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房玄齡做錯了什麽,為什麽李世民三次將他打發回家?

說起房喬這個名字,也許大家聽起來會比較陌生,不過,若提到房玄齡,人人都會想到:那個大唐開國元勳,與杜如晦齊名的名相。“玄齡”是房喬的字,房喬祖籍齊州,是大唐王朝最矚目的政治家之一。

很多朋友都將“貞觀之治”的功勞全部歸於李世民,實際上,這場盛世亦離不開房喬的努力,可以說,房喬在這場盛世的締造中是居功至偉的。

與大多數驚才豔豔的文臣一樣,房喬自幼便展現出超人的文學天賦,天資聰穎,博覽群書,擅長提筆行文。在房喬十八歲那年,在考場上脫穎而出,官至羽騎尉,年少成名。除了才華之外,房喬自幼便具有非常敏銳的政治嗅覺。

早在隋朝興盛時期,房喬就已從種種端倪中看到了隋朝即將走向覆滅。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公元617年,也就是隋煬帝當政的大業十三年,李氏父子於太原興兵反隋,李淵次子李世民被調遣到渭北一帶與隋軍主力作戰。值此之際,房喬選擇了棄暗投明,毅然決然地脫離治地隰城,成為李世民麾下的參將。

正值創業期的李世民求賢若渴,他早就聽說房喬的大名,如今,見房喬主動投效李唐,自是喜不自勝,將其任命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入伍。軍中的大事小情,李世民必先請教房喬,久而久之房喬已成為秦王府上的謀主。

“玄齡亦自以為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賢臣明主的相遇,使房喬得到了施展理想抱負的機會,為了報答李世民,房喬自投唐之日為李世民盡心竭力,一心一意幫助李唐打江山。每逢唐軍打了勝仗,將領們時常會為戰利品爭得不可開交,唯房玄齡從不在意這些黃白之物,隻考慮如何為秦王擴大實力,招攬各路英豪。

除此之外,房喬還具有相馬之能,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杜如晦,就是通過房喬的極力引薦來到秦王府,最後,成為與房喬齊名的國之棟梁。細心的房喬在李世民征戰天下時,還致力於收集各州縣民情,以及隋朝出版的書籍,為將來的李唐江山繪製藍圖。這一切的一切,都展現出房喬超乎常人的遠見和智謀。

大業十四年五月,李淵終於如願以償,篡隋以代之,改國號為唐。

房喬因功勞彪炳,被任命為秦王府記室,並領封臨淄侯。隨著李唐王朝外患已除,李氏父子的內部矛盾逐漸突顯,發生在父子手足之間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主要集中在皇權之爭。李世民身為高祖的二兒子,亦是李唐基業的最大功臣,論及功勞遠在太子建成和四皇子元吉之上。

隨著李世民的聲望越來越高,太子建成及四皇子元吉對李世民的猜忌越來越深,認為李世民有朝一日會篡奪皇權,威脅到太子和四皇子的地位。因此,李建成與李元吉沆瀣一氣,結為政治同盟,打算將二皇子李世民置之死地。

至此,一場發生在李唐皇室的內鬥已不可避免。

因為,房喬等人蒙受李世民的栽培之恩,所以,在這場政鬥中房喬等秦王府大臣堅定地站在了李世民身後。隨著各皇子之間的衝突日漸激化,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房喬主動找到秦王妃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商討對策,兩人就諸子奪嫡一事的看法如出一轍,在一拍即合後兩人立即面見李世民,建議秦王“遵周公之事,外寧華夏,內安宗社”。

那麽,何為“遵周公之事”呢?

言下之意就是,希望秦王能夠效仿周公,鏟除包括李建成在內的不安分子,這樣才可達到安內的目的,穩固李唐王朝的江山。很快,兩人的建議便得到了李世民的回應,以房喬、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眾幕僚在秦王府中謀劃大計,打算發動宮廷政變將李建成集團一網打盡。武德六年,李世民率領親兵悍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將自己的兩位兄弟斃於刀下。

雖然,在這場政變中,房喬並未直接參與到戰爭中,但是,他始終在幕後總覽全局,幾乎所有作戰方案全部出自房喬之手。政變結束後不久,李淵便主動將皇權讓出,禪位於二皇子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後,將年號改為貞觀,是為唐太宗。公元629年,勞苦功高的房喬被委任為尚書左仆射,暫時代理宰相事務。

在隨後的二十年時間裡,房喬始終行宰相之職,與他保舉的杜如晦共掌朝政。在房、杜兩人在政壇的配合方面,房喬精於謀略,杜如晦則擅長判斷,兩人的政治風格互補,緊密配合,時人稱二人“房謀杜斷”。除此之外,房喬以其嚴謹的作風和端正的人品得到滿朝文武的一致好評,當時的外廷大臣對房喬推崇備至。

並且,李世民更是給予房喬“才兼藻翰,思入機神,當官勵節,奉上忘身”的高度評價。就連眼中容不得沙子的言官集團,對房喬的為人和政治能力亦讚不絕口,與魏征齊名的諫臣王珪曾如此評價房喬:“孜孜為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黑”。筆者認為,王珪的評價十分中肯,亦是房喬政治生涯中最貼切最恰當的評價。

按理說,像房玄齡這種辦事滴水不漏的一代賢相,他的政治生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房喬曾在官場上經歷三次沉浮,這其中,有許多值得玩味的細節。

《資治通鑒》詳細記載了房喬政治生涯的三次危機:

第一次是在公元636年,也就是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氏去世那年。在長孫皇后臥病在床時,房喬破天荒地被李世民批評,被停職回家反思。長孫氏聽說這件事後,對丈夫說道:“房喬為陛下盡心竭力,一向滴水不漏;對於朝中的機密事務,房喬從未對外透露隻言片語。因此,若沒有其他原因,還希望陛下不要為難他。”

第二次則是在公元646年,房喬再次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觸怒龍顏,被趕回家中面壁思過。為此,許多文武大臣紛紛上書為房喬說情,褚遂良在奏章中提到:“房喬自李氏起兵之際就追隨陛下,在平定天下時立下不世奇功,在後來的玄武門事件中參與了決策,並在貞觀初年為陛下規劃了政治格局。倘若論臣子的功勞,無人能出房喬右者。這樣的國家棟梁,倘若他沒做出興兵作亂的事,是不應該被趕出朝廷的。就算房喬年邁,對朝政已力不從心,陛下亦應妥善安排他返鄉養老,對他以禮相待。臣以為,陛下不應因為一些微小過失,否定一個開國元老的功勞。”

群臣上書後的第二天,李世民便將房喬召回皇宮。

過了一段時間,房玄齡又莫名其妙地被趕回家中,不過,這次《資治通鑒》中並未記載更多的細節。或許李世民是在給自己找台階,沒過多久李世民便聲稱自己要駕臨芙蓉園。房喬聞訊,立即命人在家中來了場大掃除,因為,他猜到李世民此行必會造訪房家。

果不其然,駕臨芙蓉園只不過是李世民的幌子,他果然在遊園後“順便”駕臨房府,然後,“順便”將犯了錯的房喬接回皇宮,仿佛這場風波從未發生過一般。

筆者實在想不通,以房喬如此小心謹慎的性格,他究竟有什麽小辮子被抓在李世民手裡。根據史籍記載,房喬為人處事滴水不漏。房喬的兒子房遺愛迎娶了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房喬的女兒則嫁給了韓王,房喬順理成章地成為皇親國戚。不過,房喬深諳滿招損謙受益的至理名言,在李世民打算將房喬任命為“太子少師”時,房喬主動婉拒了升遷,並申請調離政治中樞。

李世民極其倚仗房喬,他並未批準房喬的奏章,並頒布詔書命房喬不日上任,房喬無奈之下,只得兼任太子太師。當太子準備儀仗要對房喬行拜師禮的時候,房喬借故推辭,並未受禮。當時的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無不對房喬的人品大加讚揚,覺得房喬是一個識大體且明事理的人。在君主專製的時代,唐太宗的馭人之道堪稱一絕,是統治者操縱臣子的藝術,也是一種後世皇帝爭相效仿的手段。

恩威並施,也就是俗語中的“胡蘿卜加大棒”。李世民必須無時不刻地感受到自己對皇權的絕對掌控,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權威。古往今來,無數大臣在這一問題上走錯了路,功高震主如年羹堯者,就是死在皇帝的底線上。房喬深知李世民的底線,懂得何時適可而止,如何急流勇退,如此才能在陰晴不定的政治場上閑庭信步。

倘若,將君臣之間的相處視作一場遊戲,那麽,只有懂得並遵守遊戲規則的人,君臣之間才會協調同步。正因李世民和房喬都懂得這一規則,才有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產生。

參考資料: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