用去日南郡受苦,還因為自己的慷慨舉動收獲一個好名聲。公孫瓚被舉孝廉,到遼東屬國當一個長史,開始自己威震邊陲的第一步。

威震邊陲

在某一點上,公孫瓚和劉備這兩個同學還是有些相似的。都是出身貴族(劉備再怎麽落魄也是貴族子弟),但實際上的好處並不多;都師從盧植學習經學,但身上還是一股子“幽並遊俠兒”的勇武之風,真正起家還是走武途。公孫瓚曾經率領幾十個騎兵出邊塞,遇到幾百鮮卑騎兵。在這種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公孫瓚果斷對鮮卑發起衝鋒,最後殺出包圍,殺傷幾十個鮮卑人,自己的從屬也損失了一半。公孫瓚這種強硬做法對鮮卑南下擾邊活動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後不敢複入塞”。公孫瓚成為涿縣縣令。

涼州軍閥反叛,漢廷從幽州征調三千烏桓騎兵,由公孫瓚率領。結果漢廷是既想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糧餉遲遲發不下來,烏桓騎兵心說我還跟你幹什麽啊,都叛逃回去了。漢廷和烏桓產生了矛盾,西邊還有戰事,有兩個政治投機者抓住了這個時機,一個叫張純,一個叫張舉,勾結烏桓首領丘力居造反,轉戰州郡,聲勢浩大。公孫瓚和叛軍進行多次戰鬥,屢立戰功,但一直無法根本上解決叛軍,《三國志》中記載:“四州被其害,瓚不能禦。”後來公孫瓚對張純、丘力居打了一個勝仗,但是在追殺的時候被丘力居圍困在遼西郡管子城。兩軍對峙二百多天,公孫瓚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於是分散突圍,死者甚眾。另一方面叛軍也沒有氣力再戰,遠走柳城。

幽州牧劉虞用懷柔政策,拉攏、分化叛軍中的烏桓力量,張舉的叛亂最終失敗。公孫瓚繼續率兵鎮守邊陲。他對烏桓、鮮卑等人的態度可以說是深惡痛絕,每次征戰“如赴仇敵”,有時候從白天追殺到晚上。公孫瓚組建起一部分騎兵,騎白馬挽長弓,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馬義從”。公孫瓚和他的白馬義從把烏桓人殺怕了,烏桓人練兵(或者是娛樂?)的方式是把公孫瓚畫下來,一邊騎馬一邊射擊,如果射中就高呼萬歲;但在戰場上還是互相囑咐“避白馬長史”,可見公孫瓚給他們帶來的巨大的心理陰影。

將相不和

劉虞身為一州之牧守,屬於公孫瓚的頭頭。劉虞厲害的地方是個人魅力,極高的聲望,對幽州的仁政;公孫瓚厲害的地方是軍事才能。如果他們兩個人聯合起來,一文一武,一將一相,應該是一對“黃金搭檔”。不過由於對邊患問題的主張上的分歧,再加上不斷殺戮中滋生的野心,公孫瓚和劉虞之間還是不可避免的決裂了。

劉虞對烏桓等部族的態度,是盡量安撫,免動刀兵。漢廷重新讓劉虞到幽州去,也是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而公孫瓚對烏桓恨得咬牙切齒,他的志向就是滅掉烏桓。劉虞到任以後,烏桓人非常高興,積極聯繫劉虞請和,公孫瓚則截殺胡使,不希望他們溝通;公孫瓚只顧軍隊強大,經常放縱士兵擾亂百姓,軍紀非常差,與劉虞的仁政不符;董卓西遷的時候,漢獻帝劉協讓劉虞的兒子劉和逃往幽州,向劉虞搬救兵。劉和是從武關跑的,要想到幽州,必經袁術的南陽。袁術就把劉和扣下來,非要一起做這筆生意,西征救回劉協。劉虞派軍隊去袁術那裡,公孫瓚勸諫無果,繼續搞破壞,派從弟公孫越到袁術那裡,悄悄勸袁術繼續扣留劉和,再吃掉劉虞的軍隊。種種事情讓劉虞和公孫瓚的關係越來越差。

在袁紹和袁術的爭鬥中,公孫越被袁紹軍射殺。公孫瓚把鍋扣到袁紹的頭上,袁紹為了示弱,把渤海郡給了公孫瓚的另一個從弟公孫范,跟公孫瓚示好。結果公孫范直接歸附公孫瓚。公孫瓚和袁紹開始爭奪冀州、青州,互相攻伐。

劉虞害怕公孫瓚做大,對他的軍事行動加以節製,結果公孫瓚桀驁不馴,違抗劉虞的命令。劉虞和公孫瓚互相上表告對方的狀,漢廷也決斷不了,還是讓你們看著辦吧。公孫瓚築城防備劉虞,劉虞再也忍受不了,打算乾掉公孫瓚。

史料中記載,劉虞合兵十萬(有沒有水分不知道)攻打公孫瓚,而公孫瓚此時身邊並沒有多少兵力。但是有一點,劉虞實在不是塊打仗的料子,手裡計程車兵也是水當尿褲,被公孫瓚率領幾百人縱火突擊,直接潰敗了。劉虞也被公孫瓚所殺,公孫瓚遂有幽州。

兵敗身死

劉虞在幽州的人望非常高,他被殺的時候,“百姓流舊,莫不痛惜。”公孫瓚把劉虞給殺了,對自己的聲望是一個打擊。而且公孫瓚本身也不乾淨,曾經縱兵擾民,現在又大興土木,建造營壘、樓觀。另一方面,公孫瓚看不起世家名士,打壓衣冠子弟,美其名曰讓他們懂得感恩。公孫瓚統治幽州的種種表現,為日後的覆滅埋下禍根。

劉虞舊部鮮於輔、鮮於銀、齊周等人,聯合閻柔起兵,擁有漢人、烏丸、鮮卑數萬人,擊敗漁陽太守鄒丹。袁紹看到這個機會,派麹義、劉和(劉和從袁術那裡跑出來後投靠袁紹)進攻幽州,打算與鮮於輔合兵一處。烏桓峭王也率領七千烏桓、鮮卑騎兵,跟隨鮮於輔軍匯合袁紹軍。公孫瓚親自與鮮於輔聯軍交戰,結果被擊敗,由於公孫瓚的“暴政”,幽州各郡也發生叛亂,響應鮮於輔聯軍。公孫瓚退守易京。

鮮於輔聯軍圍城一年,因為糧食耗盡撤退。但公孫瓚也元氣大傷,失去往日的實力和銳氣。在建安三年袁紹又來攻打公孫瓚。做公孫瓚的部將挺倒霉,因為被圍困的時候,很有可能得不到救援。公孫瓚美其名曰讓他們學會自救。這回袁紹軍北上,這些部將覺得守也守不住,救援也沒有,沒做什麽有效抵抗就潰敗了。

袁紹兵臨城下,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軍求援,自己在城內固守。次年,黑山軍果然起十萬大軍救援公孫瓚。公孫瓚給公孫續寫信,讓他舉火為號,自己出城與公孫續前後夾擊。結果這封書信被袁紹劫獲。袁紹將計就計,點火引公孫瓚出城,然後擊敗他。公孫瓚繼續回城守衛,袁紹軍開始挖地道破壞城樓。公孫瓚自知已經窮途末路,就勒死自己的家人,然後自焚而死了。

小結

公孫瓚身上有許多缺點,給人的感覺是殘暴弑殺,不折不扣的磨牙吮血的軍閥。但公孫瓚在早期也是一個能夠與郡守生死與共的義士,一個向數倍於己的敵人發動衝鋒的邊地豪俠。不過太多的殺戮讓他心如鐵石,權力的味道讓他滋生野心,接連的失敗又讓他意志消沉。這樣一種轉變過程,不由得讓人對這個曾經威震邊陲的漢朝名將扼腕歎息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