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罐茶數度陷知識產權糾紛,到底是喝茶還是喝概念?

好銷量,概念造。

“小罐茶大師作”的質疑聲一浪更比一浪高,其幕後推手、多個爆款的製造者杜國楹也被扒了個精光——背背佳運用“三維力系矯姿法”,好記星能“9門功課同步學”,8848國內首用“珍貴鈦合金材質”……

這位被網友戲稱是“80後殺手”的行銷行家,是個玩概念的好手,小罐茶當然不例外,除了“大師作品”,上市之初,小罐茶的行銷團隊在包裝上大做文章——鋁罐充氮,手不碰茶,聲稱是“巨大創新”。

多位業內人士和現有資料卻表示不服:早在上世紀,茶葉充氮保鮮技術已在日本普及,金屬罐裝也非新鮮事,“沒必要”和“浪費錢”變身“獨創”,也成了笑話。

也有研究者認為,小罐茶在市場、消費群體定位、包裝等方面的嘗試和推廣值得業界學習。

但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沒有完全買小罐茶的账。2018年,小罐茶的包裝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無效,便將該行政部門告上法庭,又以敗訴告終。

想爬到“巨大創新”的巔峰,小罐茶這一路不太平。

包裝專利爭端

一個裝茶葉的小罐專利,成為點燃小罐茶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爭論的火藥桶。

根據《法制晚報》與中國新聞網報導,2014年,北京小罐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罐茶”)登記成立,聲稱獨創小罐保鮮技術,用創造性手法、整合打造了“一罐一泡”的小罐茶,並在2016年申請、獲得“一種茶葉包裝容器”實用新型專利權,專利號為ZL201620589762.4。

這個申請專利的包裝容器長這樣——開口罐沿是往裡卷的。小罐茶稱,這種卷邊的方式,可以替代密封圈來閉合罐體,而且卷了雙層,在茶葉領域使用就“非常有創新性”。

但1年後,這個專利就被東莞市星翰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拉下馬”。這家公司認為,小罐茶的金屬罐,無論材質還是卷邊方式,都沒有新穎性,和其他類似的金屬包裝罐沒有大差別,就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提出申請,希望委員會能對這個專利宣告無效。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尋思著,來“告狀”的公司也有道理,這種用卷邊來閉合罐蓋和罐體的方式,在市面上的金屬罐子上非常常規,於是在2017年11月宣布小罐茶的這一專利完全無效。

小罐茶不服,便在2018年2月起訴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請求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依法撤銷專利無效的判定。在當年8月15日,雙方當庭對質。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認為,香煙錫罐、飲料罐等金屬罐上都有這種卷邊設計,怎麽能說自己在茶葉罐上設計了,就是獨創呢?

小罐茶卻堅稱,自己是把這種雙重卷邊包裝方式應用在茶葉領域的第一人。

最終,小罐茶還是被打臉。2018年10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結了此案,認為小罐茶申請專利的罐體不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不具備專利法所規定的創造性,駁回了小罐茶公司的訴訟請求。

陷侵權糾紛,保鮮技術遭質疑

別看在這場專利爭端上,各方糾結的點非常細致,為了撐起“巨大創新”、“奠基中國茶新未來”的口號,小罐茶在專利上布下“天羅地網”。

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及分析系統檢索發現,北京和黃山小罐茶業公司共申請了近90項專利,小罐茶自稱,已獲授權專利60多項。

仔細查看即可發現,小罐茶申請的專利多分布包裝、茶具、裝置甚至是店面等方面,而非茶葉製作等技術上。

其曾被知名飲水口杯品牌富光的實體公司告上法庭,富光稱小罐茶公司侵害了它的專利權,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後判決小罐茶公司侵權。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小罐茶聲稱在“鋁罐充氮保鮮”等方面的“獨創”、“巨大創新”,也不值一提。

“農產品充氮保鮮技術,對於農業來說是一項基本知識。早在我讀書的時候,國內就在運用了。首創?笑話。”從事茶葉技術推廣20余年的高級農藝師林寶仁(化名)對筆者稱。

檢索相關論文,也可以發現,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的期刊已經介紹過日本茶葉充氮保鮮的技術。事實上,充氮保鮮已經在日本茶葉界普及開來。

2009年,充氮的包裝就已在上國際海茶博會上亮相。四川茶企竹葉青也自稱,在1998年便開始使用充氮保鮮技術。

至於小罐茶聲稱的創新小罐保鮮,林寶仁也存疑:“至少十年前就有小罐保存茶葉了,但市場上不熱,注意是‘保存’或包裝。對於保鮮,不敢認同。”

“茶葉品質的變化是在溫度、氧氣、水分的作用下,內部氧化變質,受溫度、氧氣、濕度、時間、光照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隔絕以上一個因素都可以延長保存期限,比如說低溫,充氮是隔絕氧氣,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鮮作用。”在某茶葉研究所從事茶葉科研工作的蘭龍飛(化名)告訴筆者。

一位茶商甚至對筆者表示,小罐充氮保鮮沒有必要,真空包裝、低溫冷藏都可以保鮮茶葉,而小罐茶被大肆推廣後,不少茶企跟風使用小罐,聲稱填入氮氣,但在國內充氮保鮮技術尚不成熟:“一台充氮機器要幾十萬元以上,而且一些茶類並不適合充入氮氣,做不到全民充氮。”

更讓林寶仁擔憂的是小罐茶風靡後,金屬罐泛濫的環境問題:“小鋁罐回收成本大,而且全國茶企跟風,各種材質的小罐都出現了,能不對環境造成大影響嗎?”他認為,本來現代型企業應該提倡簡約、環境友好,而小罐茶公司逆發展。

助推技術發展還是收智商稅?

蘭龍飛也認為,國內茶葉產品種類多,對產品保鮮的要求不一,大部分產品要求都不高,“不是沒有技術,是沒有推廣,畢竟還需要增加成本。小罐茶帶動的不是對充氮的需求,而是這種包裝形式的潮流。”

但他對小罐包裝的形式還是給予了一定的肯定:“小罐包裝形式能被人接受肯定有它的優勢,小罐容易被回收利用,只是成本太低,沒有回收的價值,要做到對環境友好也可以通過改變包裝材質來實現。任何對茶產業有益的嘗試都可以被進步,不應該被反對,低溫保鮮也是鐵觀音企業帶動、推廣起來的。”

蘭龍飛也對小罐茶的部分行銷行為表示了支持:“小罐茶挑戰了一些傳統行為,被人詬病是難免的,但他明確的市場及消費群體定位很值得學習。”

不過在職業打假人王海看來,杜國楹是玩概念的好手,小罐茶在包裝上做大功夫,借大師之名炒作,明顯在收智商稅:“‘大師製作’變成‘大師作品’,很明顯是在誤導消費者,涉嫌虛假宣傳,而包裝容器上的專利被宣告無效,鋁罐也不是你發明的,技術也是早就存在的,還聲稱自己是‘巨大創新’,很明顯也是在誤導消費者。”

王海認為,小罐茶有特定的消費人群,也就是“買櫝還珠”的消費者,願意用多倍的價格來購買豪華包裝的產品,本無可厚非,但前提是企業應該如實披露完整全面的產品資訊,對消費者做到知情同意,監管部門需監督企業是否有誤導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他同時提到,企業過度關注包裝、廣告,而非關注提升品質,這樣的風氣也需要警惕:“行業需要有基本的價值判斷,企業應該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品質,而不是更好的虛假廣告。”

王海也透露,此前已有打假團隊對小罐茶“打過假”,主要關注的是小罐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而且不止打過一次,小罐茶曾和一個打假團隊達成協定,賠償了11萬元左右。”

小罐茶在最新聲明中稱,合作的製茶大師“解釋得心累”,面對種種質疑和紛爭,小罐茶和製茶大師可能還要繼續“心累”下去。

作者:玉鹿

校對:翟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