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非常感恩原生家庭帶來的痛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風和日麗(id:singthelife)

《都挺好》這部劇我原本不想推薦我媽看,我怕她會觸動自己敏感的神經。後面她看我追得起勁,也開始看了起來。

說起來也巧,我和我媽都經歷過蘇明玉式的成長,不完全一樣,但有些相似背景。

我外公外婆就是典型的重男輕女,家裡一個兒子,上面三個姐姐。

重男輕女還能隔代,我外公外婆對三個女兒的小孩,完全就是一副冷漠臉。我從幼兒園開始,直到外公外婆去世,都沒有感受到祖輩的關懷。

和蘇明玉一樣,首先是讀書,家裡的三個女兒只能讀到初中,但兒子就一定可以去讀高中。我媽說,當時她的班主任來家裡做工作,我媽初中成績還挺不錯的,老師勸家長讓小孩讀個高中。然而,無果。固執的外公外婆就是不讓女兒讀書。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如果能讀高中,人的機會就會多很多,無論是個人視野,還是工作就業,包括婚姻。

我媽很多同學都順利讀上了高中,她很羨慕他們,因為有的同學的家境並不好,但人家父母就是開明。我外公是工程師,也算是知識分子,外婆是工廠裡的文員,家裡條件不能說很好,但絕對供得起三個女兒讀書。

所以,我媽的求學之路是被父母的狹隘思想給斷送的。

我媽沒有蘇明玉強勢,他們那一代小孩只能乖乖聽話,即便性格叛逆,也隻敢和自己較勁,衝破不了家庭的枷鎖。

包括我媽後面的婚姻不幸,我覺得多少和外公外婆有關係。那個年代的婚姻,父母佔主導權。我媽個人條件不錯,當年的廠花(我總想到了蔣雯麗演的一些懷舊劇角色,因為我有同學說過她長得像蔣雯麗),心中自然有傲氣,拖到28歲才結婚,那個年代絕對的大齡剩女,必須承受巨大壓力。為了火速結束自己的大齡單身女青年身份,我媽選擇了草率結婚,假如外公外婆能給我媽多一點時間去選擇,不給她那麽多催促,我媽應該在婚姻上會幸運些。

我在幾個重要的成長階段,也遭遇了外公外婆的冷漠。

第一次是父母離婚,我外婆對我媽說:你不要帶著小孩了,他是拖油瓶……

第二次是我初中升高中,因為我親生父親在離婚協議書上寫明不負擔小孩任何費用,家裡捉襟見肘。我讀書成績還不錯,當年分數線也能上好學校,但沒錢,只能讀普通學校。我外公當著我面對我媽說:其實讀個高職或者技校就可以了。我當時懷揣著15歲的脆弱之心,硬是當著他們的面流下了滾燙的眼淚,但沒有哭出來。

還好,我媽沒有像她父母當年對她那麽狠,她沒有放棄我。我媽離婚後艱難地拉扯我長大,雖然沒有條件讓我讀更好的學校,但她沒有斷掉我的學業。

外公外婆的重男輕女和《都挺好》還是有區別的,我媽和父母關係還算好,雖然她沒有像蘇明玉那般受罪,但重男輕女本質是一樣的。

他們對子女沒有一碗水端平,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那個年代,可能這樣的父母還不少。外公外婆去世後,所有財產都是給了兒子,三個女兒一分錢都沒有。我媽和兩個姨都欣然接受,我舅舅其實人很好,幾姊妹一直很和睦。我媽說,她同學的父母重男輕女,把錢都給兒子,女兒不幹了,還在打官司呢。

我沒有和我媽討論過她的成長故事,感覺她和蘇明玉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她可能內心也埋怨過自己的父母,但最後還是愛多於恨。

關於外公外婆重男輕女這一點,我媽一直還想改變我和外公外婆之間的隔閡。

我從小特別有性格,喜怒哀樂完全藏不住,我知道外公外婆不喜歡我,所以每次去他們家,我都是板著臉,因為那種環境很壓抑,長輩不喜歡你,把你當空氣,我為何要強顏歡笑呢。

我媽為此不停訓斥我,說我不懂事。每周末還是雷打不動地帶我去外公外婆家吃飯,每年過年都要逼著我在他們面前說吉祥話。

直到我讀高中的時候,我真的崩潰了,我和我媽說:我不想假裝討好他們,他們對我又不好。

我把壓在心裡多年的秘密全部說了出來:

我讀小學的時候,下雨在校門口等雨停,看到外公打著傘來接我表哥放學(我舅舅的小孩,我們是一個學校)。我和外公打招呼,他就是淡淡地應一聲,完全不在乎我,然後我看著他撐傘帶著表哥回家,我只能目送他們的背影,我淋雨回家。

我媽喜歡周末送我去外公外婆家吃飯,我媽那時候還是單休,一早把我送到樓下,就去上班了,我媽叮囑我,去外公外婆家吃早飯。我一早7點敲門進去,外公外婆依然很漠視我,按照正常邏輯,老人看到小孩一早過來,總歸要主動問“吃沒吃飯”。他們沒有問,我外公煮好了面條,一口一口喂我表哥吃(他們住一起)。我還在讀小學,扛不住餓,但我也只能餓著肚子看著眼前他們溫馨的一面。我盡量不讓自己哭出來,我很要強,既然他們不喜歡我,我也不必主動求他們。

我當時是嚎嚎大哭地說出來的,我媽聽完都驚呆了,然後她也哭著說:好,以後不逼你去他們家了。

我一直覺得我媽之前逼我去討好外公外婆歡心也算是一種愚孝。她知道自己父母重男輕女,輕視女兒,輕視女兒的小孩,但她還想扭轉局面。愚孝本身就是不理性的,孝順也是一種情感交流,是雙向的,我和外公外婆之間,都是我單向輸送熱情,他們對我就是冷漠。強扭的瓜不甜,任何感情都是如此。還好,我媽最後終於不再勉強我。

外公外婆一直身體不好,他們經常住院,我記得我的周末不是去在他們家,就是在醫院陪他們。我媽試圖讓我按部就班地盡孝,來討他們歡心,也許能獲得一些精神上的收獲?我外公是高級工程師,我小時候常常看著他輔導我表哥如何思維開拓,我只能從監視者的角度去看,偶爾還要遭遇外公那種蔑視的口吻:你是聽不懂的。

我外婆對我也很冷漠,有一種英劇裡那種老婦人的冷傲。有一年我媽生病住院,只能把我放在外公外婆家,那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體會到什麽叫“寄人籬下”。外婆總是斥責我不要開大燈,她非常省電,晚上催我早點睡覺,我喜歡看書,她覺得看書開燈費電。當年還在讀小學的我,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來了,我總覺得很冷,而且他們家燈很暗,那一個月的寄居讓我變得非常怕黑,我現在都在家都要多開點燈。

我和蘇明玉一樣,我們不是對物質上的匱乏而恐懼,而是覺得精神上的那種冷漠非常壓抑。

明玉比我更苦。外公外婆不是我父母,他們對我不好就不好,我沒什麽損失。

只是追劇的時候,我有些心疼我媽,外公外婆能這麽對我,也能這麽對我媽麽?

前兩天,《都挺好》劇情發展到蘇明成把明玉打得鼻青臉腫那段。我瞬間想到當年我父親在大馬路上也是這麽打我,那天下著雨,他就在路邊對我一頓毒打,因為他做生意失敗後,常年蹲在家不上班,靠老婆養,吃喝嫖賭樣樣全,我只是經常用毒舌攻擊他的無能,卻常常換來拳腳伺候。父母離婚那段黑暗歲月裡,我父親經常對我和我媽動手,我那會兒讀初中了。看完明玉被打的那段戲,我真懊惱當年怎麽不報警。

如今我和我父親已經十多年沒有見過,我把我們的關係定義為老死不相往來吧,做最普通的陌生人就好。

《都挺好》讓原生家庭的痛點不斷爆裂,但我還挺感謝成長中的這些痛。我如今回憶起來沒啥感覺了,只是覺得人生如戲呀。

我最近在讀一本好萊塢培訓演技的書,叫《演員的力量》,書中寫到這麽一段:

我有一個和我關係疏遠、不負責任的工作狂父親,而母親在情緒和身體方面都有虐待傾向。我算是成功應付了這個被輕視的現實。後來我長大成人,成了一名演員,我將所有童年、少年時的恐慌召喚出來,灌注與我的表演之中。我尋求得到同情和理解,我覺得這些會幫助我減輕過去的痛苦。像其他努力奮鬥的演員一樣,我真切地與過去的情感傷痛保持了聯結。

這本書的作者是好萊塢知名的表演教練,叫伊萬娜·查伯克。她遵循的表演方法就是這種“把身體和情感的創傷作為一種刺激物,不是沉湎於其中的痛苦,而是用它們來鼓舞和驅動自身”。

我對這段很有共鳴,我很少沉迷於過去的傷痛中,偶爾回憶的時候,也是覺得“哇,這樣的人生還是挺爽的”。

這大概源於我媽從小對我的一種指引:懂得在生活中尋找浪漫。

小時候看書和追劇是我唯一的消遣,我媽對我基本上是散養,我可以看很多課外書,那時候可以看各種小說,或者名家散文,試著把自己置身於書裡的情節,從小我就是標準的夢幻少年。這樣確實能削弱生活對我的影響,我初中試圖借著青春期走憂鬱路線,那時候不都說“青春期容易內向”麽。可惜不行,我天性還是活潑好動的,內向了好幾天,人設立馬崩塌。

小時候我都是跟著媽媽追劇,雖然我們彼此的成長都有波折,但我媽內心還是一個追求浪漫的人。90年代的老劇,我都是跟著媽媽一起追的,記得那時候《過把癮》爆紅的時候,我家還有本《過把癮就死》,我媽一邊追劇一邊讀小說,典型的原著粉。雖然小時候還看不懂大人的世界,但我被劇中江珊和劉蓓的那股精氣神感染了。我那會還是標準的古裝劇迷,江湖的精神能讓我懂得“適當反抗”的重要性。

追劇真的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從小作為“電視寶寶”,追劇賦予了我強大的想象力,我總能把自己和劇情或者某個人物捆綁在一起,我甚至還會對著鏡子練台詞和表情。生活中有委屈不算什麽,我可以通過另一個角色來釋懷。前幾年看到《你好,舊時光》裡余周周說的“主角定律”,這不就和我小時候的“模仿角色”一個意思麽?

如今追《都挺好》,覺得很多情節都喚醒小時候的記憶,這也是我第一次對外分享自己的小故事。我想我媽也能看到,我也希望大家能一直分享成長的收獲。

命運是個很玄妙的東西,命是你的生長環境,而運是你成長勢頭,我們無法選擇出身或者家庭,但我們可以掌控自己如何走好每一步。

【還可以繼續關注我們哦~】

微信號:singthelife

歡迎加關注哦,我們的公眾號依然很精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