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較真丨快入睡時突然一抖,是大腦以為身體要死了?

較真要點:

入睡前身體突然一抖,叫臨睡肌抽躍症,比較常見。不是“大腦以為身體要死了”,也不是得大病的征兆。避免過度的神經刺激,可以減少睡前抖動。

查證者:一節生薑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

一、快入睡前身體突然一抖,是臨睡肌抽躍症

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快入睡前,身體突然一抖,雙腳有踩空的感覺。有人傳說,這是大腦感覺身體要死了,而發出的警告。

為什麽身體會發生這種事?這會不會是身體生病的征兆呢?

先說結論,這不是“大腦感覺身體要死了”。這種現象有個比較正式的名字,叫臨睡肌抽躍症。它只是人在入睡時發生的無意識的肌肉抽動,一般發生於在從清醒狀態過渡到睡眠狀態的時候。在生活中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肌肉無意識抽動:打嗝。

雖然臨睡肌抽躍症比較常見,但是每個人肌肉抽動的程度不一樣。有的人微弱,自己完全覺察不到;有的人很強烈,本已快入睡,因為這一抖就醒了,半天無法入睡。

因為還有“雙腳踩空的感覺”,有的人雖沒被抖醒,但是會做夢,夢到在某個空間裡墜落。

對此,有人用進化論做出解釋,認為由於人類的祖先住在樹上,常因為打盹而下墜,所以,比較容易驚醒的個體,就有生存優勢。雖然我們現在不居住在樹上了,但是物種進化中篩選下來的優勢還是被保留了。

請注意,進化論的觀點只是對現象做出的解讀,並不是現象的產生的原因——並沒有一個設計師,給人進行了這種“防墜樹”的功能。控制肌肉抽動的是神經,臨睡肌抽躍的原因,是神經信號的傳遞出了一點差錯,讓肌肉發生了不該發生的抖動。

如果使用多導睡眠監測(Polysomnography,PSG),會在入睡前和睡眠非快速眼動期的N1階段觀察到臨睡肌抽躍症,在N3和快速眼動期(REM)症狀消失。有研究認為,有60%-70%的人在睡覺的時候抖過。

二、帕金森症患者更容易出現臨睡肌抽躍

雖然大部分人在睡夢中抖過,但對於一般人來說,睡前一抖只是極為偶爾,並不頻繁。

不過,有研究表明,在某些特定的人群,臨睡肌抽躍出現的頻率比較高。一份對66個帕金森症患者的監測發現,在其中的16個患者中,記錄到62次臨睡肌抽躍。這個發生的頻率是比較高的——作為對比,有研究對100個健康人進行過類似的檢測,並沒有記錄到任何臨睡肌抽躍。

雖然帕金森症患者更容易出現臨睡肌抽躍,但目前並不清楚這是否與帕金森症的病情進展有關。因此,不能將出現“睡前一抖”解讀為帕金森症的征兆。

三、頻繁臨睡肌抽躍的人,需要去診斷是否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值得重視的是,如果有人頻繁出現臨睡肌抽躍,那也要看看自己是否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因為如果喉嚨中的肌肉和組織松弛,導致呼吸道阻塞長達10秒以上,大腦會缺氧,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及對四肢的控制,身體也會產生不由自主的抽動。

OSA是一種高危險的症狀,需要進行治療,否則可能帶來嚴重後果。通過正規的睡眠檢查,可以排除OSA。 如果不屬於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因“睡前一抖”而緊張。

雖然“睡前一抖”不是什麽大問題,但如果有人因此恐懼到失眠,那就是事了,需要心理調節來緩解。

四、怎樣減少臨睡肌抽躍

大家入睡的時候,都都想快點睡,不被抖動打攪,更不想做墜空的噩夢。那有什麽辦法可以減少“睡前一抖”的發生呢?

“睡前一抖”的發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某些神經在該休息的時候還沒休息,導致某些肌肉抽動。所以,要想減少“睡前一抖”,就要避免對神經的過度刺激。

比如睡前不應過分用腦,讓神經太緊張。如果工作壓力太大,不能很好調節,不僅會容易“睡前一抖”,還容易失眠。

睡前的一兩個小時,不建議進行強度比較大的鍛煉,否則肌肉太興奮,容易亂抖動。

在睡前的幾個小時內,也不建議喝咖啡和濃茶,因為其中的咖啡因,也會過度刺激神經,影響休息。

缺鈣也容易導致肌肉痙攣,也就是俗稱的抽筋。這是因為鈣離子在調控肌肉收縮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血液裡鈣離子濃度過低,肌肉就很容易產生興奮收縮,引發肌肉痙攣。

不過,因缺鈣產生的抽筋,最常見於小腿和腳趾,發作時疼痛難忍,其常常發生在半夜,並不是入睡時。如果因缺鈣導致抽筋, 則需要補鈣。

本文編輯:connerliu

想了解更多內容?微信搜索“騰訊較真辟謠”小程序,點擊“問答”進行提問,較真妹等你哦~參考文獻詳見本文微信版本。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