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靖難時,坐鎮雲南的三十萬沐家軍為什麽不肯進京勤王?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英明一世的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卻做了一個糊塗決定——越過二十幾個兒子,將皇位隔代傳給了孫子朱允炆。

朱允炆在位期間,做的唯一大事就是削藩,但最終,他也正是葬身於此。在削藩的重壓下,朱棣借“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成功奪取了皇位,而建文帝朱允炆卻在皇宮大火中不知所蹤,生死未卜。

在這場改變了歷史走向的叔侄大戰中,朱棣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而朱允炆則是個徹底的失敗者。作為大明王朝的正統皇帝,朱允炆之所以敗得如此慘烈,原因是多重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孤立無援,鮮有勤王者。

(朱允炆與朱棣劇照)

朱允炆削藩,削的就是他那些手握兵權、雄霸一方的叔叔們,所以當靖難之役爆發,朱允炆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些朱姓藩王坐山觀虎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太子朱標最忠實的擁護者,當時鎮守雲南的30萬沐家軍為什麽也沒有進京勤王呢?

沐家軍,顧名思義就是沐英家族掌控的龐大軍隊。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由於深受朱元璋信任,所以被委以重任,擁重兵鎮守雲南。

在朱元璋的26個兒子中,沐英隻與太子朱標感情最好,原因有三:其一,沐英與朱標年齡最相仿,自幼在一起長大;其二,其他皇子都是十幾歲便被封王,隨即去往封地,只有沐英和朱標一直留在京師;其三,最重要的原因則是,沐英與朱標意趣相投,彼此欣賞。

(沐英畫像)

沐英的死也與朱標直接相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農歷六月,太子朱標去世,沐英聞訊後大哭不止,悲痛欲絕,隨即大病不起,不久後便死於雲南任所,年僅48歲。

從以上史實可見,沐英對太子朱標確實是情深義重。愛屋及烏,沐英自然也是朱允炆的忠實擁護者。但是,靖難之役發生時,沐英已經去世,當時沐家軍的首領是他的二兒子沐晟。

筆者認為,靖難時,沐家軍之所以沒有進京勤王,原因有以下幾點,如有不妥或不足,歡迎留言批評指正。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原因一:軍隊易主

如果沐英在世,以他與太子朱標一家的感情, 必然不會袖手旁觀。但是,靖難之役爆發時,沐英已死,繼任者沐晟雖然與朱允炆也算是發小,但二人的感情遠不及其父輩深厚,所以,沐晟更多的是為自己、為沐家考慮,而並沒有做到為了朱允炆的江山而奮不顧身。

原因二:力不從心

沐晟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才剛剛承襲的西平侯爵位,不久後就爆發靖難之役。所以,當時他確實是根基未穩,即便是有意進京勤王,實力也不允許,實在是力不從心。

(雲南沐王府照片)

原因三:距離太遠

從南京到雲南,中間隔著兩千多公里的距離,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當沐家軍得知靖難危情時,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個月,如果此時再整頓軍馬進京勤王,至少又需要幾個月時間,到時候黃瓜菜都涼了,根本來不及。

原因五:未得宣召

除了以上沐家軍方面的原因,建文帝朱允炆方面的原因更不容忽視,因為他自始至終就沒有宣召沐家軍進京勤王。

剛開始的時候,朱允炆認為自己必勝,沒必要大老遠宣召沐家軍進京勤王,因為自古以來,藩王造反就沒有成功的先例。後來,朱棣兵臨城下,朱允炆意識到大勢已去時,再宣召沐家軍進京勤王已經來不及了。

沒有皇上宣召而擅自出兵這是要冒著極大風險的,弄不好就會被治一個趁機謀反的罪名。顯然,沐晟不願意冒此風險。

(明成祖朱棣劇照)

原因六:忠心不夠

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爭鬥,說到底也只是老朱家的內鬥,沐家軍忠於明朝、忠於朱元璋,但對於朱允炆和朱棣,他們實際上並無偏好,管你是誰當皇帝,只要姓朱就行。所以,當靖難之役爆發時,沐晟只需持觀望態度就好,而沒必要賭上身家性命去支持朱允炆。

後來的史實也證明,沐晟對朱允炆確實沒有多忠心,朱棣剛剛登基,他就投靠了新皇帝,仍舊做他的忠臣良將。這倒也無可厚非,畢竟他忠於的是明朝,而不是某個特定的皇帝。

參考資料:《明史》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