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上搜救飛行員宋寅:機長的責任

常常被問到,直升機海上救助,是一份什麽樣的工作?我了解這樣的發問,有純粹的好奇,也有些隔行如隔山的想象。聽到這樣的問題,我一開始都會給一些很籠統的解釋。比如,我們怎麽飛到海上,怎麽實現吊運,怎麽去轉運傷員。被問多了之後,這幾年,我自己偶爾也開始問自己:對啊,這是一份怎樣的工作?

高危?刺激?年輕朋友聽起來很燃的呢?好像都很表面,很抽象。

去年,我們的飛行記錄方式正好升級,從原來的紙質飛行經歷本變成了雲執照。於是,我有機會逐一上傳我過去10年飛行記錄,靜下來看一看那些屬於我的飛行數據。原來我已經安全飛行了2900多小時了。飛出去的每一秒,其實都有風險,尤其是海上救助。如果用秒來算,那我已經承擔且規避了10440000次可能發生的風險。

這個“風險“怎麽給大家解釋呢?舉個例子,飛機在有高度有速度的時候,都相對安全,因為出現任何突發情況都有余地處置。但在海上呢?我們常常需要在海上低高度懸停救人。這時候,沒有高度,沒有速度,一旦出現碰擦,或是飛機故障等等,能做的處置很被動也很少,只能迫降到水中。

當我離開駕駛艙,安安穩穩坐在辦公室電腦前,認真細化了一下這個數字後,突然有了鋼鐵俠的既視感。

從“拉家常”中學會機組資源管理

在座的很多人,可能比我更需要起早貪黑,白領們可能也只能看到深夜的城市,每份工作都有不容易的地方,但是,每份工作也有它有價值的地方。對於我來說,飛行這10年,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永遠有東西可以學。即使已經做機長快5年,也越來越感覺學習是一件重要和可持續的事。

當然,從學員到副駕駛到機長,都是一路學過來的。但真正讓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且發現學習這件事是無處不在的,卻是一次很普通的“拉家常”。

那時我剛做機長,還在實習機長的階段。有一天來了任務,我帶著整個機組出去,那天給我做副駕駛的事實上是我的教員。在巡航階段,看到海面泛著那種白頭浪,我心想,今天風浪不小,難度也不會小。所以一路上,我都集中精力在分析險情和盤算救助措施上。想著一會兒遇到的是什麽樣的船啊,船上可能會有什麽樣的障礙物啊,傷員傷在哪裡啊,需要什麽模式的救援,一步步專業動作在腦中不停放映著。因為還沒到救助點,我的副駕駛和後艙就開始閑聊起家常。副駕駛問其中一個救生員:“誒,你爸媽在老家都在做什麽工作呀?最近看了什麽電影啊?”。機組其他人跟著有一句沒一句的搭話,整個機艙幾乎變成了《藝術人生》現場了。等到達救助點後,我們按照程序順利地完成了救援任務。

返航落地後,教員會給實習機長講評。他常規點評完以後,突然問我:“知不知道我剛為什麽和救生員拉家常?”我說:“啊?不就是閑聊幾句嗎?”教員說:“去的路上你肯定也注意到了,今天都是白頭浪,救生員說了好幾次從沒有見過那麽大的浪,從來沒有看到過大船還搖到過這種程度。如果你接收到這樣的信息,你要怎麽做?很明顯他很緊張了,這時候要讓他放鬆。我閑聊,是為了緩解他的緊張情緒,從而不要讓整個機組被這種氣氛傳染。”

很簡單的一番話,但每一個字我都記到現在,因為當時是醍醐灌頂。作為機長,專注任務本身是對的,但關注你整個機組,從各個方面去做資源管理無疑是一個更高的要求。這些是我們平時十幾二十門課程和純技術訓練裡所提煉不到的。如果說我入行這些年要分階段的話,這是我真正意義上學到的第一課。

備戰訓練是為了更好地執行救援

飛行呢不總是局限於任務的,更多的時候都是在備戰,而備戰的方法呢就是訓練。在訓練中學習,只有把基礎打牢了,才能有精力去關注任務以外的事兒,好比我剛才所說的駕駛艙資源管理。我一年最多的時候能飛400多小時,這其中只有100來個小時是執行的救助任務時間,而其他全部都是在訓練和模擬。熟悉每一個甲板吊運模式、模擬每一個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很枯燥,但很有用。因為我們曾經一遍遍模擬過的情況,會真的發生。

2015年11月,正好寒潮來的時候,海上作業的漁船是最容易遇到問題的,我們每年寒潮期間出動的次數明顯比其他季節要多一些。那天漁船“蘇贛漁運02866”輪在距我們機場東北140海裡處遇險並翻扣,船底露出水面,船上共有9人遇險。當氣象象條件不夠起飛標準,我們沒辦法立刻出動。我們救撈系統的救助船第一時間趕去了現場。第二天一早,正好是我值班,又接到值班室的電話,說在現場的搜救人員發現了船艙內有微弱的回應,希望我們可以出動直升機運送潛水員和救助設備去現場,那時離漁船遇險已經過去28小時了。接到電話後我立刻從宿舍床上彈了起來,跑去值班室做評估,立刻決定執行任務。

應急小分隊的潛水員與設備到達我們機場後,我一看,傻了。配合潛水的設備滿滿裝了一拖車,並且這些設備的形狀不一,重量很大,別說實現一次性吊運,光是吊運都很難實現。我們趕緊聯繫備份機組,決定一起來做這個任務,這樣就解決了設備多,無法一次吊運的問題。針對設備的大小形狀不一,我們稱重完後,再統一裝入可吊運的掛袋。然後仔細計算起飛重量、燃油和重心平衡,在完成裝載後,第一架次起飛。

任務的航程較遠,我們必須使用接近飛機的最大空速飛行。航路上我們也在觀察,發現海面風浪還算平靜。團隊一商量,想到可以嘗試直接讓直升機落在救助船的後甲板上啊,這樣就可以免去一次次吊運。這種操作我們專業的說法,叫“著艦”。

大家可能以為直升機降落在船上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因為一般的船舶不是為了起降航空器設計的,因此在上邊“著艦”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組數據,說在非航空載艦上使用直升機起降,飛行員生命危險概率約為宇航員的5倍,是噴氣轟炸機飛行員的10倍,是民航飛行員的54倍。嚇人吧?

這麽嚇人,我們為什麽還是決定去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靠的不是愚勇,而恰恰是仔細取捨與權衡後的決策。因為著艦這個動作,我們在最近的一年中就集中訓練過3次,每個機長每一次訓練都會執行三個以上的起降。雖然無法完全規避風險,但我們有把握可以做好。因為可以換來一個是吊運時人員的不可控風險的降低,設備搬運也更加的安全,二來能夠大大節省時間,從而節省油量,冒這個風險還是值得的。

決策後,我們用無線電通知船舶放下圍欄,鋪上防滑墊,做好著艦準備。那天,三個機組連續5個架次接力飛行,一一著艦,我們將所有需要運送的人員與設備都安全運送到現場。一直到下午四點,在最後一架直升機返航的路上,無線電響起來——“救出來了,救出來了”潛水員在翻扣的船艙內找到並成功救起了1名被困36小時的遇險人員,那聲微弱的呼救得到了回應。所有還在飛行同事們共同見證了這一生命奇跡。那一刻,我看著日落,感到特別溫暖。也是那一次,讓我知道,過往的重複枯燥的訓練與學習都不是白費。

救援的默契來自於團隊的通力協作

大家可能會覺得,我們遇到的任何情況,都受到過相應完整的技術訓練。這個就跟我的執行任務時間在所有飛行時間裡的佔比道理一樣,已知的永遠是少部分,未知,在我的飛行生涯裡才是日常狀態。

很多時候,在我們接到任務到達現場之前,只有一張任務書描述現場情況,有的時候,到現場一看,任務書上的信息還可能是錯的。這怎麽辦?總不能說,等等,我先去模擬訓練一下。這個時候就需要看我們的團隊協作了。

2016年,我們遇到了一搜著火漁船,船上有10個人需要盡快轉移。起飛沒多久,值班室就聯繫我們說船位變了,可能是因為船失去動力,隨風隨流又漂遠了,此時任務書上的經緯點失效了。我們在飛機上一算新位置——遠了二十多海裡。

距離就是時間,時間就是油量。我們當時已經是滿油起飛的,距離變遠意味著留給我們現場作業的時間更短,但我們還是決定要完成這次任務。

到現場一看,火燒得很大,但是一個人也沒看到。我們在高空轉了幾圈,了解到火情發生時是夜裡,漁民都在睡覺。所以當發現著火的時候,他們還來不及穿厚衣服,都躲在船艙裡面取暖。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在機艙裡商量,把可能的幾種狀況都提出來,又一一推翻。後甲板空間最大。但那裡火勢太大,根本不可能放救生員下去。讓船轉向?在訓練中,我們往往會讓船配合轉向。但今天也不行,船已經失去動力了,很難控制。風已經40節了,我們必須頂著風懸停,否則功率和操作都會有問題。

還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考慮,比如火這麽大,船會不會很快沉下去,會不會燒到漁民?船上有沒有可能引爆的危險品?加上風助力,燃燒起來的煙霧也非常大,是非常干擾直升機操作的,為了避開煙霧,我們又必須懸停在更高的角度。在這種高度下,我們把救生員放下去,鋼索就更難控制,萬一鋼索勾到船體某個部位怎麽辦?整個直升機都可能被扯下海。這時候,漁民聽到直升機的聲音,都從船艙裡跑出來,仰頭看著我們。

當時可以說是情況複雜,每一個小決定,都會有大影響。但是平時訓練中形成的默契,在這個時候發揮了作用,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救援方案——用高繩模式,選擇高高度在船頭位置懸停,雙人單套,每次吊兩個漁民,在有限的油量裡,節省時間,也讓漁民盡快脫離危險船隻。最後,十個人都獲救了,我們也都平安返航。

當時其實有緊張和擔心的,畢竟很多可能發生的情況,我們不能預知。但凡一個環節出錯,無法想象。過後複盤,我感觸很深。我們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將這次任務引向了更好的結果。我們的默契,是在平時的共同學習、一起訓練、多次實踐裡培養而成的。

不斷學習是我們最強大的後盾

團隊的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環節裡缺一不可的部分。我個人的學習形成習慣以後,我會想,我的機組呢?我人生的第一課來源於教員的不吝賜教,如今我有一些經驗了,我是不是也能為我的同事們做一些小事?我們都是飛行隊的血液,而這個血液需要不斷更新,需要活起來。去年,作為一個“老飛”,我被安排負責部門的安全學習工作。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切入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固定印象,大部分的飛行員,都是很外向健談的,尤其是機長。去年我還看了一本叫《最高職責》的書,就是薩利機長的飛行自傳,不僅會飛,還會寫,會總結。機長在飛機上,就像一個總指揮。需要面對各種情況、各種人。不僅要沉穩,還要靈活、知變通。這些特質都能幫助你能更好的理解和做好這個職位。但人嘛,不是千篇一律的。總是有不同性格,這就導致有些人,不是第一眼就讓你覺得,他適合做機長。

我身邊有這麽個同事,做副駕駛好幾年了。誒,他就完全不符合我前面說的“機長特質”。他性格很內向,甚至可以說木訥,連他自己可能也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能做機長。有一次,我們要組織夜航集中訓練,在此之前,按慣例,我們要先一起做一次理論學習。我想了想,把這次製作學習課件的任務,交給了這個“非典型機長性格”的副駕駛。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夜間海上訓練,其中很多內容對他來說,就兩個字——超綱。幾天后,他做出來一個“豐富飽滿”的ppt。他沒有說他沒參加過夜航訓練,做不了。相反,他不僅默默查閱了很多資料,還多次詢問了有經驗的同事,用來作課件參考。最後我們一起完善了這個PPT.上課那天。足足98頁的ppt,讓其他的同事包括教員們都刮目相看。是他的用心和能扛事兒,帶給了大家一次有用的學習。

這個事情帶來了兩個結果:一是這個課件幾乎變成了一本夜航手冊,在實際訓練中,大家能迅速翻查並理解。二是他現在也在改機長的過程中了。現在大家對這名未來機長的評價,不再只是木訥,而是用心和有擔當。

學習小組的建立,不經意間成就了個人,也在無形中聚攏了團隊。隨著中國海上航運的規模的擴大,海上救助的任務也一年比一年繁重,作為一個機長,我經常思考怎樣才能既保證完成任務,又要讓每一個機組成員都保持安全?現在你問我,海上救助飛行是一份怎樣的工作?我想答案就是: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讓我們在未知當中掌控自己的命運!

我是宋寅,我在上海,我是上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