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四套人民幣,告別不說再見

宋金波 時評作者

在我看到第四套人民幣之前的少年時代,所見最多的,自然,是第三套人民幣。

那時,一個孩子接觸度最高的鈔票,是一角面值。1980年代初,我記得春節給姥爺拜年,壓歲錢頂天不過是5元——可以做我上學一個月的午飯飯資不止。那個充滿力量感的影像,就此一直深印在我腦海中。如果是10元錢,拿在手裡,恐怕會覺得燙手,出去花,店主見是孩子拿著,都不見得敢收。

一角錢是“62年棕色版”,印象最深的,是正面圖案。後來,我總是想起那句“遍地英雄下夕煙”。有同學神秘兮兮告知,這錢是有暗記的:正大門右側第六與第七根欄杆之間的上端有字母“A”,“A”下有一個“。”細看,果然。

還有一分紙幣,正面是汽車。因為長期使用,一直以為這是和第三套一起發行。後來才知道,一分紙幣,屬於第二套人民幣,歷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版。

面值最小的人民幣,也不能忽視。畢竟,1984年前後,在火車站廣場書攤上租一本小人書,也不過2分錢。

第四套人民幣出來後,一分錢紙幣慢慢退出流通,卻並沒有從日常生活中隱匿。後來,在很多飯店裡,可以看到用這套金黃色的、最便宜的紙幣,巧妙折成的元寶或紙船,顏色吉祥,卻也花不到幾個錢。

就是這樣,前後相距幾十年的不同套型,以及同一套的不同版型,在1980年代,都一起流通著。明明每個人都曉得一個時代折過去了,但好像新時代來得太匆忙,行進得又太快,還來不及整理,所有人,所有版型的人民幣,都熱火朝天地在財富洪流中滾動。

然後第四套人民幣來了。

那是1987年4月,我已經初一下學期。還能清楚記得,身邊所有人,都對新版人民幣充滿了好奇。直接誘因,是第四套人民幣中的百元大鈔,也就是所謂的“老人頭”。建國三十多年中,這是第一次有領袖人像登上人民幣,並且是以集體群像的方式。而小百姓雖然毫不了解,但都知道一個“大”。要知道,這比之前最大面值的十元幣,整整“大”了十倍。可以起一套房子的萬元數額,忽然間用一疊百元就可以應對。而一張百元,在1987年的物價,可以吃上三百天的午飯。人民幣的面值,本身就像有了魔力。

然而魔力迅速消退,很快三五毛錢就不足以吃一頓飽滿的午飯。物價迅速上漲。我還記得,一位舅舅在第一次看到新百元鈔後,充滿熱情,又失魂落魄地拍了一下大腿,說“錢毛(貶值)咯,錢毛咯!”

第四套人民幣在世紀之交的1999年,已逐步開始退出歷史舞台。第五套人民幣來了。最大面值的人民幣,忽然和最小面值、即將被新“大額鈔票”擠出歷史舞台的一分幣,在時間鏈條上跳起了圓舞。人們的心思變得簡單,眼光向前,“悶聲發大財”成為不出口的箴言。

新世紀開始了。

新世紀的鈔票面值並沒有繼續擴大。人們終於熟悉了百元鈔在現實生活中大量出現。鈔票面額的增加,以及小面額鈔票的被冷落,在幾十年裡,心照不宣地被視為進步和發展的象徵。2008年前後,一度百元面額的人民幣也在流通中顯出力不從心。對五百元面額鈔票的呼聲開始出現。

然而,電子移動支付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最近幾年,對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市民來說,鈔票和錢包可能已變得陌生。對我個人來說,除了在鑰匙包裡放一張百元鈔以備急用,其他時候,可以完全不必攜帶現鈔——包括在菜市場。事實上,我那張備用的百元鈔,已經有半年沒有動用。

推陳自必出新。該來的總會來,比如說新一套鈔票。它會有多大面額?正面會是怎樣的圖案?還是會給第五套鈔票更長的流通時間?它會順應新時代新技術進步,搞搞新意思嗎?

可是這種好奇也就是在一刹那有些強烈。除非目前這種移動支付的發展進程被打斷,否則,很多新一套的鈔票,相當多的人也許一年都難得見一面,摸上一手。我猜想,對“90後”一代來說,不會再有新的人民幣能像第四套人民幣給“70後”一樣,留下那麽多深刻的記憶。

總不是什麽壞事——那麽告別不說再見吧,第四套人民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