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農業」發展戰略及前景

章力建朱立志

摘要:「中醫農業」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於農業,用中草藥生產「兩葯、兩料」結合生物相生相剋機理以減少化學投入品的使用。「中醫農業」既能從產品的角度提升品質和功能,還能從生產的角度深層次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國農業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可持續發展壓力很大,如何從常規高耗石油農業向現代高效生態農業轉變,積極發展「中醫農業」不僅是理論創新,更是現實選擇。

(章立建)

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路線意義十分重大,關係到農業綠色發展的進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中醫的原理和方法對所有動植物都有醫治病蟲害、促進健康生長的作用,並且能有效地修復農產品產地環境汙染。筆者調研發現,施用過以中草藥為原料製成的植物性農藥、土壤修復劑、葉面肥的種植業產品和飼餵過中草藥的養殖業產品,不僅口感變好、產量增加,而且官方檢測顯示農殘普遍大幅度降低。此外,由於大量減少了化學投入品以及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總體上成本低於對照,而且顯著減輕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汙染。因此,筆者通過進一步歷史資料分析和相關理論研究,提出了「中醫農業」一詞。

所謂「中醫農業」,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於農業領域,利用中草藥等生物元素保護動植物生長,利用生物元素加上天然礦物營養元素的組合搭配調理動植物生長,以及利用動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之間的相生相剋機理優化動植物生長。

「中醫農業」雖然還有一些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它代表著未來中國農業的一大亮點。「中醫農業」通過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精華的集成創新,能夠破解化學農業的困境,必將成為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1 「中醫農業」概述

1.1 「中醫農業」的由來

我國古代對中醫的研究為世界醫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很早。中國古代先後出現的農業書籍共有500多種,至今我們能夠看到的就有300多種。在這300多種農書中,《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農政全書》和《授時通考》內容最豐富,影響也最大,稱為「五大農書」。在這「五大農書」中,就有關於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

早在1909年,時任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的富蘭克林·H·金,本打算攜妻子遊歷一下中國、日本和高麗,結果被這3個國家的農耕文化(同根於中國農耕文化)所吸引,考察了9個月才回國,並於1911年出版了遊歷的完整記錄和反思的著作《四千年農夫》。這本書被認為是西方最早帶有「中醫農業」色彩的著作,書中對以中國為代表的、與自然和諧的亞洲傳統農業給予了高度評價。

但是,正當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四千年農夫》啟發下準備學習中國傳統生態農業的時候,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在西方農業中逐步得到推廣。由於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見效快,《四千年農夫》這本書又慢慢地退出了人們的視線。不過,隨著農業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多,農產品越來越不安全、健康,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專家又慢慢關注起《四千年農夫》,開始探索植物性藥品在農業上的應用。目前,發達國家在植物性藥品研究方面已領先於我國,但僅僅限於個別領域的單品種或者頂多幾個品種的植物性藥品的綜合應用。

與此同時,在中國本土,受世界石油農業的影響,也出現了過度依賴化學農業的現象,農業生產慢慢偏離了生態農業的軌道,人們基本上停止了「中醫農業」的實踐。然而十分可喜的是,一段時期以來,迫於食品安全和環境汙染的壓力,不少農業機構又開始了「中醫農業」的探索。

1.2 「中醫農業」的特點

農業是與諸多生物打交道的產業,適合於中醫原理和方法的應用。目前,「中醫農業」領域應用最廣的是用中草藥生產「兩葯、兩料」(農藥、獸葯、肥料和飼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化學飼料添加劑以及各種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有利於促進動植物綠色防控。

「中醫農業」既能從產品的角度提升品質,又能從生產的角度深層次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將作為現代高效生態農業脫穎而出。與常規農業相比,「中醫農業」的產品產量普遍明顯增加,更重要的是產品品質和口感顯著提高,農殘大幅度下降,儲存期明顯延長,同時外形、色澤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一般來說,「中醫農業」的產品在品質安全方面不低於有機農產品,但產量顯著增加,成本大幅度減少,突破了有機農業這兩個關鍵的瓶頸問題,而且外形、色澤等方面也都優於有機農產品。

2「中醫農業」發展前景

2.1 生產功能性農產品

2017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要開發和應用藥食同源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大量實踐證明,「中醫農業」可以在這3類功能性食品生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果說無公害農產品讓人吃了少中毒,綠色有機農產品讓人吃了少生病,那麼「中醫農業」產品讓人吃了不僅不中毒、難生病,還能防病治病。

「中醫農業」肥葯可以導致生物體的次生代謝。次生代謝的產物(也被稱為天然產物),如某些鹼基是核酸(遺傳物質RNA和DNA的總稱)的重要組份,生長素(吲哚乙酸)與赤霉素等植物內源激素參與生命活動的調節,類胡蘿蔔素等萜類作為光合色素參與光合作用過程,生物鹼、酚類衍生物、類黃酮類化合物、有機酸、類萜和甾類等化感和滲透性物質能抗擊災害性氣象和對抗病蟲草害。生物的次生代謝產物中含有大量人類必需的第八類營養素,即蛋白質、脂類、糖類、維生素、水和無機鹽(礦物質)、膳食纖維(纖維素)等營養素以外的營養成分,如特殊氨基酸、吲哚生物鹼(板藍根)、白藜蘆醇、兒茶素、酚酸、鞣花酸、異黃酮、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番茄紅素、葉黃素、葉酸、類胡蘿蔔素、皂苷、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此外,「中醫農業」通過動植物生態鏈環微量元素轉化集成技術,包括營養源配方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昆蟲繁育轉化技術、農業動植物營養轉化技術等,藉助多種生物體自身純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積作用,形成動植物綜合營養素,可以生產出富含利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的農產品,如富硒產品。企業委託非官方機構檢測結果顯示,飼餵複合中草藥生物飼料的豬肉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十八碳二烯酸),具有降壓、減脂、軟化血管、促進微循環的作用,適合「三高」人群食用;「中醫農業」模式改良的大米中,直鏈澱粉達到20%以上,明顯高出國家要求的15%的標準,符合國家功能性食品的指標,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可以想像,採用「中醫農業」模式生產的功能性農產品將在農村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的康養產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2.2 減少化學投入品過度使用對農業的困擾

「中醫農業」肥葯是從多味中草藥萃取的生物製劑,有效成分為全新的生物活體,是肥葯一體化的農業投入品,在種植業方面不僅可以補充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還能防病治病,連續使用也不會產生抗性,可顯著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實踐證明,「中醫農業」肥葯能解決種植業上化學農藥醫治不好的若乾癌症性病害例,如柑橘的黃龍病、香蕉的黃化病、棗樹的瘋棗病以及蔬菜的白粉病和根腐病。此外,「中醫農業」模式可在水稻生產中實現生態保健、增強免疫、調節營養平衡、促進健康生長、減少農藥化肥殘留、隔離重金屬汙染,還能保護植物精華,還原米飯的原香味。又如,在生態有機種植的番茄早期採用中草藥灌根,誘導大棚蔬菜根系深扎,植株生長旺盛,果實營養足。

不遠的將來,社會對無抗肉(養殖過程中不使用抗生素)的需求會大幅度增加。採用複合中草藥生物飼料,針對動物生長需要,既可解毒排毒,又可均衡營養喂料,效果十分明顯,可顯著增加無抗肉的供給。「中醫農業」模式產生無汙染的秸稈、糞汙等農業有機剩餘物,這些物質的循環利用,加上高效生態的處理,如生產秸稈膨化發酵飼料和秸稈膨化發酵肥料,可以形成無廢物、無廢水、無廢氣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養殖、種植良性循環高效模式。

當前,汙染性物質殘留是困擾蜂產品的一個主要因素,必須加大力度治理蜜源地環境,修復蜜源地生態。「中醫農業」有利於減少化學投入品對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破壞,將「中醫農業」模式應用於蜜源地是保障蜂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

2.3 恢復並提高中草藥的藥性

長期以來,由於藥材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破壞了藥材的藥性,使中醫行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正所謂「中醫被中草藥害了,中草藥被化學肥藥害了」。「中醫農業」肥葯應用於藥材種植方面,可發揮特效作用,不僅能夠全部替代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還可以通過增加自身的活性和對外界的抗性恢復藥材的原始藥性,為中醫行業提供高品質藥材,保障中醫行業的健康發展。當前學界認為「中醫農業」肥葯刺激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通常是中草藥的主要藥效成分,是地道藥材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不遠的將來,我國的中藥材基地要儘快從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進入到完全用高效生態模式替代化學肥料和農藥,「中醫農業」將在這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從而對促進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產業的健康發展作出劃時代的貢獻。

目前,「中醫農業」理論和技術體系已走進中組部大學生村官生態扶貧培訓課程,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們也及時地予以呼應,「中醫農業」的發展前景必將十分廣闊。

3「中醫農業」面臨的問題和建議

3.1 「中醫農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探索和對食品健康安全的迫切需求,廣大生產實踐者在「中醫農業」領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根據各地相關農業機構內部報導,全國約有1/3的農業經營主體使用以中草藥為原料的農業投入品。同時,中醫農業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影響,一些國際機構紛紛予以關注。

儘管勢頭很好,但從當前總體來看,「中醫農業」還存在如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首先,「中醫農業」缺乏行業準入和執行標準,產品沒有相應的認證機構。目前,由於受體制機制影響,認證平台和監管機構不能針對「中醫農業」的投入品實行科學的認證和監管,相關的以中草藥為原料的農業投入品很難在市場中流通。同時,由於產品標準尚未製訂,只能以農業投入品的形式發揮作用,影響了自身品牌的發展。此外,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也魚龍混雜、良莠不濟,致使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對「中醫農業」認識不夠,心存疑慮,缺乏應有的可信度。

其次,「中醫農業」產品單調,生產規模優勢小,深加工和產業化水準低。國內現有的「中醫農業」生產單元規模普遍較小,產品單一,缺乏規模化優勢,發展緩慢。與此同時,產品多為初級產品,深加工產業滯後,產品應有的附加值和功能性效用並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也未能形成相應的品牌效應。

第三,「中醫農業」技術供給與市場推廣相對薄弱,社會認知度不高。由於「中醫農業」投入品生產和銷售規模普遍較小,在技術層面上,生產者往往各自為政,缺乏一個系統的生產技術體系;在市場推廣上,許多生產者隻把「中醫農業」作為常規農業的更新項目來開發,忽視了推廣等環節;在產供銷業務鏈層面上,缺少整合與創新;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缺乏一個對「中醫農業」的行業定位和系統性歸納研究,從而也導致了目前社會對「中醫農業」技術體系的認知度不高。

第四,缺乏配套的「中醫農業」發展扶持政策,科研和生產的積極性受到限制。主要體現在:一是缺乏科技項目扶持,相應的學科建設滯後。二是沒有解決生產資金問題,相應的專項優惠政策也沒有制定出來。迄今為止,儘管「中醫農業」已有大量的實踐和成效,但國家及各地方政府的農業投入項目中,與「中醫農業」緊密相關的專項尚未頒布。

3.2發展「中醫農業」的政策建議

要實現「中醫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必須正視目前「中醫農業」在行業標準、監管認證以及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和科研方面存在的不足,結合與借鑒其他農業發展方式的成功經驗和理念,整合資源優勢、關鍵技術、先進經驗和理念,將「中醫農業」發展作為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的重要方式、提高中國農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使其在農業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首先,政府引導,統一認識,高度重視。隨著經濟發展,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但環境和健康問題也相伴而生,食品安全問題日益成為近年來社會的焦點。「中醫農業」產品作為安全係數最高的食品,符合《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提出的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的理念與宗旨,並具有廣大的市場需求。同時「中醫農業」生產過程是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良好實踐模式,政府應發揮引領作用,積極推動「中醫農業」的發展,開展普及教育和宣傳,並成立專門的辦公室,在國家層面上對「中醫農業」發展進行規劃,引導和推動「中醫農業」健康有序發展。

其次,製訂「中醫農業」行業標準,構建統一認證監管平台。加快製訂「中醫農業」生產規範及產品標準,由專門機構監管「中醫農業」各相關環節;對產品認證標準和規程進行嚴格設定,實施產品可追溯管理制度,對處罰和退出機制進行明確規範。

第三,科技部門和農業部門協調管理,多學科協同突破。科技部門和農業部門要協調一致,促進多學科聯合協同突破,推動「中醫農業」在大學及相關科研院所的學科體系建設,深入研究「中醫農業」的關鍵領域和作用機理,加強對備份人才的系統培養。加強能滿足全產業鏈和市場需求的「中醫農業」產品研發,並將其培育成為國內外著名品牌。

第四,結合農業農村部化學葯肥「雙減」措施,在全國開展「中醫農業」葯肥替代化學葯肥行動。以機制創新為抓手,依託園區基地,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核心,引領和推動「中醫農業」葯肥替代化學肥藥行動的社會化、產業化發展;突出區域重點,聚焦優勢產區,以縣為單元,抓好一批蔬菜水果生產大縣以及生產基地,試點先行,梯次推進;大力發展林下種植中草藥,在不佔用耕地的情況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藥供給量,按照特定配方製作「中醫農業」葯肥,以設施蔬菜、水果為主大面積推廣應用。

第五,結合我國中醫發展戰略,在全國開展中草藥安全種植行動。目前,「中醫被中草藥害了,中草藥被化學肥藥害了」已成為社會的共識。發揚光大傳統中醫是我國的戰略選擇,因此,中草藥安全種植也就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任務。按照「中醫農業」的生產模式,用中草藥製成葯肥替代化學葯肥,不僅能減少中草藥中的農殘危害,還能提高藥性,有利於中草藥種植產業提質增效。這樣,不僅中醫發展的瓶頸問題解決了,還能通過中草藥種植產業的健康發展為農業農村提供新的價值增長點,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和鄉村振興作出貢獻。今後,要將中草藥種植產業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在相關研究中加強對中草藥種植產業結構和特徵以及品質安全的分析,著重研究提質增效,並給出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政策建議。

第六,研究制定支持「中醫農業」發展的政策。在資金方面加大對「中醫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農業專項資金的作用,對「中醫農業」項目進行重點扶持,設立專門的補貼政策,對購買「中醫農業」葯肥給予一定補貼,對於從事「中醫農業」生產的農戶和企業也在經濟上給予明確的補貼,並對「中醫農業」葯肥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進行鼓勵和扶持;政府要充分考慮社會的養生保健需求,並積極研究和對接,努力培育「中醫農業」產業鏈,促使社會普遍關注的關鍵領域儘快形成產業集群;協調科普、科教與科研進程,促進一體化協同發展,營造有利於「中醫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七,建立「中醫農業」國家試驗區,突出典型示範和引領帶動作用。將「強、優、精、特」作為發展標準,重點抓「中醫農業」建設的核心內容,引領「中醫農業」的發展方向,建立「中醫農業」國家試驗區,儘快形成各類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目前,分布全國的 「中醫農業」試驗基地,成為能解決有機農業低產高成本的高效生態模式,已在全國範圍內異塵餘生帶動了一批農業企業,可上升為國家試驗區,以充分發揮其在高效生態農業方面的引領作用。(責編:閆璟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