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東莞容庚故居,人文古街中走出的金石大家

一位名人,就是一本書;一座故居,就是一段歷史。莞城,甚至整個東莞,都憑借一代文學宗師容庚的存在而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容庚(1894-1983),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金文專家、考古學家和書法篆刻家,他編寫的《金文編》,是每個考古學者必備的案頭之書。而這位文學宗師的故居就位於莞城旨亭街8巷2、4、6號,連在一起共三進,是一座傳統嶺南風格“三間兩廊”樣式的晚清民居。

就像“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樣,容庚故居所在的旨亭街,是條不到一米寬的巷子,而故居就在這條狹長的小巷裡,隱沒在一片普通民居中。這條幽靜的老巷子裡家家都是青磚牆。據說在嶺南,丁磚、順轉砌起來的牆面比較隔熱,並且你只要走近這種青磚牆面的人家,就知道哪戶的地位高,因為地位越高或越富有的人家,房子的丁磚就越多。(拍攝於東莞莞城旨亭街。)

容庚故居裡有三樣獨具嶺南風情的建築,分別是青磚牆、趟櫳門以及滿洲窗。踏上容庚故居門口的青石梯級,就能看到由數根圓橫木組成的趟櫳門。趟櫳門是嶺南的特色建築,就是一個大的木框上,中間橫架著十幾根圓木,據說這圓木一定要單數,不能雙數。因為在粵語中“雙”和“喪”同音,不吉利。並且我們在故居木門的銅環下還看到喜字,大概也是南粵地區特有的吉利象徵吧。

看過青磚牆,推開趟櫳門,就走進了容庚故居,抬頭便看到了故居裡典雅秀麗的花窗格,這種窗戶有個很奇特的名字,叫“滿洲窗”。本是東北一帶滿族人比較有創意的窗戶樣式,但是與東北相隔萬裡的嶺南,居然也有,並融合當地文化,廣為流傳。在這裡仿佛可以看到當年年少的容庚在窗格後埋頭苦讀的樣子。

故居往裡,繞過屏風似的一道石牆後,天井裡有一口青石圓井,井不大,井口苔痕斑駁,古意濃鬱。據說這裡天井的位置稍低,目的是不讓後面的正廳和兩側的房間太潮濕,這種建築方式叫“四水歸堂”,容庚故居也依承了這種清末東莞民居的典型特色。

在故居天井處,還立有一座容庚青年時期的半身雕塑,目光炯炯、風華正茂。據說,為重塑“青年容庚”,容庚的子女們提供了100多張父親各個時期的照片,同為東莞人的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博導李漢儀教授,從中挑出了一張容庚27歲時到北京讀研時的照片,以此為原型塑成了這座銅像,展現了青年容庚的意氣風發。

走過雕像,進入居中的正廳,可以看到廳中擺放著兩張頗有歷史的黑色太仙椅,太仙椅上也是痕跡斑駁,完整保留著當年的歷史風貌。

據說容庚在這裡一直住到13歲,小時候,家裡請秀才來教書,就在這正廳裡上課,小小的容庚就坐在這把太仙椅上,接受了書香世家的良好培養與熏陶,這也是他日後成為一代大師的縮影。

故居天井旁邊的廚房裡,連鍋灶碗筷的擺放都一如當年,其中還有各種藤編制品,藤籃與藤手抽,很好地還原了容庚當年的生活軌跡。據說故居裡的家具陳設都是由容庚的子女捐贈的,都是世代傳承下來的家族文物,寄托著很深的家族感情與回憶,非常珍貴。

位於旨亭街的容庚故居,是容庚與弟、妹們的出生地,容庚在這裡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期。我國歷史上一直流傳著“孟母三遷”的故事,而容庚的母親鄧瓊宴為使子女成才,同樣幾次遷居。1909年遷居廣州、1911年遷居榨粉街容氏家塾、1913年遷居回東莞,住在東莞中學附近。在鄧瓊宴苦心栽培下,容氏兄弟姐妹皆成棟梁之材,容庚成中國著名的古文學家和考古學家,容肇祖、容媛成長為民俗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