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二”是少年時期特有的浪漫,而大多數人虛度年華

通常大家都會覺得日本是一個高密度的切糕社會,人人是社畜,天天出活喪。

西卡西,在日本有一個人群,意外地過著陽光燦爛的精彩生活,他們就是中二少年。

“中二”就是初中二年級,指那種青少年的狂妄自大,不切實際。

倘若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幻想為半徑,給自己畫餅,我們就說這個人有一種初中二年級式的傻氣。

那麽啥是中二呢?

中二在狹義上,是一種沙雕(傻吊)。這種感覺怎麽形容呢?

就是內心戲巨浮誇。比如,《在下阪本,有何貴乾》其實就是把中二少年的內心演了出來。

那麽,中二僅僅是這種浮誇的傻x感嗎?no。

在廣義上,中二是一種熱情。對事物愛得熱烈而誇張。

比如《灌籃高手》櫻木花道,為了把妹學打籃球,哥們兒根本就不懂籃球。

就這麽個菜雞,不斷叫囂比自己強的對手,夢想打進全國總決賽。

一開始人們都覺得他巨扯,但是越看越感動,特別對抗山王工高的那個悲壯救球,讓無數漫迷熱淚盈眶。

很多人當年看這個漫畫,都幻想自己也能底線摟球,凌空大帽,戰斧劈扣三分起跳。

有多少人為了三井壽去買Asics,紅黑AJ1又是靠著誰的影響力為莆田人民創收的。

都是情懷。

青春的血液永遠沸騰,這種熱血就是一種中二。

再比如,《足球小將》,大空翼的那些設定。少年奇才,帶領日本足球衝出亞洲,跟世界頂級球隊較量。15歲就入選國家隊,兀自在二次元宇宙星光閃耀。

在當時看來扯淡不扯淡?扯淡;但你愛看不愛看?愛看。

少年都愛狂想,這種狂想也是一種中二。

再想想看,我們小時候,哪個男生不想成為打棒球的英豪,抽網球的王子?哪個女生不憧憬仙道彰的風流倜儻,上衫達野的樂天陽光?

中二是少年時期特有的浪漫。

哪怕是巨搞笑巨無厘頭的那種中二,也不例外。

相反那種烏龍、作繭自縛,都能為青春平添一股詭異卻靚麗的豔色。

就像柯本在《Smells like teen spirit》(少年心氣)唱的那樣:

I feel stupid and contagious.

Here we are now, entertain us.

(我被傳染了一身傻氣,現在我們一起,去找點刺激。)

少年心氣多有感染力,青春就有多中二。

試想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他不想變帥變酷變厲害,跟校花談戀愛。

而是從容地解好一個二元一次方程,嫻熟地擦完玻璃,反手又包了一鍋餃子,這還像個少年嗎?

中二是青少年的天性。

這種天性要求的無非就是兩點,追求和表達。

縱觀日本國民級的漫畫、電影,哪個不是講述少年少女追求夢想?

從《七龍珠》到《銀魂》,從《混沌武士》到《海賊王》,更不用說《熱血高校》單刀直入的橫衝直撞了。都是少年的瘋魔成活史。

那麽,這些作品講述的僅僅是狂想故事嗎?

並不是。

在這些作品中二、沙雕的外表下,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擁有更廣闊,更有力的話語權。

那種特長突出的學生,在學校就是電就是光,就是唯一的神話。

流川楓就是流川命,成績好充其量是博士,特長好直接就封神。

而且,這些劇情不僅僅是出現在二次元、電影裡。

現實中,日本青少年就有那種勇於追求狂想的氛圍,他們青春裡的那些所謂“胡鬧”是被認可的。

比如一些體育音樂類的社團,是可以直接升級為國家級選手的。

索契冬奧會的時候,很多人被來自日本的一個美少年圈粉,羽生結弦。男子單人滑世界冠軍持有者。

羽生就是個典型的熱血中二少年。

賽前受傷頭上幫著綁帶,無數次摔倒無數次爬起來完成整個比賽,然後失聲痛哭。

而且,在這種追求中,人們鼓勵青少年去失敗。

就像《灌籃高手》完結後,記者問起井上雄彥為什麽不設定湘北奪冠,井上說了一句特別感人的話:因為青春的夢想總是不完美的。

現實中,在日本阪神甲子園球場,場外有這樣一句標語:98%的高中生球員在這裡被打敗,然後變得更強。

去年夏天,第100屆夏季甲子園棒球聯賽在沸聲中宣告逝去,史稱“平成最後的夏天”。

這個夏天最為動人的無疑是輸掉了冠軍,贏得了所有,燃爆了日本的金足農。

作為一隻半路出家拚湊起來的隊伍,殺進決賽與大魔王較量,輸了金牌贏了尊重,最後天上還出現了一道彩虹,這是熱血漫畫都不敢用的劇情。

看了報導的朋友,想必也能感受到那份青春洋溢。

特別是所有人一起唱校歌的畫面,真實的感動。是那種能從床上彈起來,狂刷兩萬五千里動感單車的感動。

金足農會不會知道自己無法戰勝大阪桐萌?我想是知道的。

但是比賽中他們依然堅定地,以橫掃全日本的心態,戰鬥到了最後。

輸,沒關係,因為失敗總會對成功說出那句扎心的話:我的兒啊我是你媽,我會帶你飛升噠!

不僅如此,日本社會還鼓勵青少年去勇敢表達。

在我們的印象裡日本人是非常內斂,非常迂回的。我愛你不是我愛你,而是今夜月色真美。但實際上,這種氛圍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學校裡,少年們通常是被引導去正確地表達自己。

比如前段時間的“屋頂表白大會”,讓多少90後空巢老阿姨心動過速,難得地噴發出了久違的荷爾蒙。

青少年之間互相中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屋頂表白大會就為這種“健氣”的表白,也提供了一種頗具儀式感的形式。

那些站上屋頂的孩子說的話,真摯而不肉麻,喜人而不土味。在本應是熊孩子體質爆發的年齡裡,他們青澀得可愛。

現在,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他們不是被趕著長大的,而是真正的經歷了青春。他們變成油膩大叔大媽的幾率,很小。

想想看,那些青春熱血的漫畫都不是少年畫的,那些日劇裡對青春的描繪都來自成年人的回憶。

很多人30歲還在做夢,40歲都沒而立,50歲想想,好像該成個家了。這也就是為啥日本人有更強的少年感。

所以為什麽我這麽羨慕日本的中二少年?是因為我是一個無恥的精日分子嗎?

不是的。

因為在我是一個青澀少年的時候,我被要求穩重和成熟;

在我應該張牙舞爪大喊大叫的時候,卻被強製張開雙臂向左向右看齊;

在我本應像個傻X一樣犯錯、摔倒、爬起來繼續跑的時候,我卻沒有中二的權利;

當我終於變成了一個大人,在都市的街道中穿梭,偶爾回望過去,我卻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我覺得我浪費了我的青春。

我們中的多數人,都是這樣過來的。背起小手整整齊齊,為班級爭一塊流動紅旗,卻沒人告訴我們,青春就是歪歪扭扭。

我們青春抽搐的荷爾蒙,是不被鼓勵的。我們獲得話語權和關注的方式,只能通過考試。

沒有人在乎你的特長,如果你上初高中的時候,天天打熱血籃球,學習不上心,老師都會把你當反面例子宣講,根本不會覺得你為了興趣愛好拚搏努力。

那些體校、海校的學生在班級裡都是二等公民,座位通常在教室的東北西北邊陲,基本沒有老師想去那邊“支教”。

我們度過地根本不是一個健康的青春。我們從青春裡學到了什麽?none。

我們這些人害怕失敗。不覺得拚盡全力失敗了,是一種榮譽。相反很多時候害怕遭到嘲諷,就這麽點能耐?

我們這些人也不會表達。

像天台表白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學校領導都是在晚課課間,穿上校服去操場抓早戀的。

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對米蘭那種喜歡,朦朧裡透著一絲絲別扭,雖然別有一番風味,但始終不夠痛快。

不僅如此,我們這些人,還不夠有朝氣。

從小就是成年人的預備役,沒有真正地去追求過什麽,隨著年紀的增長,按部就班地工作結婚,買車買房,變成被生活盤的鋥亮的中年人。

我們的青春不夠熱烈,不夠激昂,不夠狂妄。不是一個年輕生命呈現的樸素狀態。

甚至在我們的影視作品中,也少有那種歌頌少年的題材。《山楂樹之戀》不夠洋溢,《17歲的單車》太過深沉。而2000年以後,這類作品也幾乎絕跡了。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青春是在日本的熱血漫畫,沙雕劇集,清新校園這類作品中,得到某種補償。

這其實也非常可悲。

那些看似不切實際的幻想,不乾正事的熱血,烏龍百出的沙雕,其實都是青春的活力,都是時代在召喚。

所以我羨慕日本的中二少年。非常羨慕。

因為,我也想大聲哭泣、大聲歡笑,熱烈擁抱我的朋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