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9.3,打壓女性,禁止墮胎,卻被封為最佳美劇之一

最近,一部“神劇中的神劇”回歸了。

這部劇在去年出第二季的時候,我就給大家安利過一次。

今天之所以再次聊到,就是因為這樣的好劇值得反覆推薦——《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這部劇改編自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說。

小說本身的設定就很有意思,作者拿人類歷史中發生過的各種真實社會細節,拚湊出了一個未來的虛構國度。

故事講的是,在不久後的將來,由於環境汙染,一種使人不育的瘟疫橫行,世界人口出生率驟降。人類面臨著自然消亡的威脅。

為了種族繁衍,美國的極端宗教分子發動了一場政變。

一夜之間,美國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興的極權國家——基列國。

這是一個一切奉行“生育至上”的國度。

在這裡,女人被視作男人的所有物,而擁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就是“使女”。

使女不具有獨立人格,而被看作國家的財產。

她們被集中圈養,接受洗腦和教化,然後再分配給身居高位、妻子不育的男人們使用。

而一旦成功生子,使女就會被迫離開孩子,去往下一個家庭,繼續承擔生育的使命。

如果她們反抗,則會遭受生不如死的體罰。比如被挖去不妨礙生育的器官,或者被送往核異塵餘生區做苦力。

被剜去眼睛的使女

總之,在暴力威懾和宗教洗腦這兩重手段之下,基列國維持著穩定的運轉。

劇中的女主角,在劇集開始時本打算和丈夫、女兒一同逃去國外。

但不幸潛逃失敗,她被抓回去做了使女。

第一季的劇情,就是通過女主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基列國從上到下的社會風貌。

從一個自由人變成生育工具,她究竟經歷了怎樣慘痛的遭遇?

是什麽樣的信念,支撐著她苟延殘喘、忍受這一切?

除了使女之外,這個國家身處其他職位的男男女女,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可以說,大到社會分工、小到生活細節和人物心理,劇集裡都有著細致入微的描摹。

正因如此,我們在看劇時明知基列國是虛構的,也仍然會為那些直指現實的情節感到不寒而栗,會對人物的痛苦心境產生無限共情。

感化院嬤嬤對使女的洗腦

而到了第二季,劇集已經沒有了原著內容打底。

編劇另辟蹊徑地開啟雙線敘事,並進一步擴展了主題的廣度與深度。

一方面,劇集不再單純著眼於女權,而是加入了對種族、階級等社會問題的討論。

比如在基列國中,並非所有男性都可以獲得使女。

除了位高權重的男人之外,其餘人無一例外,都會被物化成為某種工具,為這個極權社會的運轉而服務。

在第二季裡,女主角始終沒能為她侍奉的大主教懷上孩子。

這讓大主教的妻子懷疑是自己的丈夫沒有生育能力,但她不敢明說。

於是,這個妻子只好讓女主和家裡的男司機去發生關係。

在她看來,不管這個孩子是誰的,只要女主生下來,就會被認為是丈夫和自己的。因此她也會把孩子視如己出……

可以想象,在這個家庭裡,不論男女、主仆,都一樣過著身不由己的生活。

這種反人性的體制,才是威脅基列國穩定的根源,也是它自身所無法克服的症結。

另一方面,劇集還通過兩名主角的記憶閃回,展現了其宗教政變發生的過程。

我們得以直觀地看到,一個信奉“自由、平等”的美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基列國的,這些改變並非只在那暴動的一夜之間。

正是在往日回憶與當下現實的雙重折磨下,女主角的反抗意圖越來越強烈。

她雖然做了“使女”,但那只是為了能再次活著見到丈夫和女兒。

女主的內心從未認命,也沒有放棄過逃跑的念頭。而像她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在第二季裡,她最終給大主教(其實是司機)生下了一個孩子,並在地下抵抗組織的幫助下,獲得了一個逃離基列國的機會。

而到了第三季,一開篇女主就成功將同伴和新生的孩子偷偷送走。

她自己,卻在最後一刻關上車門,轉身回到了黑暗裡。

為什麽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因為她的女兒還在國內,她不想丟下女兒獨自逃跑。

但更重要的是,她還有別的計劃。

這一季,女主被轉送到了新的家庭。

她的新主人,正是基列國這一畸形社會制度的創始者之一。

可以說,她每天都生活在她最強大的敵人身邊。

因此第三季的故事節奏更緊張,劇情也一改前兩季的沉重苦悶,變得更加激燃——蟄伏已久的女主,終於要開始搞事情了。

在已經放出的幾集中,女主不僅協助了一次女仆的逃跑計劃,而且還暗中尋找夥伴,壯大“革命力量”。

而另一邊,原本處在統治地位的“上層人士”,也漸漸走向了分崩瓦解。

比如前兩季中的大主教之妻,終於因為無法面對畸形的家庭關係和社會環境,離開丈夫,滑向了女性陣營。

她不僅一把火燒了房子,還有過一次輕生的經歷。

但最終,她沒有走向徹底的絕望,而是從冰冷的海水中回過神來。

這樣的情節,或許正意味著人物的一次“重生”。

可以看出,新一季劇情將圍繞著基列國裡的反抗運動展開。

這一主題,也再次與當下的現實達成了高度契合。

《使女的故事》自開播以來,就如同一顆炸彈,不僅引發了收視狂潮,也直接改變了近兩年來美國電視界的格局。

為流媒體贏得了第一座艾美最佳劇集獎杯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影響力,不僅因為劇集本身質量精良,更因為編劇在故事中傳達出的憂慮,能夠引發普世共鳴。

雖然故事設定於未來,但卻處處都像是正在發生的歷史。

基列國對於女性的種種壓迫,諸如蕩婦羞辱、對女性性欲的打壓、對生育能力的工具化以及剝奪,其實離我們從不遙遠。

在劇中,政變完成之後,幫人墮胎的醫生會被直接處以死刑……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近年來通過的反墮胎法案。前段時間,阿拉巴馬州通過時,我也專門在一篇文章裡和大家聊過這個問題。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法案最初只有一個州通過,現在擴展到了好幾個州。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

2017年時,美國肯塔基州通過反墮胎法,規定禁止懷孕20周以上的婦女墮胎;

2019年5月7日,美國佐治亞州“心跳法案”生效,規定胎兒有心跳後不許墮胎;

再到後來的阿拉巴馬州,變成了婦女不得在妊娠的任何階段墮胎(即便是強姦或亂倫導致的懷孕),而協助墮胎的醫生將被判處10-99年監禁。

身穿“使女”服裝抗議“反墮胎法”的女性

這足以說明,即便現實中的情形看起來並沒有劇中那麽極端,但如果我們因此就對種種踐踏人權的行為後知後覺、或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麽基列國對所有人來說,都不會僅僅只是一個恐怖的幻想。

其實,在《使女的故事》小說原著中,還有個重要的角色,在劇中被弱化了,那就是女主角的母親。

她是一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曾在60年代為了女性墮胎權而四處奔走。

也許正是因為經歷過那樣的抗爭,所以她很早就警覺地預見了基列國的到來。

她時常警告女主,不要覺得當下的平等是理所當然的,它是由無數人慘痛的奮鬥爭取而來的;也不要以為歷史只會前進、不會倒退。

但在當時,母親的這番警覺被女主看作是“反應過激”。

她甚至經常開玩笑嘲笑母親的“女權”……直到有一天,她所不以為然的噩夢真的應驗。

而如今的女主,跌入絕境才開始覺醒。

雖然有點晚,但好在她已經足夠清醒、堅定。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高舉反抗大旗的女主就像是走上了母親的老路。

不論故事還是現實,歷史也似乎總傾向於自我重複。

正如書中的一段文字所說——

“歷史的車輪並非都是朝前進,它也有可能會倒退,會去碾壓平等、正義和自由。但如果故事有一天變成了現實,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那溫水中慢慢被燙死的青蛙,而是一隻敢舉起弱小手臂、阻擋黑暗與邪惡的螳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