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筋膜學與陰陽五行、經絡腧穴之說

筋膜是由結締組織所形成的解剖學結構(圖1),在傳統筋膜學研究的過程中,有廣義筋膜和狹義筋膜之分。廣義上來講,所有由畢締組織起源、演化的結構,都可以叫作筋膜,比如骨頭、軟骨、肌肉、肌腱,甚至血液、淋巴液等,這些都叫作筋膜。而狹義的筋膜特指皮下和肌肉間隙的結構。但這種分類不利於筋膜學的研究,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分類方法,根據結締組織的分化程度進行分類。未分化的結締組織所形成的筋膜,實際上主要是由兩種組織所構成,一種叫作疏鬆結締組織,一種叫作脂肪組織。

圖1 筋膜解剖學

在筋膜解剖學中,人體是由筋膜所構成的一個支架,以及被這個支架包繞和支持的各種功能細胞構成的。這個筋膜支架稱為:支持與儲備系統,而其他的功能細胞所構成的系統就稱為:功能系統。這兩個系統合起來就稱為:人體結構的兩系統理論。

功能系統通過各種功能細胞構成了各個系統的功能器官,完成並維持機體的各類活動,支持與儲備系統為這些功能系統提供支持,並為這些細胞的更新與修復提供細胞儲備源。同時,對這些細胞的功能活動進行調控,如果將這兩大系統比作「土地與植物」,那麼西醫與中醫在對人體的生命活動進行乾預,可以說是各有側重。西醫側重於不同細胞的更新修復和代謝異常所導致的形態與結構障礙,針對病變的部位、病因或病原來治療,治療乾預方法多採用外科切除或清除病原,也就是說常用的化學治療和對症處理(圖2)。

圖2 西醫的作用機制像工人給樹木修剪樹枝、噴灑農藥

中醫則側重於對支持與儲備系統的功能進行乾預,改善機體的內部環境,也就是改善「土地」(圖3),加強自己儲備系統與增強機體的自身修復和更新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對病變部位進行自我修復,常用的乾預方法主要是各類中醫外治療法和中藥湯劑。陰陽學說是中醫的重要理倫基礎,古人運用陰陽變化規律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並指導臨床實踐。筋膜學兩系統理論將其與現代醫學聯繫起來,認為陰即是由未分化的筋膜結締組織支架所構成的支持與儲備系統,陽即是由功能細胞構成的功能系統。通過兩系統理論與陰陽學說的相關性,可以找到陰陽學說能夠指導疾病治療的現代生物醫學依據。

圖3 中醫的作用機制就像農民給土地鬆土和施肥

通過各種方法對筋膜結締組織刺激,如推拿、針灸、刮痧(圖4)、藥物和體育鍛煉等,來調節機體支持與儲備系統和功能系統的平衡,也就是說通過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藉以達到保健養生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周易·繫辭》裡有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作為概況筋膜學研究的指導思想最為恰當,以往對中醫的研究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經絡的神經學說、血管微循環學說、體液學說、韓國的鳳漢小體、原生小管等。但是,這些研究根本就沒有一陰一陽的痕跡,而筋膜學是基於人體結構的兩系統理論,是有發育生物學和生物進化論這兩門現代基礎學科支撐的。因此,可以認為是對中醫本質的認識、對經絡本質的認識,用筋膜學說可以解決中醫何為陰陽一千、經絡穴位等關鍵的科學問題。大的科學突破就要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真正接近科學本質的科學突破,應該是「簡單的」而不是複雜的,大道至簡,越是簡單,其實就越接近科學的本來面目。

圖4 刮痧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很多現代科學研究中的重大突破都具備這一現象,比如DNA是雙螺旋結構,染色體都是由兩倍體構成,人體存在的抗原、抗體,男人、女人,而且各個生物物種之間也有雌性和雄性之分,計算機的核心代碼是0和1,電子有正極、負極兩極......,所以這個「2」的概念,已經擴展到了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

陰陽五行是中國的先哲們提出的,對宇宙世界最基本的哲學思想,一切都來自於陰陽。為了更好地認識他們,我們祖先又將其進行分類,歸納為自然界中最常見的五大類,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然後將這五大類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相生相剋的循環模式。它所表達和概括的範圍,包括了宇宙各個層面的內容,尤其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存在形式,在生命領域的應用最為廣泛,這也提示了研究者對生命、對人體這個複雜的巨系統,進行簡單歸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對人體結構和運行規律的研究當中,用陰陽五行的思想去理解人體兩系統理論和兩系統的相互作用,就會悄然大悟,茅塞頓開。

經絡學說是整個中醫理論的基礎與核心,用現代生物學的角度提示經絡實質是中醫理論科學化的關鍵。研究認為,人體全身的筋膜結締組織支架是經絡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解剖學基礎,其中「穴位」是富含能產生較強生物信息的神經感受器和活性細胞的結締組織聚集處,「經脈」則為「穴位」間具有解剖學結構相連,或神經傳入結構的筋膜結構。由於筋膜遍布人體的各個部分,所以,古代醫書所記載的穴位與非穴位之間的區別,其實只有產生生物信息量的差異,而沒有本質的區別,中醫治療中常用的阿是穴,就是這個道理。

注釋: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應穴、壓痛點。這類穴位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學說的「有痛便是穴」。中醫臨床上根據按壓病人有酸、麻、脹、痛、重等感覺和皮膚變化而予以臨時認定。

以上資料來源於王軍 王自平/主編 原林 /主審 《筋膜學與中醫學》轉載請說明出處!

更多資訊可關注百士康微信公眾號:szbaishikang/官網:http:www.szbsk.net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