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家丨看似平等的婚姻裡,被剝削的往往都是妻子

文/賈選凝(騰訊·大家專欄作家,影評人)

拿下六項金球獎提名,對《婚姻故事》來說應該只是頒獎季的預熱。這部位列《紐約時報》、《時代》年度十佳的電影,爛番茄好評率高達96%,豆瓣評分8.8。

一場美國式離婚讓大家都心有戚戚,我身邊看哭了的已婚朋友就不止一個。

能直擊人心,是因為《婚姻故事》展現了生活本身。譬如那場劇組拍了整整兩天的夫妻對罵發飆戲,經歷過婚姻的人多少都會似曾相識——從一開始試圖坐下來和對方好好溝通,到扯出對方的原生家庭進行攻擊,再到最後失去理智罵自己瞎了眼、詛咒對方被車撞死,男女主角用了不到十分鐘。

很多夫妻日常用時可能更短。

至親至疏,慘不忍睹。儘管無數偉大作品已把婚姻關係剖析了無數次,但這一部,依然足以用那些寫實場景裡太真切的溫情與痛恨,征服觀眾的心。

在對簿公堂兩敗俱傷也狠話撂盡後,共同生活裡所累積下的情意與扶持,卻並不會被離婚協議輕易斬斷。結局細膩感傷,顯得這故事的尾聲更動聽。但無論婚姻收場後的聯結有多溫柔,整部電影在講的事實還是頗為殘酷:Ego強大或者說在意自我實現的女性,更容易在婚姻中失望

婚姻需要相互妥協求取平衡,而百分之百的怨侶都認為對方自私得無可救藥。看到女主角對老公飆出那句:“你和你的自私融為一體,你都分辨不出那是自私”時,我更意識到好劇本果然來自現實——身邊就有朋友對她老公講過幾乎一模一樣的“你怎麽都意識不到你有多自私!

戲裡Nicole的大段獨白裡提到她家連家具都是丈夫的品味,因為結婚時是她搬去他在布魯克林的家,而婚後每次她提議回洛杉磯,得到的只有無盡敷衍,這也成了兩人離婚的伏線。

我那位朋友結婚時也是搬進老公家,後來她跳槽去了嚮往已久的公司,因為每天通勤將近五個小時,就和老公商量能不能先把房子出租,一起搬到離她公司近點的地方住。老公嫌麻煩,嘴上答應卻遲遲沒搬,一直拖到她懷孕七周時,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出血,打了黃體酮胎兒也沒保住,她老公反而覺得都怪她把工作看太重。

看似該“互相”遷就達成平衡的婚姻裡,實則往往只有女性讓渡出了大部分自我。而戲裡Charlie最後大爆發時才說出心聲,他覺得自己在可以多玩幾年的事業上升期願意娶Nicole已經犧牲不少了。這種腦回路,感受不到妻子日漸喪失自我有多痛苦也很正常。而如果Nicole能安於做個賢妻良母,甘願去滋養“我們”而放棄“”,整個故事也就不會發生。

Ego強大又很明確自己想追求何種價值的人妻,走過遍體鱗傷的離婚之路獲得新生活。而Ego沒那麽強大又受困於重重結構無處紓解的人妻,一不留神可能就是金智英。

兩部同期的熱門電影裡,有身處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卻同樣在婚姻裡壓抑自我的女性,也有強加給母親的普世的刻板印象。帶著小孩不小心打翻咖啡的金智英,在公共場合受人白眼,這種窘困並非東方女性獨有。用Nicole律師的話說:聖母瑪利亞還是處女就生了耶穌,耶穌他爸卻根本不用露面——人們能接受不完美的爸爸,卻永遠會用更高標準要求媽媽。

大概正因為女性在現實中要承受外界更苛刻的眼光和更多無形的桎梏,所以《婚姻故事》選擇了站在妻子這邊。55%和45%的撫養權分配,讓Nicole稍稍贏了那麽一點,算是相當美好的結局了。 不過,好作品雖然源於生活,卻畢竟還是為生活鍍了一層柔焦濾鏡。《婚姻故事》裡這場婚姻的分崩離析,也遠比多數現實離婚場景理想化得多。 兩個藝術工作者對分割財產興趣都不大,劍拔弩張的唯一焦點就是爭孩子的撫養權。沒有對贍養費和房子的斤斤計較,也沒有原生家庭在背後作妖。面目可憎的撕扯過後,和平離婚的目標終究能夠達成,甚至還有“永遠不會停止愛他”這種隻適合在電影裡出現的深情。被升華了的離婚故事雖然一地雞毛,還是要比真實世界可愛得多。我們覺得兩人羈絆裡的余溫依然動人,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為了瓜分對方的錢而醜陋不堪。

所以《婚姻故事》展現的其實仍是一種理想型的現代婚姻模式:雙方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也都有很好的事業機會,才能離成這樣的婚。兩人打官司打到快破產,無非只想更多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之中。 看到很多評論盛讚這部電影“過於真實”時,我的感受卻頂多是“部分真實”:女性想在婚姻裡追求自我實現的掙扎很真實,傷害最親近的人時歇斯底裡不加克制很真實,但繞過了財產分配過程中的一切齟齬,對多數離婚故事來說顯然不夠真實——別忘了Nicole決心離婚的契機,就是Charlie希望她把回洛杉磯的螢幕收入投入他的戲劇公司幫他還債,她是因此才意識到“他真的看不到我是個獨立於他的個體”。劇本很聰明地用Charlie正好獲獎得到豐厚獎金回避掉了“還債”的問題,否則這場離婚官司肯定比我們現在所見的版本要更猙獰。

也當然,即使比真實生活更文藝,《婚姻故事》依然足以讓人共情,因為這個故事或多或少能讓人們看到自己。婚姻是合作共贏的團隊關係,一旦失衡就難免悲劇。這部電影真正有力量的地方,並不是呈現相愛的人怎樣走向分離,而是揭開了一段看似平等登對的現代婚姻裡有多少無形的不平等——且被剝削的往往都是妻子。同樣是討論某件事的可能性,丈夫想做的事就是deal,妻子想做的事就變成了discussion。女性意識相對發達的國家都尚且如此,至於其他一些更欠缺性別平等意識的文化裡,妻子犧牲自我照耀對方,恐怕還會被扭曲成美德。

Nicole只不過期待伴侶能支持她實現自我價值,告訴她:“我希望你自己有一片天地”,但偏偏Charlie就是無視妻子的需求。這大概是對很多權力不平等的婚姻關係的精準展演了。如果婚姻要以“我們”的名義把“我”的光芒磨蝕殆盡,讓我變得渺小而微不足道,那索性還是放棄“我們”找回自我比較重要。

這個三觀極正又基調溫柔的故事,當然並不是什麽婚姻勸退指南,它只是讓我們看到美國人妻想保持獨立人格同樣道阻且艱。或許更多老公看完之後也可以嘗試自問:這些年來,我又做過哪些努力去支持妻子實現她自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