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地人眼裡的北方儺戲之鄉敖漢旗”攝影師簡介宋衛華

赤峰市敖漢旗,地處努魯爾虎山脈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東臨通遼市奈曼旗,西接朝陽市建平縣,南與北票市、朝陽縣相連,北與赤峰市翁牛特旗隔老哈河相望。

敖漢是中國聞名的文物大縣。在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不同時期的古代遺址4000余處。其中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等四種史前文化均在敖漢境內發現、命名。

敖漢旗處於長城外300毫米降雨線上,這裡是農耕與遊牧的碰撞帶,也是文化的融合區,敖漢旗具有文化標本的意義。

偉大的土地一定會誕生偉大的文化,自清代嘉慶以來的幾百年間,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上,口口相傳一種集歌舞、儺戲、蒙漢文化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呼圖格沁”。它填補了黃河以北無儺戲的歷史。敖漢旗委宣傳部與國內攝影名家聯合開展了“外地人眼裡的北方儺戲之鄉”的攝影工作坊活動,在全國公開選拔了10名優秀攝影師,對敖漢旗悠久的文化歷史精心挖掘,把最有民族地域特色敖漢旗推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今天介紹的攝影師是來自江西省的攝影師——宋衛華。

宋衛華呈現的作品是《牛墟》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定期市場,華北稱“集”,華南稱“墟”。因牛不同於一般商品,可以隨便價購,於是設定了牛的市集,固定幾個日子開市。

“當牛墟”在贛西北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無從考證。但目前仍保留著過去的交易形態。每逢墟日,村民、牛販、牙人、相牛師各色人等,說話帶著調子與板眼。“必、目、宗、調、察......”尤如“宮、商、角、徵、羽”的調式,加上煞有介事的肢體語言,賦於牛隻交易濃鬱的鄉土氣息。“十日三墟”早先都有牛隻交易,如今市場迅速萎縮,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墟上才能看到牛的蹤影,有的鄉村已經停止交易。

農業社會耕牛一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它是家庭勞動力的重要組織部分,是農民的勞動夥伴也是農村收入的一道保障。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耕牛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牛隻交易也從過去的耕牛為主轉變為以菜牛為主。牛只在農戶與牛販之間輾轉,最終進入屠宰場,人與牛的關係悄悄的在改變。相牛師這一職業在交易中充當的角色也慢慢淡化,逐漸被牙人所替代,經過長期實踐總結的“相牛要訣”瀕臨失傳。

未來牛墟將會如何發展,牛墟文化能否得以傳承,誰知道答案呢?

牛隻交易一般選擇在城區附近有闊葉樹的草坪或是帶草坪的溪河草灘。闊葉樹既可遮蔭又可拴牛,耕牛在樹蔭下,可臥可立。在河溪草灘,耕牛可到河溪飲水沐浴。如今的菜牛交易市則常常選擇在馬路兩旁方便運輸。(地點:石楓山)

牛墟延續著天一亮就交易的傳統。村民常常是天未亮就趕著耕牛來當墟,缺少耕牛的村民前往選購,更多的是經營牛隻的商販們從各地趕來。(地點:前頭村)

牛隻進入市場都要由當地人進行標記並收取一定的費用。(地點:前頭村)

牛墟除了牛隻交易之外,還有牽牛繩等配件以及一些農具、生活物資。(地點:石腦村)

墟上人群熙熙攘攘、喧聲鼎沸。(地點:石腦村)

墟市裡的男女、村民、牛販、牙人各色人等,說話都帶著調子與板眼。買賣之間,有著人生大事般的或得意或不捨……(地點:石腦村)

牙人在市場上穿梭不息,他們不僅要了解的市場行情,同時還要懂得些許心理學,憑借嘴上功夫,打動買賣雙方,促成交易。(地點:前頭村)

一頭牛被看中後,免不了一番討價還價,一番拉拉扯扯。若是賣方收下了牙人手上的定金,就算成交,不許反悔。整個過程高潮迭起。(地點:茶頭村)

商定價格時,他們會使用暗語。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暗語,“必、目、宗、調、察......”帶上當地口音的調式,加上一些肢體語言,賦於牛隻交易一種濃濃的鄉土氣息。相傳使用暗語是為了不讓牛知道它的身份而傷了自尊心。事實是行內暗語讓外行人聽得雲裡霧裡,這也是識別買賣雙方是否內行,新手與老手的方法。現在墟市裡以流動的牛販為主,加上很多市場的消失,暗語如同方言,使用範圍逐漸萎縮,失去了其傳承的土壤。(地點:高家村)

議價到激烈處,雙方還會拉扯牛繩,誰也不肯松手。出現難以成交的情況時,便可求助牙人,他們心裡都裝著一個“數據庫”。會根據當年牛價行情作出較合理的參考價格。(地點:石腦村)

牽著牛滿墟市走動就是要賣的,栓在樹上或者車旁是完成交易的。買賣多了,為了區分牛隻,通常會在牛背上噴上名字或編號。(地點:前頭村)

墟市裡的人群大多是莊稼人出身。他們衣著簡樸,很多人穿著購買農資等商品時免費贈送的,印有各式廣告的工作服。(地點:敖山村)

當我們穿梭於這些人群中,是否能看出哪些是從事“相牛”職業的牛伯樂?他們憑著“望、聞、問、切”,以及“相牛要訣”來評定牛隻貴賤優劣。牛不同於豬羊,一頭大水牛喝的水、吃的食物,可能有100斤,稱重並不靠譜。牛市一直都是靠相牛師目測評估牛的重量。(地點:石腦村)

菜牛直接估肉重,耕牛就複雜多啦!“遠看一張皮,近看四隻蹄;前看髻甲高,後看屁股齊......”食口(唇口)要平整、嘴巴要大,才能吃到短草,吃得快能長膘。“胸深能放鬥,腹圓肋骨拱;摸索不招頭,必定是好牛。”意思是胸部寬深豐滿的耕牛,心肺發達,利於正常呼吸和血液循環,力氣就充足。(地點:墨山村)

四蹄要圓大,大小一致,色黑有光,蹄趾對稱,蹄殼整齊,質地堅韌,蹄縫緊密,不易嵌入石塊等異物。母牛兩後腿距要寬,方便牛仔吃乳。這些相牛技藝通常是靠口口相授、代代相傳。(地點:芳溪下屋)

牛交易從耕牛向菜牛轉變後,相牛技藝在交易中不再舉足輕重,相牛師這一職業在交易中充當的角色也慢慢淡化,逐漸被牙人所替代。經過長期實踐總結的“相牛要訣”瀕臨失傳。(地點:石腦村)

傳統的現金交易方式,內褲裡縫製個小兜是為藏錢準備的。或許不久微信支付將取代現金支付?(地點:華陽村)

農業社會,耕牛是農村勞動力的重要組織部分。如今參與交易的主要是牛販,他們眼裡的牛只是一件商品。(地點:梘溪村)

完成交易後等待它的是屠宰場。人與牛的關係悄悄的在改變。牛只要麽是默默流淚,要麽是拚死抗爭。(地點:黃沙崗村)

未來牛墟將會如何發展?牛墟文化能否得以傳承?牛隻的命運何去何從?誰知道答案呢?(地點:龍潭村)

宋衛華 女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 2015年榮獲江西省攝影年度十佳人物、《海峽攝影》時報2015年度十佳人物。攝影作品曾入選2016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2017第八屆都勻國際攝影博覽會、2017中國鳳凰民俗雙年展、2017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2018年寧波國際攝影周、2018年《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外攝影對著拍》等等。所拍攝的圖片故事、攝影專題被《照相機》、《環球人文地理》、《北京旅遊》等多家雜誌刊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