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類腫瘤患者,再好的醫生也救不了!

臨床上,癌症初診病人往往身體上有這樣那樣的不適或痛苦,心理上恐懼而忐忑不安,再加上前景不明,心灰意冷,因此,多少都存在著心身分離、負性互動情形,對此,短期內任何藥物都難以立竿見影地解決如此錯綜問題,此時,我們的經驗,最關鍵的是從改變「認知」切入——因為「認知」是可瞬間影響心身的激發因素——可把它視同為類似觸發化學反應的「酶」。

例如,你認識到自己還很有希望,努力一下還可以成功,而如此做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你就會瞬間激發自我內在活力,竭盡全力去做,爭取最佳結果。一如望梅止渴,口中居然真的生津了(自身機能被調動起來的結果)。相反,如果你認定自己已徹底沒有希望了,所有治療都沒有意義,你就會非常消極,灰心喪氣,很不配合。即使用藥正確,治療對路,效果也大打折扣!

前段時間門診一位病人,上海某大學法學院的副院長、教授,女性,自稱年輕時是個學霸,的確在全國司法(訴訟)調解領域頗有建樹,故享有國家津貼。不久前,沒有任何先兆與不適的情況下,體檢被確診為胰腺癌。一確診後就很悲觀,認為自己不行了,整個待診過程中(約一個多小時)都一直趴在桌子上,不抬頭;不知睡著沒睡著(我是圓桌診療,大家圍會議桌排排坐,依次看病)。

正巧,她前面有個病人也是胰腺癌,介紹他來找我的正是他親哥哥,他哥患的也是胰腺癌,在我處已治療了12年,恢復得很好,我們正輕鬆地談論著他哥哥的康復現狀,她聽見,猛然抬頭,認真聽著,不時打斷追問,馬上變了個樣。聽完,興奮地連著說:「我有希望了!」「我有希望了」「我這趟沒有白來」……。她還沒輪上看診,此時另外有病人進來候診,坐在最後,我一看,她也是胰腺癌患者,且是新加坡來的,沒法手術,已經多年,恢復得很好,我們倆已是老朋友了。

這時候,我馬上把這位新病人介紹給該老患者,建議她們倆先聊聊,她們談了一小會兒,新患者頓時信心更足,再也不是病懨懨的了,而是興高采烈,她臨走時和我使勁地握著手,說「這次我來值了!我不一定死!我可以活得更好!我一定努力!」可見,認知的改變,激發了積極的主動性和心身之間良性互動,這是任何藥物難以企及的最佳效果。

太多的癌症患者,由於認知出了問題,比如:認定自己生癌了,肯定不行了,沒有救了!然後,態度消極,非常低沉,就像這位女教授,求助前就是這種狀態,此時,苦口婆心地勸說,有一定意義,但畢竟隔靴抓癢,難以根本改變!而創造情景,讓她在不意中獲得真知,然後自我改善,才是最有效的。

END

閱讀精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