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低燒兩年余!如何治療?

導言:肝脾不和,亦能引起低燒,主要調理肝脾兩臟。蒲老:「我本著『肝為罷極之本』和『陽氣者,煩勞則張』的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低燒的治療經驗

病因為本,癥狀為標,急慢性病都要詢問病因,審證求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正氣為本,邪氣為標,「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這就將疾病的內外因聯繫起來了,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即「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外感發熱病,必須分清是風、火、暑、濕、燥、寒以及溫疫之雜氣、戾氣為病。外感發熱病,治療失當,將息失宜,或體質素虛,往往導致低燒,治療可參考外感熱病。而不少低燒患者,求因就是困難,病因不易問出。有的一拖幾年。內熱低燒病我本著「肝為罷極之本」,「陽氣者,煩勞則張」,這個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這兩句《內經》原文及我的體會:因患者不善於掌握勞逸結合,過度疲勞,中氣損傷,脾陽下陷,以致消化不好,營養不足,中氣不固,脾失健運,脾氣不斂,虛熱內生;肝喜條達,而易寒易熱,精神過度緊張,而致肝脾不和,亦能引起低燒。這樣的低燒,主要調理肝脾兩臟。

驗案

1、治一患者年近七十,低燒8年

患者自訴開會或煩勞之後必然體溫升高,靜養不服藥體溫也能恢復正常。由此可知「陽氣者,煩勞則張」是有根據的。「煩勞則張」實為陽虛,這個陽是指中焦脾胃之陽,亦謂之中氣、中陽。虛則不內斂而外越,以致低燒。這樣的低燒,用青蒿鱉甲湯多不見效,這是治療陰虛發熱的方。陰虛發熱每至夜晚煩熱、盜汗、熱退無汗,有時微惡寒。

久患內傷低燒有氣虛、血虛之分,屬氣分者多,而屬血分者少。「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都是患者自己的感覺。而這種低燒患者也有不覺發熱、發冷,隻覺疲乏無力、自汗、頭暈,脈無力,體溫偏高,一般是下午高,勞累之後往往高得更明顯。

這種患者,我在北京、四川都治得不少,用藥大體上是甘溫除熱法,輕則用補中益氣湯,重則用當歸補血湯合甘麥大棗東加黨參,即當歸、黃芪、黨參、甘草、小麥、大棗。若汗多用浮小麥。若脈弦細數、脾胃虛弱、疲乏嗜睡、體重、關節疼痛、口苦、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宜昇陽益胃湯。這是夾濕熱而為補中益氣之變局,未離甘溫之法。

2、一女同志低燒兩年余

曾經治療一位低燒了兩年余的女同志,消化不好,不欲飲食,疲乏無力,身痛、關節疼痛,月經不正常,或前或後,多方調治無效。我用昇陽益胃湯,總劑量十五兩,研粗末,分為30包,每日煎服1包,服1個月後食慾漸好轉,低燒亦漸降低,共進3料,連服3月而恢復健康,藥費才2元錢。若脾胃虛,過食生冷,損傷脾胃,陽氣抑鬱;或先有外感治療不當,犯涼遏,誤補,熱鬱於內,以致長期低燒,頭暈、口苦,或見熱如火燎,捫之灼手,宜昇陽散火湯或火鬱湯。這都是從升麻葛根湯套出來的,有升有散,升的是脾陽,散的是鬱熱,本「火鬱發之」的理論。

因昇陽散火湯中有人蔘、甘草、大棗,脾弱氣虛、疲乏者用之;外感鬱閉者用火鬱湯,調和肝膽脾胃之功能,升散鬱結之熱,胸脅滿可合用越鞠丸。低燒偏於血分者,體虛,脈細無力,月經量少色淡,男、婦、老、幼均可用聖愈東加地骨皮,消化不好加神曲、荷葉。

荷葉能平肝膽熱,而升脾胃清氣。脈弦細數,脅下痞,煩熱甚,口苦,用丹梔逍遙散加香附、神曲、荷葉、脅痛加川芎。香附、川芎同用,肝膽鬱氣才能推得動,這就合了越鞠丸。脅痛甚可再加鬱金,脅下有塊用薑黃。低燒患者,苦寒葯不宜多用,不僅傷脾敗胃,苦寒太過亦化燥傷陰。另外慢性病尤其要重視胃氣為本,內傷低燒,脾胃已弱,葯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用之欲速不達,反傷中氣。

這是臨床用藥原則,必須重視,要善於掌握。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docliu66,有問必答!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