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光眼可防可治,這三類人應定期檢查!以後AI也來幫忙

「青光眼可防可治,關鍵要早,通過早期診斷、乾預和治療,絕大多數青光眼患者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美好的世界。」在12日舉行的青光眼大型現場義診上,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教授葛堅呼籲,各界進一步重視健康用眼、合理用眼。45歲以上、近視程度發展較快、有青光眼家族史等三類人,應定期開展眼底照片、測眼壓這兩項篩查。

3月10日至16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中山眼科中心推出了系列活動。記者還獲悉,為應對青光眼早期診斷的困難,該中心攜手其他眼科機構及科研部門,成功研發出自動青光眼判讀系統,AI診斷準確率達87.6%,目前該項目仍在大規模臨床試驗中,未來將不斷迭代升級。

推動青光眼納入國家慢病計劃

青光眼是一種由於眼內壓力超過視神經所能耐受的程度,從而引起視功能受損的致盲性眼病,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眼病,僅次於白內障。相較於可以手術復明的白內障而言,青光眼導致的視力喪失卻是不可逆的。

打個比方,患了青光眼的眼睛就像是一潭在漲水的湖泊,房水引流系統堵塞相當於湖泊泄水的通道堵塞,房水無法流出,使眼壓增高,如同湖泊的水壓力升高,湖水的堤壩受損,使眼球的視神經損傷。其一般癥狀包括視野狹窄、視力模糊、嚴重頭痛、眼睛脹痛等。

「不是說患了青光眼就會瞎。按現在的醫療水準,青光眼可防可治,通過早期診斷、乾預和治療,絕大多數青光眼患者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美好的世界。」葛堅說。青光眼致盲率高,是因為很多青光眼患者在就診時已經處於晚期,失去了治療的好時機。

目前,我國青光眼患者超過1300萬人。實際上,所有年齡段的人均可能患青光眼,老年人概率更高。45歲以上人群患原發性青光眼的比例達4%。也就是說,100個人當中就有4個。

今年世界青光眼周的主題是「視神經一張照,青光眼早知道」。葛堅表示,「早」就代表機會,代表治癒的可能性大。他建議,45歲以上、近視程度發展較快、有青光眼家族史等三類人,應定期開展眼底照片、測眼壓這兩項篩查。廣東可逐步建立青光眼患者的健康檔案,通過人群篩查、定期體檢、早期乾預,以求事半功倍。

「我們還在推動青光眼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列入國家慢病計劃。爭取原發性青光眼早期漏診率儘早降低到50%以下。」葛堅表示。

現在很多人喜歡刷手機休閑娛樂。葛堅說,低頭看手機時間太長,可能引起晶體移位、眼壓升高,誘發青光眼。看手機要到亮處看,最好半個小時休息一下。另外,近視度數越高,發生青光眼的幾率越高,各界都應注意健康用眼、合理用眼。

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教授卓業鴻表示,早期發現青光眼,不用開刀,通過藥物、雷射等手段開展個體化治療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針對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卓業鴻團隊在國內率先引進新型引流裝置植入術,並改良優化了這一術式。新術式明顯減少了術中及術後併發症,將複雜病例的手術成功率從37%-45%提高到71.4%-85.6%,可以更好地挽救患者的視力。

是不是青光眼?AI來診斷!

當前,受限於我國眼科醫生數量少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情況,青光眼篩查及早期診斷仍面臨困難。

「診斷中最重要的指標是視野檢查,但其判讀存在主觀性、學習曲線長。我在2015年就開始關注人工智慧在青光眼中的應用,希望藉此嘗試解決早期診斷難的問題。」 中山眼科中心張秀蘭教授說。

經過幾年的探索,張秀蘭團隊和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鍾華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喬宇教授團隊、商湯科技一起,攜手國內10家眼科機構,綜合了過往的青光眼病例大數據,成功研發出基於萬級精標Humphrey視野數據的自動青光眼判讀系統,將此神經網路嵌入APP中,實現電腦端和移動端可用的視野報告自動判讀系統。

目前,第一期成品(iGlaucoma1.0)已經誕生,可供青光眼醫生、非青光眼醫生,尤其是基層醫生使用,輔助他們更好判讀視野,提高青光眼診斷率。

「用手機、電腦等輸入Humphrey視野檢查報告,iGlaucoma APP就能快速準確輸出診斷,準確率達87.6%,十分方便快捷。」張秀蘭說,該項目正在廣泛臨床試驗之中,未來計劃迭代推出第二期、第三期的產品。

據悉,該團隊還將致力於研發最前沿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全方位解讀青光眼前後節多模態影像數據,打造最先進的人工智慧輔助下的青光眼診療及影像分析決策平台。

【記者】胡良光

【通訊員】邰夢雲 蔡熾聰

【校對】楊遠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