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味治療肺熱咳嗽的中藥,是李時珍走上行醫路線的根源

黃苓一一唇形科 ,黃苓是味著名中藥。中醫認為:黃苓為「肺經專葯」。李時珍在傳世巨著《本草綱目》中雲:「葯中肯綮(肯綮:骨上的肉和筋膜。指要害),如鼓應桴(桴:音和,鼓槌;應:配合),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據史料記載:李時珍在16歲時,有一天突然患病,發熱、咳嗽不止,每天口吐濃痰一大碗,煩渴,骨蒸勞熱,六脈浮洪。雖然服用了柴胡,麥門冬,竹瀝,荊芥等清熱退熱,潤肺清心,止咳化痰等葯,但均無效果,並且病情日趨嚴重。當地凡是有點名望的郎中都來看過,均認為已無葯可治,必死無疑。正在絕望之際,村子裡來了一位雲遊江湖的道人。這位道人是一位能夠醫治各種疑難雜症的高人。道人聽說李時珍病了,主動找上門來為李時珍診病。道人在給李時珍診脈後,並問其已所服藥後,開出藥方:黃芩六錢,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後,趁溫熱時服下,早晚各一次,一日一劑,連服半月。李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的照方煎藥。半個月之後,李時珍不發燒了,咳嗽也停了,液不吐了,漸漸恢復了健康。李時珍病癒後對身懷絕技的道人非常敬佩,懇求道人收其為徒。道人知道李時珍為人,樂意收之。從此李時珍刻苦研醫藥學,遍讀歷代醫藥書籍,走遍國內高山大川,實地採集和考查藥物。李時珍靠天分和刻苦勤奮,終於成為一代醫藥宗師,編著完成了歷史巨著《本草綱目》。

一位普通中藥黃芩治好了李時珍的嚴重肺部疾患,正是由於黃芩所具有的苦寒之特性,能清熱瀉火,發揮了黃芩能抗菌消炎、退熱、止咳的藥理作用。所以,對壯熱煩渴,肺部感染疾患,咳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黃芩以其根人葯,並以清熱瀉火見長,主要用於治療溫熱病,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溫熱黃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治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瘡癤等症。黃芩在臨床上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並且不產生抗藥性,與黃連共稱為「綠色抗生素」。治療肺熱,咳嗽,單用黃芩即有效果。臨床上常與桑根皮、地骨皮、矮地茶等配伍應用;治療外感熱病,壯熱煩渴,苔黃脈數者,常配伍雅連、梔子、石膏等應用。黃芩也清大腸濕熱,對濕熱瀉,常配伍雅連、葛根等應用,如「葛根芩連湯」等。

黃芩之稱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雲:芩,《說文》作簽,謂其色黃也。或雲芩者,黔也,黔乃黃黑之色也。「黃芩之宿根中空,外黃內黑」,習稱」枯芩」,在古代別稱「腐腸」、「爛心肺」等,即由此而來。其子根內外皆鮮黃,品質最佳,習稱「子芩」、「條芩」,李時珍稱「片芩」。

關於黃芩的人藥品種:目前國內中藥材商品流通品種較為複雜。全國196各地所用基原品種不一,但均為黃芩屬

基原:系唇形科黃芩屬 植物黃芩 的根。

別名:山茶根、黃金條根、枯芩、爛心肺、腐腸、內虛、妒婦、空腸等。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肺、心、肝、膽、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療毒等

1.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既能清上瀉下,走表達裡,又能瀉上焦肺火熱,除中焦腸胃濕熱,入血分以涼血解毒而止血。其水煎湯劑能退熱鎮靜、抑菌、利尿、降血壓、利膽解痙、抗炎等。其所含有效成分黃芩苷能低血清轉氨酶,漢黃芩苷具有抗癌作用。本品苦寒,清熱燥濕,能清肺膽、大腸經之濕熱。用於濕溫鬱阻,氣機不暢,脘腹痞悶,口渴而又不多飲,舌苔黃等,常配伍滑石、白蔻、通草等同用,如《溫病條辦》之「黃芩滑湯」。若濕熱中阻,痞滿嘔吐,又常與雅連、乾薑、半夏等配伍應用,如《傷寒論》之半夏瀉心湯,寒熱並用,辛開苦降。

2.肺熱咳嗽,熱病煩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若肺熱壅遏,肺火清宣,咳嗽痰稠,單用本品即有效果,如《丹溪心法》之「清金丸」。若肺咳嗽氣喘,常與桑根皮、紫蘇子、苦杏仁等配伍應用,如《萬病回春》之「清

本品又入少陽膽經,而清瀉少陽半表半裡之鬱熱。用於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善嘔,常與柴胡、半夏、人蔘等配伍應用,以和解少陽。如《傷寒論》之「小柴胡湯」。

3.癰腫瘡毒。本品具有較強的瀉火解毒之功,用於火毒熾勝的創癰腫毒,咽喉腫痛,常與牛蒡子、板藍根、連翹、拳參等配伍,如《外台秘要》之「黃連解毒湯」。

4.胎動不安。黃芩能清瀉胞宮之火,清瀉而又不損生機,以奏安胎之功。凡因熱或胎火內擾所致胎動不安者,配伍白朮、竹茹、紫蘇梗等能清火、理氣、安胎。

5.血熱吐衄。黃芩能清熱涼血而止血,用於熱毒熾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崩漏下血等症,可單獨應用。如《太平聖惠方》之「黃芩散」和《瑞竹堂經驗方》之「芩心丸」。

炮製與應用

黃苓中所含酶在一定的溫度和適度下可以酶解黃芩中的黃芩苷和漢黃芩苷,生成葡萄糖醛酸與黃芩素和漢黃芩素,其中具有主要藥理作用的黃芩素是一種鄰位三羥基黃酮成分,本身不穩定,容易氧化而變成綠色。所以,黃芩如果變成綠色,則其臨床療效降低或失去臨床療效。另外,黃芩所含酶不耐高溫。故黃芩炮製時不能用冷水浸泡,只能有沸水憚潤或蒸法炮製:「殺酶保苷」。

黃芩經清炒,可減其苦寒之性,免傷脾胃功能,並多用於安胎。酒多黃芩,可緩和其苦寒之性,上行以清上焦濕熱,風熱有痰者通用。黃苓炒炭用,可增強其止血作用,清熱止血,可廣泛用於熱通血溢之咳血、便血、衄血、崩漏、胎動漏血等症。

枯芩,又稱片芩,為黃芩宿根,或稱老根,斷面中央有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狀。本品善清肺泄熱,瀉肌表熱。子芩,又稱「條芩」,為新根,體重而實,斷面深黃色,中間有棕紅色圓心。子芩能清下焦大腸熱,善治瀉病。清熱燥濕葯,就是治療濕與熱所致之病邪,簡稱濕熱證。濕熱證在胃腸,即為痞滿不舒,或噁心嘔吐;在腸道,則出現濕熱瀉痢;在肝膽,可出現濕熱黃疸,或脅肋疼痛;在下焦,可出現濕熱淋證,婦女則可出現濕熱帶下;在肌膚,則可出現濕疹、濕瘡、濕熱痹痛等症。

清熱燥濕葯同時具有清熱瀉火作用,主要清解臟腑熱症。並各有其特性,每種葯入不同的臟腑經絡,如黃芩主入肺經;黃連主入心經;黃柏主入腎經;龍膽主入肝經;白鮮皮主入脾經;苦參主入膽經;秦皮主入肝膽經等。

本類藥物性味苦寒,過用易傷脾胃,中病即止。

黃苓、黃連、黃柏三葯,習稱「三黃」,皆具有清熱火、燥濕、解毒之功效,用於濕熱或熱毒熾盛之症,臨床上三葯常相須為用。然黃苓,主入肺經,為「肺經專葯」,又是一味著名的退熱葯,為其他清熱燥濕葯所不及。且在該類藥物中藥性較為平穩,長於瀉肺火,又有安胎之效,故肺熱咳嗽,痰稠色黃及胎熱不安之症多用之,取其瀉肺以清上焦之熱;黃連主人入心經,又是瀉胃熱之良品,習稱四大冒熱葯(黃連、石膏、蘆根、枇把葉)之一。善瀉胃中之火和心火,並有止嘔清痞之效,故心煩不眠,痞滿嘔逆諸症多用之,取其瀉心、胃以清中焦之熱:而黃柏主入腎經,專瀉相火,又長於除下焦濕熱,善瀉肝腎之火,並有保存腎陰之功。故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及濕熱下注諸症常用,取其瀉相火以清虛熱及下焦濕熱。

小結:黃芩、黃連、黃柏,苦寒沉降。

其一、三味葯都具有清熱瀉火功能,但黃芩長於清肺熱;黃連長於清心熱;黃柏長於瀉相火、退虛熱。另外黃芩配伍柴胡治療少陽熱症,是黃萃一大特點。

其二、三葯都為清熱燥濕葯,均可用於多種濕熱病症。其不同點:黃連長於治療濕熱痢疾;黃柏主要用於治療下焦濕熱:而黃苓多用於濕溫病,並具有涼血止血之效。

其三、三味葯又都能清熱解毒,均可用於熱毒瘡癰,然黃連作用最強,黃芩、黃柏次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