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莊子:看不慣的事物變少,證明你在進步

一個人難免會對周圍的一些事物看不慣。

當看不慣別人的時候,我們在想什麽?其實無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標準強加給別人,認為自己是怎樣看待事物,別人也應該用這個標準來看待事物。

殊不知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長環境都大相徑庭,這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其實並無好壞之分,只是習慣之別。

對一件事情,大家有不同看法,有時候無所謂對錯,因為每個人的判斷都是依據自己心中的尺子,而每個人心中的尺子不一樣,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一樣。

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意思是說萬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和存在根據,沒有什麽不可以存在,沒有什麽沒有價值。所以世間善惡美醜,從道的觀點來看是可以相通為一而存在的。

莊子講過一個“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有個人養了些猴子。

他跟猴子們說:“給你們早上吃三個栗子,晚上吃四個栗子,好不好啊?”猴子們很生氣,都不同意。

養猴的人就改口說:“那給你們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好不好啊?”猴子們就很高興了。

莊子的這個寓言表面上說的是猴子,其實用來說明人性,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一樣,本質上沒有不同,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

因此有一句話說,智者沒有看不慣的事。當你看不慣的事物變少,你的智慧就在增加。

若忌恨他人的過失,就是“自己往自己的心上扔石頭”;若看不慣他人,就是“自己往自己眼睛裡揉沙子”。

難受的不是別人,而恰恰是自己!

莊子說:“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裡,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這便是悠然自得的物我平衡。

莊子又說:“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莊子告誡人們,不要站在任何角度,任何時間,任何空間看待問題,混同萬物,與道同遊。

虛空能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圓融自在;大地能承載一切,所以生機勃勃、天氣萬千。

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怎麽會有煩惱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友。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必隨意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也不要強求。

陷在看不慣別人的泥潭裡,只能讓我們蒙蔽雙眼。掙脫開雜念的束縛,試著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事物。當你看不慣的事物越來越少,也就證明你在逐漸進步。

ertert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