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擇校難,印度爸媽們這樣應對!

  

  《起跑線》關注的是印度版擇校難。

  電影劇照

  繼《摔跤吧!爸爸》後,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已自帶好感度。4日,又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上映,這部電影的豆瓣打分高達8.2分。電影討論的是教育等話題,很多觀眾看完驚呼:印度居然也看重“學區房”,原來他們也在拚爹拚娃。片中買學區房、老師突擊家訪和到學校通宵排長隊報名等現象,戳中了不少中國家長的隱痛。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孔小平

  這是一部印度版“孟母三遷”

  ●拚學區房

  為擇校,中產夫婦上演“變形計”

  電影主要圍繞一對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塔展開,拉吉是服裝店老闆,雖是有錢的中產階級,但沒有社會地位,妻子米塔之所以想讓女兒接受最優的教育資源,是為了讓女兒進入上流社會,實現一家人的階級躍遷。中國家長看到這裡是不是也感覺很熟悉?

  與探討“填鴨式”教育弊端的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相比,《起跑線》以中小學教育為話題,聚焦的是教育資源不均和擇校的亂象,更具普遍性。

  《起跑線》在故事上可以算是印度版的“孟母三遷”,拉吉和米塔為將女兒送進名校幼稚園幾番折騰搬家——先是搬進學區房想要躋身上流社會,名校面試失敗後,聽說名校都會預留一些名額給窮人,於是盯上了這條灰色的小道,又假扮窮人住進了貧民窟,騙取了貧困生名額,後又搬回上等住宅區,夫婦倆對比發現在貧民窟的生活最真實,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由此引發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拚娃

  “別人家的孩子”讓家長遭受“暴擊”

  搬進學區房後,當拉吉夫婦坐在“幼稚園升學指導顧問”的辦公室裡時,才知道子女教育這場戰爭,自己“入場”太遲了,很多家長是從懷孕就開始上早教班。在這個顧問開的早培班中,拉吉夫婦看到女童竟能專業講解恐龍知識,男童居然用四國語言打招呼……對家長來說,從來沒有哪種暴擊比“別人家的孩子”來得更猛烈。

  因此,雖然拉吉一開始的態度是女兒很聰明,不需要再學額外的課程,但在參觀早培班後,拉吉立刻改變態度說聽老師的,所有班都報。

  ●拚爹

  “貓爸”通宵排隊報名又裝窮人

  《摔跤吧!爸爸》裡有個冷酷無情的“虎爸”,對比下來,《起跑線》裡就是個愛老婆疼女兒的“貓爸”。“貓爸”由伊爾凡·可汗飾演,國內觀眾對他的認識估計來自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泛舟》,他在該片中飾演中年派。

  下面這個場景,國內家長可能也不陌生:搬進學區房後,“貓爸”去名校幼稚園排隊報名,天還沒亮現場已經排起了長龍,很多家長帶著睡袋和板凳提前一晚就來佔位。

  假裝貧困戶騙取指標時,“貓爸”第一次家訪時就差點被老師揭穿身份,因為老師摸他的手,發現肌膚白嫩,而且指甲縫也不髒。熱心鄰居希亞姆替他解圍後,又給“貓爸”介紹工作,帶他去餅乾廠的生產線上工作,讓“貓爸”學習什麽是貧窮,後來順利得到了家訪老師的認可,並獲得了貧困生名額。

  電影還揭露了其他教育亂象

  電影除了展現拉吉夫婦挖空心思進名校的種種行為,也抨擊了印度其他的教育亂象和多方焦慮。

  比如,為在面試時向學校展示自己有錢,拉吉夫婦一身大牌,自嘲是品牌結合體。但升學顧問一副看著暴發戶的表情說:雖然你是商業大亨,但學校認為,父母都沒受過良好教育,應該就不會過多關注孩子的教育。母親米塔為了改變這些,認為“英語即階級”,改掉語言,就能改變這個現象,在夫妻對話中不斷反問“貓爸”說,你知道某個詞的英語單詞怎麽拚嗎?

  在名校外甚至有專門的中介,幫助有錢無路的家長獲得名校入學資格,電影裡展現了他們如生產線一樣的流程,這一現象還被當地電視台揭發了。

  連線中國觀眾

  感同身受電影主角 對孩子教育的焦慮

  《起跑線》導演薩基特·喬杜裡談創作初衷時表示,之前在做電影《婚姻的副作用》時,進行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的研究,“讀到一篇文章,有父母發現自己的小孩很難被一所英語學校錄取,因為該校更熱衷於錄取父母有較高學歷的孩子,為了女兒能被錄取,這位父親就去讀了MBA課程。”喬杜裡從這件事看到了父母願意為孩子的教育奉獻到了什麽程度,“所有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印度的父母尤其熱衷於此,所以我有了拍《起跑線》的想法。”

  這場啼笑皆非的“入學”之旅,這幾天引發了不少中國家長的情感共鳴和討論,記者在朋友圈看到了家長們刷屏這部電影。採訪中不少家長告訴記者,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原來是各國普遍現象,自己真是感同身受。

  很多家長都折騰過學區房。目前住在龍江的秦女士告訴記者,她老公是南京人,原先一家住在城東,傍著紫金山,愛跑步的老公周末就愛去跑山,街坊鄰居都很熟。前年眼瞅著女兒要上幼稚園,只得去淘學區房,把小學、初中都一步到位了,就換到了目前的房子,她稱之為房價很貴的“老破小”。夫妻都是上班族,一家三口住到龍江後,負責接送女兒放學的婆婆依然住在城東,婆婆每天來回一趟城東到龍江,非常辛苦。秦女士說真的是焦慮地期盼著女兒快快長大。

  而家訪這事在國內也很普遍,一位吳先生表示,為兒子上學買的學區房很小也破,一家人並沒有真的住進去,但老師會不定期不定時來家訪,那會兒就每天一放學接了孩子一起過去做作業,到夜裡10點多再回到真正的家,風裡來雨裡去的,這個學區房簡直成了“作業間”。

  影片給的“答案”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在貧民窟,拉吉和米塔受到鄰人希亞姆的幫助,也看著一直生活在真空裡的女兒皮雅找到了友情,懂得分享即關愛,“在沒有小飾物、電視機等小玩意的情況下保持開心”,找到更純粹的真我。拉吉意識到,這些是貴族學校不可能教給孩子的。

  這些讓“貓爸”最後明白,“如果你都不是一個好人,那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老公或者好爸爸”,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如果父母都無法身正做人,無論讓孩子上怎樣的名校,都無法教育出來一個真正出色的人。

  然而,很多父母努力為孩子謀求好的學校教育,卻忽視了家庭教育的環節。在電影的最後,拉吉和米塔幫女兒辦了退學,轉回了公立學校,這也是一心追求階級躍遷的米塔與自己的和解。

  教育專家這樣看

  真正的“起跑線”應該是大學畢業後工作之前

  南京市教育局督導室副主任谷力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因為很多家長對於如何讓孩子成才,是認識不清的,所以才會有從眾心理,加上他們大多是從應試教育過來的,認為名校能改變身份,幾乎與電影中米塔的觀點一樣,但是時代在變化,與其把孩子培養成錄音機或刻錄機這樣的人才,不如培養創新型人才,更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而且為了擇名校而選擇學區房,也不代表孩子就能產生學習動機,名校的環境是一部分,但學習動機和能力更多是自主的,夢想和志向才是學習的動力。

  谷老師也認為,“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起跑線”定義成幼稚園或者早教,是不對的。對於人生的過程來說,真正的起跑應該是在“大學以後工作之前”,大學之前的都是基礎教育,是在為起跑做積澱。學校裡門門課都是一百分,與走上社會就會收獲自己想要的,不一定掛鉤。還是應該更多地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谷老師還給記者舉例說,他的一個老師是教育方面專家,當年孩子就沒擇校,小學上的青島路小學,初中上的四中,現在是大學教授。老師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素質,孩子喜歡體育,就重點支持他發展體育,後來孩子大學讀的中文系,研究生時將兩者結合,學的是體育新聞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