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的百萬遺產,打了我一耳光

畢老師說

年少時,許多人都做過一個夢:

有一天,爸媽突然對自己說,“其實家裡資產過億,這麽多年為了鍛煉你的心智和能力才故意隱瞞”。

然後交給你一張卡,告訴你“隨便花,使勁兒折騰,爸媽有錢”。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個幻想,可有的孩子,真的從父母那裡接過了百萬財產。

化身“爽文”主角,卻一點高興不起來。

1

為了孩子,爸媽能做到什麽程度

遼寧一位張大娘,因病住院,被檢查出肺癌晚期,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醫生說,她的病情發作至少有兩年了,身體應該早有咳血、胸痛的症狀。

癌症晚期,會伴隨強烈的癌痛,醫生都不知道,她是怎麽挺過來的。

況且,張大娘並非沒錢醫治。

留給女兒們的銀行卡裡,加起來有百萬餘存款,還有一處價值60萬元的房產。

老人家裡,舊物堆積如山,囤著幾大箱空飲料瓶準備賣錢,平時燒水、做飯,都生怕多用一點電。

女兒發現母親身體不適,想帶她檢查,她卻拒絕:“錢不能亂花,得給你們姐妹留著”。

雖然退休金足以讓老兩口過得更好,但老人總惦記著多給孩子們留一點,一再拖延,耽誤了病情。

女兒感歎:“爸媽在生活上節儉過了頭,唯獨對晚輩出手大方。

但其實更希望天下父母好好地愛自己,愛自己的健康和身體,即使不給子女留一分錢,子女們也是開心的。”

海灘上,一位媽媽抱著孩子躲避海浪 / 視覺中國

像這位老人一樣的中國父母,從來不是少數。

對他們而言,自己多苦多累都沒關係,只是兒女不能受一點委屈:

孩子年幼時,起早貪黑、洗衣做飯;

等他們長大一點,為供孩子讀書、留學省吃儉用;

要成家立業了,掏空家底給孩子買房結婚、照顧孫輩……

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到了享福的年紀,可能也要懸心著兒子是否經濟緊張。

烈日下搬水泥、一把年紀“北漂”,都不過是想自己多掙一點,幫襯孩子一些。

河南老人烈日下搬水泥,兒子兒媳因為經濟鬧離婚,他希望自己多掙點,能讓小兩口能和和美美過日子 / 梨視頻

不計回報、不辭辛勞、不顧自我。

微博上有個#中國爹媽最捨得付出#的話題,看了後有一種“中國父母都很有錢”的錯覺:

一份銀行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花費,力壓英國、法國、美國。

為孩子花錢上“課外班”的父母的比例,高達93%。

中國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花費最多 / 匯豐銀行調查報告

即便如此,依然有超過七成家長仍擔心自己沒做到最好。

相當一部分父母,放棄了自己的娛樂休閑、放棄了年輕時周遊世界的夢想,用自己的幸福,換孩子的幸福。

“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這是絕大多數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

2

父母的人生排序,也沒有錯

前兩天,papi醬在綜藝《我家那閨女》和閨蜜焦俊豔一起吃飯時,聊起了長輩“催婚催生”的話題。

papi醬覺得結婚這件事,切忌病急亂投醫。

她給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獨立女性人生排序”:

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人的一生,自己最重要 / 《我家那閨女》

在她看來,一生陪伴自己時間最長的是自己,伴侶次之,孩子和父母都只能分別陪伴我們的後半生和前半生。

這番話也得到了觀察室幾位年輕人的讚同。

幾位爸爸都表示反對,在他們看來,人生排序的第一位理所當然是孩子,自己才應該排在最後。

爸爸們不約而同的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 / 《我家那閨女》

節目播出後,網上爭議紛紛,多數年輕人都認同papi醬的排序,把自我、伴侶放在父母、孩子之前。

但其實,父母的人生排序,又有何錯呢?

他們成長的年代,讓他們早已習慣了沒有自我,為孩子付出一切,是一件理所應當、必須去做的事情。

網易雲音樂熱評裡有許多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媽媽要做心髒搭橋手術,需要10多萬塊錢,可媽媽寧願不做手術,理由是‘留著給我兒子結婚的誰都不能動’。”

有位媽媽身體有些不適,面對孩子只有擔憂:“你還沒結婚,媽的任務還沒完成,媽身體怎麽就不行了?”

有人勸媽媽記得去看病,媽媽張口就是:“媽沒事,天冷你多穿點,好好學習,媽媽吃點藥就好了……”

孩子們總會疑惑、厭煩,“爸媽為什麽總想讓我快點結婚、快點生孩子”?

總被催婚的焦俊豔其實理解父親的想法:

因為他們會擔憂,有一天他們不在了,至少還有一個家能給你溫暖,有個血脈相連的孩子,做你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

父母覺得自己夫妻相伴、兒女環繞是幸福,自然也希望孩子得到同樣的幸福,這種心情,不是不能理解 / 《我家那閨女》

從他們的角度來講,所有焦慮都沒有錯。

高亞麟在對話焦俊豔時,提出了一個觀點:“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父母,隔離了我們和死神 / 《我家那閨女》

只要父母依然在世,那麽孩子無論多少歲,都不會去思考“自己將要面臨死亡”的問題。

因為父母擋在面前,你不必直面死神。

父母離去,意味著你立刻就能“清晰地看到你人生的盡頭”。

高亞麟覺得,父母之所以總是催促、嘮叨,著急著為孩子多做一點,多留一點東西,說到底,是因為他們在“直面死神”:

他們清楚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自己不再有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可以慢慢等候,所以他們只想盡快做完那些還沒做的事情。

就像很多父母催促孩子結婚時說的那樣:“你早點結婚,我還能趁著身體好,幫你做做家務、帶帶孩子……”

他們最擔憂的,不過是自己離開,兒女無人照顧、沒有依靠。

爸媽年紀大了,孩子的未來,是他們生活的“奔頭”,怎麽可能輕易放下 / 《我家那閨女》

觀察室裡的幾位爸爸也紅了眼睛。

袁姍姍爸爸經歷過這個過程:

“父母去世前,我沒那個壓力,看著父親離開,就突然想到,我很快也要走上這條路,那我的孩子怎麽辦?”

“親眼看到父母老去那一刻,心情是不一樣的,沒看到時還可以當做無所謂。”

當自己直面死亡,最牽掛的始終是孩子 / 《我家那閨女》

就像那句說了無數次的話: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無論是那位節儉一生給孩子留下百萬遺產的媽媽,還是這些為孩子操碎心的爸爸……

愛孩子超過愛自己,本就是他們生命已經固定的一個“信仰”。

你可以說他們不懂愛自己,但你不能說,他們這種愛就是錯的。

3

給父母補上“愛自己”這一課,需要共同努力

高曉松有段話流傳頗廣:

“我好為中國的父母悲哀,仿佛他們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仿佛都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不配有自己的親密關係。”

沒有自我的中國父母,必須接受孩子突然有了自我 / 《奇葩說》

他們的人生從一開始就缺失了“自我”這一課,要在他們漸漸老去時補上這一課,需要孩子幫忙。

總有一些孩子會嫌父母管得太多,希望他們“自私”一點,對自己別那麽“摳門”,想買就買,想吃就吃,而不是把什麽好的都留給孩子。

但這些話,說得再多,不如自己去做。

南京一位女孩,研究生即將畢業,帶著山西老家的父母來到南京旅行:“從去年開始,每年帶他們出來玩一趟。”

父母略顯拘謹,但很開心,對著鏡頭誇獎南京的小吃好。

女孩也說,出來旅行,爸媽的感情會更好。

他們捨不得買的,你就買給他們;

他們捨不得做的,你可以帶他們去做

他們一輩子沒好好愛過自己,但你可以,好好愛他們。

節儉一輩子的父母,很少會自己出去玩 / 梨視頻

同樣的,父母也應該意識到,對兒女來說,最好的禮物就是爸爸媽媽身體健康,晚年無憂無慮。

父母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也可以帶給孩子正向的激勵。

《墊底辣妹》裡,一位男同學一直被律師父親逼迫考法學系,他很反感:

“他憑什麽去幫我決定我的人生,他的職業有什麽了不起?”

直到他親眼看到父親為受害人洗脫了冤屈:“爸爸也在為了別人的未來在拚命努力。”

沒有強迫,沒有爭吵,男孩自發地想要成為父親那樣的人。

這是父親的力量。

你婚姻幸福,孩子就不會對婚姻毫無憧憬;你家庭和睦,孩子也不會對成家只有抗拒 / 《墊底辣妹》

為人父母養育孩子,是為了相信世界上有這麽一個人:

他來自於你,但他有自己的人生,終究能成長為一個不依賴你們的強大的人。

子女也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

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