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代生活劇,為何沒有“生活”?

《逆流而上的你》中的三對CP,雖反映現實話題,但也止於話題,劇情仿佛懸浮在空中。

《中國式離婚》劇照,距離開播已經15年。

《蝸居》劇照,距離開播已經10年。

《裸婚時代》劇照,2011年首播。

【國劇觀察】

由馬麗、潘粵明主演的都市生活劇《逆流而上的你》最近正在湖南衛視播出,主要講述的是王大全和高紅旗、楊光和劉艾、鄒凱和高蜜這三對夫妻在各自婚姻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以反映70後、80後、90後三代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態度。這本應是一部關注現實議題、反映當代生活的電視劇,但不少觀眾卻反映,這部劇裡的生活有點“假”,這也是該劇高開低走的重要原因。《逆流而上的你》的問題不是個案,反映當代生活的電視劇,為何常常沒有真實的“生活”?

1 類型劇回歸是好現象

曾幾何時,像《逆流而上的你》一樣反映當代百姓情感和生活的電視劇,是最受民眾喜愛的電視劇類型之一。1990年,電視劇《渴望》作為內地首部標準的都市生活劇,創下了驚人的收視奇跡;此後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電視劇如雨後春筍,在收獲收視佳績的同時,也贏得不錯的口碑。像上世紀90年代的《牽手》《北京人在紐約》《來來往往》,2000年之後的《空鏡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結婚十年》《中國式離婚》《蝸居》《媳婦的美好時代》《李春天的春天》《裸婚時代》《家,N次方》《雙城生活》《北京青年》等。

但總的來說,2015年前後是當代生活劇的一個低潮期,有口皆碑的當代生活劇並不多。這主要是因為這幾年來IP崛起、流量崛起,穿越、武俠、玄幻、仙俠、宮鬥等熱潮一輪又一輪地刮過,家長裡短的當代生活劇逐漸被年輕觀眾疏離。

政策與市場及時扭轉了這種不健康的電視劇生態。一方面是加強、推動、鼓勵當代題材電視劇的創作,這是這兩年來官方一直堅持的精神導向;另一方面,市場也在自我調整。“玄幻/古裝+IP”雖一度霸佔電視熒屏,但粗糙的劇本、拙劣的演技和五毛特效等透支了觀眾對於這一類型電視劇的信任,收視率遠未達預期,電視台隨之也減少了此類作品的採購,轉而青睞當代題材作品。

當代題材電視劇正迎來新的契機。像2017年《人民的名義》CSM52城平均收視率3.62%,成為國內近十年來收視最高的電視劇;雖然2018年電視劇市場普遍不景氣,但年度收視率TOP10中,就有《戀愛先生》《美好生活》《談判官》《老男孩》《好久不見》等,當代題材佔據了一半。而日前廣電總局公布的《2018年全國獲準發行國產電視劇題材統計表》也顯示,2018年獲得備案的電視劇323部,其中當代題材有186部,佔比57.59%。

當代生活複歸熒屏,折射的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複歸。當代生活劇緊跟時代,與社會熱點互動共生,帶有強烈的現實感與針對性,有對於現實生活的理性關注,能夠為人們提供思想資源與價值引領。這也是為什麽劉慧芳、王起明、張大民等經典的人物形象,可以影響幾代人。

2 一個小細節往往讓一部劇破功

相較於其他類型電視劇,當代生活劇的創作既容易又困難。容易是因為其成本很低,拍的是都市,外景是現成的,內景也常常是室內,服化道的投入較少。困難是因為當代生活劇的核心其實就是“過日子”——這是每個觀眾的當下,它不像古裝、玄幻劇那樣有歷史距離和知識鴻溝,編劇可以偷工減料地糊弄,任何脫離生活的劇情都難逃觀眾的火眼金睛。

顯然,當代生活劇成敗關鍵在於,劇中的“日子”究竟是真切的、落到實處的、可以讓觀眾獲得共鳴的,還是形式主義的、懸浮的、會讓觀眾出戲和覺得虛假的。

劇集該如何體現“過日子”?作家王安憶曾在一個訪談中談道,小說不應該忘卻“生計”:“好的小說就好比一個走得很準的機械鍾表,在看到它的外部之後,內部才是最值得玩味的——把表殼拆開來,你會看到齒輪和齒輪之間清晰地咬在一起,機械帶動齒輪的運轉很規則,很有條理。”同樣的,當代生活劇也不應該忘卻“生計”,“生計”就是“過日子”,就是“從俗世中來,到俗世中去”,觀眾可以在俗世中找到如鍾表內部結構般精準的對應。

舉一個小例子。在《我的前半生》中,有這樣一個為人忽略的小細節,薛甄珠去糕點店裡買糕,按個算,4個30塊。這時彈幕上有人問:“這個價錢是怎麽算的?”這個看似無光痛癢的小細節,其實就可以看出這部劇沒有“生計”,也因此你會看到羅子君離婚後住的“老破小”,工業風的設計和裝修可不比原來的大房子差。

我們再來審視《逆流而上的你》。楊光(潘粵明飾)和劉艾(馬麗飾)是一對恩愛的新婚小夫妻。劉艾是典型的女強人,楊光也是公司裡的技術骨乾。他倆本想努力賺錢,換個大一點的房子再要寶寶。但劉艾意外“失業”了,楊光也面臨失業風險,想要置換的房子付了定金而尾款還沒著落……這個時候,劉艾意外懷孕了。孩子是要還是不要?

在時下逐漸放開生育的背景下,買房、生子、二胎、職業女性家庭與事業的平衡等話題是許多年輕人所關注的。《逆流而上的你》設置了一個兩難處境,以期擊中觀眾痛點,引發討論。但為什麽這個兩難非但讓觀眾鮮有共鳴,反倒成了這部劇的軟肋?問題就出在這個兩難並不是在“過日子”中自然而然體現出來,不是生活內部矛盾的自然演化,它只是空洞的議題設置。

劉艾不敢生孩子的理由是,夫妻倆現在的工作有危機,這個複式的一居室不夠住。但劉艾曾是銷售公司的組長,常常帶領小組拿下銷售冠軍,是女強人,收入和抽成都不低,因此她出行的座駕是50萬左右的凱迪拉克。楊光也是設計公司的副總工程師,工作10年,待遇同樣不差。如果他倆生活在北京,換房吃力還說得過去,但他們是生活在蘇州。從常識出發,以他們的收入和消費水準,他們完全可以輕鬆換房、放心養娃。但劇中卻脫離現實,為了製造戲劇衝突,一味將困境拔高放大。難怪有觀眾吐槽這劇太“假”。

總而言之,《逆流而上的你》中沒有“生計”,“過日子”像“過家家”。

3 關注熱點話題,但不能“話題先行”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張國濤曾談到當代生活劇的一個普遍困境,“平淡細膩的敘事風格與真實平凡的人物設定,很難像情節激烈、人設出挑的宮廷劇一樣充分借力明星效應。其在即時娛樂話題的激發、收視點擊量的拉動方面也顯出弱勢”。

很多當代生活劇為了“出圈”,采取的策略是,劇集圍繞著民眾關注的熱點議題展開,以期形成廣泛的社會討論,並帶動劇集走紅。因此有學者指出,中國電視劇正在進入“話題時代”。

《逆流而上的你》顯然也是衝著話題而來的。因此除了楊光、劉艾這對80後“破產夫婦”外,還有鄒凱、高蜜這對90後“閃婚夫婦”,王大全、高紅旗這對70後“半路夫婦”。無論是80後的換房、生娃,年輕氣盛的90後閃婚後的衝突,還是70後的中年困境,每一點都可以在這一兩年的熱點話題裡找到對應。

熱點話題背後往往是生活難點與痛點,比如《中國式離婚》背後全職太太的困境與婚姻的背叛,《蝸居》背後的房價,《媳婦的美好時代》背後的婆媳問題,《裸婚時代》背後的“裸婚”……不過這些劇集能夠獲得良好口碑,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有話題,而是它們以藝術的方式表現話題,它們並不止於話題。

電視劇是藝術的,它對話題的談論,不是浮光掠影的看法,而是經過努力後抵達的事實;它能超越日常經驗和普通的價值評斷,讓我們看到簡單的對錯是非之外一些更複雜的東西,比如人性,並啟迪我們更深遠地思考一些什麽。因此,《中國式離婚》中的宋建平、林小楓,《蝸居》裡的郭海藻,《裸婚時代》裡的劉易陽、童佳倩,都很難用一個“好”或“壞”來概括,人物的魅力就在於他們的複雜性,也正是經由他們的複雜性,我們拓寬了話題的思考維度和空間。

遺憾的是,現在的大多數當代生活劇都犯了“話題先行”的毛病,編劇已經事先架構好話題的走向和答案,然後找來幾個人物,編造一些劇情,包裹住話題。其結果是,人物是單向度的,劇情是乾癟的,這樣的劇集就成了話題的演繹,它雖有當代生活劇的殼,本質上卻與“生活”無關。

曾於裡(劇評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