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終結婚姻的“童話”:7歲為夫,12歲為父

社長說

我們要真正關注到性別的平等和權力。

●●●

終結婚姻的“童話”

時代廣場的少年新郎

Coby Perkin在2016年做過一個關於童婚的社會試驗,測試群眾對於發生在眼前的童婚反應。實驗中一位65歲的男士和12歲的女孩在時代廣場結婚,路過的群眾紛紛伸出援手製止婚禮,有人報警、有人大聲咒罵並保護女孩,眾多群眾團團圍住他們。

“她還未成年,你不能這樣做”

兩年後,Coby Perkin意識到,其實在童婚的制度裡,還有很多未成年男孩也是受害者。於是他調換角色,重新做了一次社會試驗,但這一次試驗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反應。

當一位50歲的女性牽著12歲的男生走在時代廣場拍攝婚紗照時,圍觀群眾只是側目而視,或好奇或鄙夷。除一位女性上前表達了對這種行為的厭惡外,沒有一人上前阻止或幫助男孩。相反的是,一位男性非常熱情地過來合影並祝賀兩人,另外兩位男性則認為這種行為很酷,還伸出手要和男孩擊掌。

“恭喜你們呀”

“來擊個掌”

一面是義憤填膺的譴責,一面是戲謔調侃的冷漠,熙熙攘攘的時代廣場尚且得到這樣截然不同的反應,這不禁讓人困惑:女孩不能當新娘,但為何我們對少年新郎卻有更高的容忍度?為什麽我們對童婚中男性受害者關注如此之少?

模糊數據下的男童新郎

女童的確是童婚的主要受害者。實際上,儘管童婚的定義是指18歲以下未成年人締結婚姻,但在世界衛生組織等網站的數據報告中,童婚默認的內在對象一直都是女童。對於男孩童婚的研究情況相對很少,數據更是缺失。不管是兒童基金會、人口理事會或國際婦女研究中心,都沒有報告可以分析婚姻對男孩的影響。

男孩童婚似乎就是一個補充現象,一個參照物。

童婚影響女孩的數量遠遠超過男孩

截至世界衛生組織《終結童婚的進程和前景》報告

例如在世界衛生組織《終結童婚的進程和前景》報告中,有一個圖表要點名為“童婚影響女孩的數量遠遠超過男孩”。表格中數據顯示在18歲以前結婚的女孩有7.2億人,遠遠超出男孩的1.56億人。

再比如,因男孩受童婚影響的數據有限,在世界衛生組織下關於男孩童婚的介紹中只能寫道:數據受限,不能對男孩童婚的現狀和進展做出明確的結論。

聚光燈外的1.56億少年

但那剩下1.56億受童婚影響的男孩為什麽沒有受到關注?

造成關注缺失原因有多種,更少的人群、更小的傷害是我們忽視兒童新郎的主要原因。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男孩年齡小意味著沒有強烈的性衝動,也不會有懷孕的困擾,離婚對他們來說也不會造成損害。但所有的這些“以為”,並不能證明童婚對男孩來說就是沒有害處的。

2008年,德國《明鏡周刊》報導了一位居住在德國的土耳其人所經歷的強迫婚姻,他在16歲時被迫與自己的表姐結婚。在逃跑並尋求心理治療後,他表示這段經歷真的非常恐怖。

2013年,南非一個9歲男孩Saneie Masilela和62歲的Helen Shabangu結婚。新娘Helen說她受到了祖先的指示,而男孩的媽媽也表示認同。

2017年12月,《印度斯坦時報》報導一名15歲的男孩,在家人的強迫下迎娶了比他大10歲的新娘 —— 哥哥的遺孀,婚禮兩小時後,不堪心理壓力男孩上吊自殺。

9歲的Saneie Masilela和62歲的Helen Shabangu

男孩也面臨著同樣的痛苦,但是似乎卻沒有人考慮他們所受到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全球法律在保障男孩權利方面做得並不比女孩好,World Policy Center網站針對相關政策做了數據地圖,地圖將17歲及以下男孩可以結婚的條件分為四類:沒有條款限制(深橘色)、父母同意或宗教法庭允許(橙色)、法庭批準或懷孕(茶色)、明文禁止(綠色)。並將這些條件對應到全球國家上,我們發現只有小部分國家在法律上保護了未成年男孩避免在17歲以前成婚。

在另一張將所有情況包括在內,計算全球男孩最小結婚年齡的地圖上,我們更是可看到全球近一半國家和地區(深橘色)都沒有關於男孩最小法定結婚年齡的限制,只有極少數國家(深綠色)限定男孩的法定結婚年齡在18歲以上。

而到目前,我們也沒有詳細的男孩童婚的數據分布圖。我們在談論美國童婚和中東年輕新娘的時候,那1.56億的未成年男孩活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們又在經歷著什麽?

尼泊爾兒童新郎

雖然我們無從得知全球各個國家兒童新郎的數量,但從童婚比例較高的國家中,我們或許能窺見那些童婚中的男孩受害者情況。

尼泊爾是童婚比例排名前十的國家,國際救助貧困組織(以下簡稱CARE)於2013年開始在尼泊爾開展“引爆點”計劃(The Tipping Point)來幫助尼泊爾解決童婚問題。因注意到尼泊爾男孩童婚的情況,CARE在2015年開展了更詳細的調查。他們發現,在尼泊爾Kapilvastu地區,12%的男孩在14歲前結婚,62%在19歲前結婚。因各種限制條件影響,CARE表示實際數據可能比這一比例更高。

CARE在報導中寫道,在尼泊爾,有的孩子7歲時便結婚,在還沒有婚姻概念的前提下,他們沒有意願選擇妻子或拒絕結婚,只能在逼迫下快速進入成人世界,忍受著心理創傷。他們往往很早就有了孩子,為了養活新的家庭,他們又不得不被迫輟學,打工掙錢。

在這種背景下,男孩也成為了性別角色定義的受害者,作為養家糊口的人,他們不能追求更高的教育,被迫過早地挑起了肩上的擔子。而負責打理家務事的年輕妻子,不堪生育和家庭的重負,於是她們也期望多一個兒媳婦可以盡快減少自己的負擔。久而久之,這便形成了永久的貧困循環,一代代人很難擺脫這種童婚的傳統。

但也有一些兒童新郎因自身的痛苦經歷,加入到引爆點計劃中,甚至成為反抗童婚的主力軍,他們希望能夠扭轉這種局面讓自己的後輩擁有更多的自由。通過講述這些早期兒童新郎的經歷,CARE發布了《過早為父:尼泊爾兒童新郎》的報告,讓人們對於童婚有了另一個角度的認識。

“三年後Parshuuram的妻子搬了進來,

他們需要盡快生一個孩子

Parshuuram說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沒準備好

他才12歲”

圖片來源:CARE

受害者和加害者

無獨有偶,男孩童婚現象在印度也很普遍。雖然男孩和女孩的法定結婚年齡分別為21歲和18歲。但2012年的一項國家健康調查發現,在達到法定同意年齡之前,結婚的男孩多於女孩。僅在Madhya Pradesh一個地區,法定年齡前結婚的男性比例為18.9%,而女性為12.5%。

這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口,遏製童婚的長期鬥爭中,我們都缺失了年輕新郎這一空白。在漫長的文化改變中,男孩是未來傳統制度與行為的傳承者和執行者,雖然整體上女性出嫁年齡小於男性,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男性整體年齡的年輕化。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教育年輕一代,改變他們早婚的現狀打破這種循環,結婚的年齡或許會在整體範圍上發生改變。

儘管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關注童婚的問題,各項規定法定結婚年齡的法案和賦權女性的法案在陸續推出,但仍有數百萬女性依然被迫在18歲前出嫁。我們研究的是表象的症狀與問題,試圖隻賦予婦女和女性權益,卻沒有試圖找出童婚的根源,並忽視了男性的角色。如果我們把童婚作為爭取性別平等的一個環節,卻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對兒童新郎的關注,那這本身就是一個性別平等的悖論。

童婚不僅僅是關於女孩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地區或文化問題,而是一個人權問題。就像開頭的試驗裡,女性和男性都可能是受害者和加害者,男性在童婚板塊的缺失不僅是重新考慮兒童新郎不受關注的影響,而是重新將男性納入童婚問題中,思考他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