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閃亮的坐標丨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編者按:清明寄哀思,鮮花獻逝者。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清明節寄托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的家國情懷。清明節不僅是踏青掃墓、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更是緬懷革命先烈、繼承烈士遺志、激發愛國熱情、學習革命精神的重要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講述英雄事跡、致敬英雄精神,並引用愛國主義詩句言志抒懷,強調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央視網《天天學習》與您一起學習領會總書記用典。

【釋義】

《國殤》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國殤,即為國捐軀的人。該詩為悼念死難的愛國將士而寫,謳歌了將士們英勇不屈、剛強雄毅的大無畏精神。

全詩共十八句一百二十六字,分兩部分,前十句為第一部分,後八句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楚軍同敵人激烈悲壯的戰鬥經過。第二部分是對楚軍將士英勇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的熱情讚頌,並表達了對陣亡將士的深切哀悼。最後四句“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作者深情詠讚死難烈士是真正英勇又威武,始終剛強不可凌辱,人已犧牲但神靈不泯,魂魄堅毅是鬼中英雄!

【解讀】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回首我國近代史,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為了探求救亡圖存的正確道路,中國的先進帳子帶領中國人民始終堅持在苦難和挫折中求索、在風雨飄搖中前進,敢於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表現出了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奏響了無數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經過逾百年前赴後繼的不屈抗爭,付出幾千萬人傷亡的巨大犧牲,中國人民終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確道路,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正是因為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不懈抗爭和持續奮鬥,正是因為前人們浴血奮鬥和英勇犧牲,我們的國家才有了今天的獨立自主,我們的民族才有了今天的發展繁榮,我們的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烈士們建立的不朽功勳,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大力弘揚英雄精神,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磅礴力量。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