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氣預警成防汛應急響應啟動條件

當前,我國已進入“七下八上”主汛期,是一年中自然災害最多的時段。今年以來,針對極端暴雨、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問題,相關部門從機制入手,將預警機制關口前移,不斷加強災害救援保障力度,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得到穩步提升。

當前,我國已進入“七下八上”主汛期,是一年中自然災害最多的時段。今年汛期有哪些特點?如何立足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抓細抓實各項防汛救災措施,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介紹,今年入汛時間早,強降雨過程多,雨區高度重疊,超警戒河流多,工程險情多,山洪地質災害重。面對汛情災情,國家防總、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全力以赴開展防汛救災工作。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密集,自然災害點多面廣,特別是極端暴雨往往發生在夜間,預警信息落地難,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對此,周學文指出,要建立直達基層責任人的預警叫應機制,強化天氣預警和應急響應的信息共享;同時,強化天氣預警與應急響應信息的橫向互通,明確各級天氣部門通過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發布天氣預警信息。此外,要建立天氣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的聯動機制。以前,各級防汛部門的應急響應啟動條件是水庫出險、堤防出險、造成重大災害等;今年,國家防總要求各地修訂應急預案,把天氣預警作為防汛應急響應的啟動條件,做到關口前移。

強降雨往往會引發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發生地質災害的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於海峰表示,下半年,將與天氣部門共同會商研判,滾動發布預警,為提前組織轉移避險爭取更多時間。同時,探索實行“隱患點防控”向“隱患點+風險區雙控”轉變,指導督促地方加強對隱患點外臨溝、臨崖、臨坡等重點地段風險排查,在遭遇強降雨和高風險預警時堅決組織受威脅群眾提前轉移。

針對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城市內澇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實施澇情日報機制,持續跟蹤當地雨情、澇情,分析成因,查找問題,督促整改。在防汛抗旱指揮部統籌下,各地住建部門與應急、天氣、水利等部門實施信息共享和會商聯動,第一時間發布暴雨預警信息和啟動應急響應,通知有關部門和居民提前做好防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司長王志宏介紹,截至目前,全國有52個城市因強降雨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內澇達73次,數量與去年同期持平,沒有因城市內澇造成人員死亡,城市供水供氣等生命線工程基本正常。

在災害救援方面,根據今年的汛情特點和救災需要,應急管理部加強搶險救援隊伍能力和物資裝備建設,組建了水域救援力量4.3萬人,指導地方與駐地的中央企業511支8.7萬餘人的工程搶險力量進行對接,做好隨時搶險救援的準備;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專業搶險隊伍配備了無人機、動力舟橋、砂石自動打包裝袋機等先進適用裝備;按照“科學布局、異塵餘生面廣”的原則,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89座儲備倉庫,儲備了總價值34.28億元的中央防汛抗旱和救災物資。

前不久,應急管理部印發的《“十四五”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規模適度、布局科學、結構合理、專長突出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實現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各有所長、社會應急力量有效輔助、基層應急救援力量有效覆蓋的建設目標,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按照新時期防災減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總體要求,我國完善體系、轉變思路、壓實責任、改革創新、統籌力量,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得到穩步提升。今年以來,全國因洪澇災害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23.9萬人次,因洪澇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下降了七成多。 (經濟日報記者 常 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