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雲是如何“殺死”eBay 的?

馬雲的故事很有趣,因為幾年之後,在eBay自己的戰場,馬雲打敗了他。

和Tooth先生的故事不同,阿里巴巴與eBay的故事已經被大家多次講述了。

2004年,eBay佔了中國市場的85%,已經積累足夠堅固的網絡效應。

阿里巴巴擔心eBay侵蝕自己的B2B業務,於是搞出淘寶,直接與eBay競爭。

隻用了2-3年時間,淘寶就將eBay趕出中國,2007年eBay終於放棄,退出中國。

最開始時馬雲也搞了很多創新,想讓自己的公司與eBay區別開來,就像傑夫做的一樣。

eBay的產品不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淘寶更熟悉。

馬雲的創新都很聰明,當大家開始離開eBay時,便一發不可收拾。

最大的問題在於佔據長官位置的網絡效應會盯住競爭對手,它們可以輕鬆複製對手的創新,然後保護自己的網絡。

谷歌推出所謂的創新“Circles”之後,Facebook馬上也添加多少有些相似的功能,結果Google+就沒有多少特色了。

一般來說抄襲競爭對手是一個糟糕的主意,因為有負作用,會消除差異化,逼大家卷入價格戰。

你可以繼續參與遊戲,但不再有趣。

如果你借助網絡效應鎖定市場,那麽抄襲就是一種有效的進攻手段,可以鞏固你的地位。

事實證明,網絡效應也有天生的缺陷:有些差異化功能是它不能或者不會複製的。

eBay可以推出實時聊天服務,讓買家和賣家溝通,但它不願意這樣做,馬雲抓住這一個漏洞。

eBay的業務模式是建立在買家、賣家分離的基礎之上的,防止它們在交易中串聯,避開交易費,eBay就是靠交易費賺錢的。

淘寶讓買家賣家交流,這一功能殺死了中國eBay。

對價格敏感的買家和賣家流向淘寶,逃避交易費。

淘寶破壞了eBay網絡,但勝利是有代價的:阿里巴巴無法靠淘寶賺錢。

淘寶是按eBay的方式起步的,但最終變成了Craiglist,它瞄準完全不同的市場,而且是一個相關市場。

和Craigslist一樣,淘寶沒有因為取消交易費而潰敗。

有了即時聊天服務,買家和賣家可以討價還價,這也是Craigslist交易的另一個特點,不同之處在於Craigslist的討價還價是在個人之間發生的。

淘寶創建一個完全類似於Craigslist的市場,大獲成功,而當時Craigslist還不存在(至少在中國不存在)。

所以說,最開始時淘寶是以eBay競爭對手的姿態出現的,但最終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

在這個新市場,消費者規則完全不同。

當淘寶嘗試賺錢時,它提供讚助位,利用關鍵字競價賺錢,客戶憤怒了,於是淘寶只能放棄。

淘寶的確打敗了eBay,但它真的贏了嗎?

從某種角度說的確贏了。

淘寶成功阻止eBay進入B2B市場,馬雲最初所做的正是B2B。

後來阿里巴巴又推出一些創新產品,賺到了錢,不是淘寶,而是天貓,它瞄準的也是相關市場,針對大品牌。

可笑的是天貓瞄準的市場正是亞馬遜zShops瞄準的。

因為沒有了eBay這個競爭對手,阿里巴巴說服賣家注冊變得更容易了。

在中國拍賣市場,淘寶繼續稱王稱霸,但是它必須放棄盈利,因為客戶已經習慣免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學到了與傑夫一樣的東西:想打敗網絡效應,你也許會從A點開始,但是最終成功卻在B點,B點離A點有一點距離,處於相關市場。

只有經歷幾輪創新,才能找到B點的正確位置。

如果你確實想進入某個市場,千萬不要因為最初的失敗而放棄。

總之,即使不與網絡效應直接對抗,你也能打敗它。

強大的eBay曾經在中國不可一世,但它還是失敗了。

Facebook在許多國家也失敗了,往往是因為在擴張階段被其它對手打敗。

幾十年來,微軟擁有三張網絡,形成網絡效應,分別是Windows(OS)、Windows App開發者、OEM捆綁Windows

不過Linux進入相關聯的伺服器計算市場,它也成功了,現在Azure客戶有40%使用Linux。

競爭對手領先多少?佔據多少市場?

這些都不重要。

你可以通過相關市場向它進攻,也許只有嘗試幾次才能找到正確路線。

但是不要放棄,請繼續創新,最終你會找到方法的。

聽起來蠻簡單,是嗎?

為什麽還有這麽多企業想著直接打敗領先的網絡呢?

你來告訴我吧。

注:本文編譯自medium原題為“Jeff Bezos, Jack Ma, and the Quest to Kill eBay”的文章。

阿里八卦是一個特別酷的號,從冷知識到黑歷史,無所不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