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從未想到,孩子有天會對我說:「媽!我恨你!」

身為父母,我特別希望給孩子更多的愛、更多關注,把我自己最充沛的精力都花在他身上,我希望利用自己的全部寶貴經驗幫助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但是我卻發現,那些在孩子身上絲毫不起作用,還把孩子的心越推越遠……

接下來要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中14歲的女孩為了拒絕母親「想看她日記」的要求,哭著將自己記了5年多的日記扔進了垃圾桶。為此,她崩潰了。

(為了方便講述,故事採用第一人稱)

我剛進家門就發現媽媽在翻動我書桌的各個抽屜:「你昨天慌裡慌張收起來的本子藏哪兒了?給我看看。」媽媽發現我寫日記了。

我從8歲開始記日記,曾經偷偷藏起的沒考好的試卷、暗戀過的同班男生、和好朋友相約去春遊……所有平淡生活中的難忘瞬間我都喜歡用筆記下來,留存記憶,一記就是5年多。沒想到這個「神秘基地」就這樣被母親發現了。

我想打個岔糊弄過去,但這更加引發了她的好奇心:

「你那裡寫見不得人的東西了嗎?給我看看沒什麼。最近看你心情不好,我就是想關心關心你。」

媽媽邊說邊繼續一本一本撥弄著堆在桌上的書,我感覺自己好像正被人上下搜身,毫無隱私和尊嚴。

「您怎麼能不經過我的同意翻我的東西呢?」

「日記是很私密的東西,您沒有權利看,我不需要這樣無理的『關心』!」

我控制不住眼淚和聲音分貝,直接嚷了出來。果然不出意料地也激怒了媽媽,她氣得把手上的東西「啪」地拍在地上,丟下兩句話就摔門出去了。

「就你那些小兒科的幼稚心思,猜也猜到了,至於嗎!養你這麼大,就是讓你這麼頂撞你媽的?!」

「行,反正這是我的家,你還能藏到天上去……」

我不敢再面對一次這樣的「對決」了!第二天去上學時,我偷偷把寫得滿滿的兩個日記本,扔到了學校附近的垃圾站。

看著曾經寫下的一字一句,被下水道旁的髒水浸染,我心痛地留下眼淚,同時也略感慶幸:這下,總該安全了。

以後,我可能不會再寫日記了!

親愛的媽媽,我恨你!

播放GIF

「愛」不缺,

只是少了適合的方法

「我就是想關心關心你。」多麼常見的親子互動場景!

但是,這釋放愛意的關心一旦表達不好,就會變成以愛之名的「綁架」或「恐嚇」,不僅背離愛的初衷,還給彼此的關係造成深深的裂痕。

父母到底該如何跟孩子相處,實現真正有效的溝通?

大多數的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都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他們不經意間說出的話以及行為的習慣,正是以前他們的父母對他們說和做過的。這種溝通中發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

播放GIF

試想,當我們躺在手術台上,一個外科醫生走進來說:「我在手術方面沒受過多少專業訓練,但我愛我的病人,我非常關心他們,我有足夠多的常識,相信它們能輔助我做好這台手術!」你敢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這樣的醫生嗎?

父母就像外科醫生,光靠本能的愛還不夠,也需要學習特別的技能!就像受過訓練的外科醫生在下刀時需要小心謹慎一樣,父母在使用語言時也要有技巧,因為語言就像刀,它們能夠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體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特別是當孩子遭遇情緒困境的時候,父母需要找到破解困境的「交流密碼」。比如,孩子生氣時,你是如何處理的?

一對兄弟在地下室玩,突然傳來什麼東西被毀壞的聲音,隨後就是喊叫聲和指責聲。

6歲的哥哥從樓梯上來,氣得滿臉通紅:

「弟弟又把我的堡壘撞翻了!」

媽媽同情地說:「啊——,那你一定非常生氣了!」

「我是很生氣。」

說完他轉身繼續去玩了。

播放GIF

這是媽媽第一次試著沒有捲入孩子們的日常「戰爭」中,她沒有問那個最具破壞性的問題:「誰先引起的?」這樣就避免了兒子講述冤情和要求報仇。

通過真實地反映兒子內心的情緒,這個母親避免了成為孩子們的法官、檢察官、執法人這些不討好的角色。

不在孩子煩躁不安的時候講道理,情感上的安慰更容易讓生氣的孩子聽進去——看,做個有技巧的父母,一點兒也不難!

關心而有效地對待孩子是可能的

A. 智慧的起點是聆聽

聆聽具有移情作用,能讓父母聽到語言想要表達的情感,聽到孩子的感受和體驗,聽到他們的觀點,這樣才能明白他們談話中的本質。

父母需要開明的思想和豁達的心胸,這樣才能傾聽到所有的事實,不管它們是讓人高興的還是讓人討厭的。但是,很多父母害怕傾聽,因為他們可能不喜歡他們聽到的事情。

除非父母創造出一個可信賴的氛圍,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煩擾人的情緒、觀點、抱怨和想法,否則,孩子不會願意暢所欲言,只會說父母想聽的話。

父母如何創造可信賴的氛圍呢?在於他們如何對待令人不愉快的事實。比如,父母說下面這些話是沒有幫助的:

「你這是多麼瘋狂的想法!」(駁回)

「你知道你並不恨我……」(否認)

「你怎麼覺得自己這麼厲害呢?」(羞辱)

「我不想再聽你任何狡辯!」(生氣)

相反,父母要承認:「噢,我明白了,謝謝你告訴我你的強烈感受,所以,這是你深思熟慮的想法,謝謝你讓我知道。」承認不代表認同,這只是打開對話之門的一個表示尊重的方式,表示你認真對待孩子的話。

B. 孩子需要你的承認和尊重

不要否認孩子的體會,不要駁斥他的感覺,不要否定他的願望,不要嘲笑他的品味,不要貶低他的主張,不要汙衊他的人格,不要懷疑他的經歷。相反,所有這些,我們都要承認。

比如,孩子對爸爸抱怨說:「湯太鹹了。」爸爸則很隨意地否認了孩子的看法:「不,不鹹,我幾乎沒放什麼鹽。」這就是爸爸沒有尊重孩子的口味和感受。如果爸爸學會承認孩子的看法,他會這麼回答:「哦,看來對你來說太鹹了……」承認是尊重的第一步。我們並非要求父母完全認同孩子的每一個要求,只是孩子的感受,需要我們用平等的眼光來聆聽和對待。

C. 用引導代替批評,說出麻煩所在,並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

當孩子遇到麻煩或犯錯誤時,不要說任何否定孩子的話,尤其不要揪著孩子的性格特點說事兒。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孩子,用可行的方法處理好當前的麻煩,改正錯誤。

比如,一位媽媽發現兒子從圖書館借的書到期未歸還,她很煩,批評的話便脫口而出:「你真是沒有責任心,總是拖拖拉拉、不記事!」這樣做除了加深孩子的自責感和挫敗感外,毫無價值。媽媽完全可以提醒和引導孩子:「書到了歸還時間了,我們一起去還書怎麼樣?」

D. 在影響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說話的機會。

孩子依靠他們的父母,而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後,依賴就變成了敵意的溫床。想要減少敵意,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體驗獨立的機會。孩子越自主,敵意就越少;孩子越自立,對父母的不滿就越少。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體驗獨立的空間。比如你可以問他:「你的麵包上是要果醬還是黃油?」或者告訴他:「睡覺時間是9點到10點,你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就去睡覺。」「你心中自己的小秘密,你可以選擇跟我們分享或者不說」……

給予選擇權對孩子來說有什麼重要的作用?他會對自己說:「爸爸媽媽考慮了我的願望,對於我自己的生活我有說話的權利,我是一個人,我很重要!」

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溝通的更多方法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明確的方向也可以幫助父母達到他們的目標。但是,除此以外,他們還需要運氣和技巧。有人可能會問:『有了運氣,為什麼還要技巧?』這是為了不要糟蹋運氣。」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美]海姆·G.吉諾特

上文所涉及的養育孩子過程中可應用的理念與方法,均來自「暢銷美國500萬冊的教子經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海姆·G.吉諾特,他是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後。

吉諾特博士短短的一生都致力於兒童心理的研究以及對父母和教師的教育。他在他的書中、演講中、專欄中宣傳的「如何跟孩子溝通」的創新思想不僅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獲得巨大反響。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以31種語言暢銷全世界,被譽為「徹底改變父母與孩子溝通方式的巨著」。

此外,海姆·G.吉諾特還創作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II)》:與十幾歲孩子實現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III)》:老師與學生實現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

以下是豆瓣上的一個讀者讀過《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後發表的感想:

「父母往往會笑我,養你的時候也沒那麼多科學,你現在不也很不錯。我也在想,究竟什麼樣的才是科學的,對孩子是有益處的……

我們這一代人其實很多的茁壯成長是靠運氣的,很多的悲劇也許能夠避免……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就一番偉業,也不是培養成天才、神童。而是可以使其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面對人生的萬象。

做父母的或將要做父母的,甚至是希望與兒童交流的,最好都看一看這本書。」

——「教育不能只靠運氣(節選)」

豆瓣讀者:pansin

其他讀者追評: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系列套裝(全3冊)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最新修訂版)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並使用這些技巧就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部分章節:

·語言的力量:鼓勵和指導的更好方法

·責任感:要求服從,不如傳輸價值觀

·孩子焦慮的一些來源: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

·性和人類價值觀:需要審慎處理的重要問題

·附錄:哪些孩子需要心理治療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II)》

十幾歲是一個騷動而混亂、充滿壓力和風暴的時期,孩子註定會反抗權威和習俗——父母的幫助會被怨恨,指導會被拒絕,關注會被當作攻擊。本書就如何對十幾歲的孩子提供幫助、指導、與孩子溝通提供了詳細、有效、具體、可行的方法。

部分章節:

·他們和我們

·癒合孩子傷口的對話

·社會交往:自由和限制

·十幾歲孩子的性和人類價值觀

·開車,喝酒,毒品

·學習,成長,改變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III)》

本書用大量的實例,闡釋老師們所需要擁有的溝通技巧,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技巧。這些技巧簡單又實用,不需要進行大的教育變革,隨時都可以由老師們運用到每天的實際教學中。利用這些技巧改變了學生們的情緒後,一切的教與學才有可能順利進行。

部分章節:

·最佳狀態的老師

·最差狀態的老師

·當孩子和老師發生衝突時:父母的角色

·家庭作業

·老師與家長和學校管理人員的溝通

·學生們對老師的回憶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