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手機暫時不用鴻蒙 但鴻蒙卻給華為手機殺出一條生路

劃重點

文/二流科技達人

本文聯合騰訊新聞獨家首發,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引言:鴻蒙本就不是一個定位手機作業系統的新事物,但在今年的熱潮下,我們普通人的熱情強加了太多對鴻蒙的期待與期望。

“這電視怎賣?”

“這不是電視,這叫是智慧屏,搭載了鴻蒙系統的智慧屏。

2019年8月10日,華為開發者大會上榮耀在東莞率先發布了從年初傳到年尾的第一款鴻蒙系統硬體——榮耀智慧屏。

作為鴻蒙的第一次正式面世,榮耀智慧屏承更多的是探索。

隨著鴻蒙的正式公開,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鴻蒙系統隨時可用到手機上,但考慮到生態原因,優先使用谷歌生態。”

2019年9月,隨著華為Mate 30系列在國際市場的正式發布,因為缺少谷歌GMS服務的支持,該機型一直到發布2個月後都尚未在歐洲開售。

受到GMS服務不能使用的影響,華為第三季度全球出貨量6680萬台,但國內市場獨佔了4150萬台,國內市場佔比達到了62.1%,為近幾個季度以來最高。

為了應對GMS服務禁用後的一系列危機,10月10日,任正非在接受《財富》採訪時直言:

“我們要把現有的軟體能力改造過來,擔負起大的作業系統,是有些困難的,但是我們有信心。這信心不是說說而已,是實際已經有些準備了。”

華為在開發者大會上公布的鴻蒙開發路線圖顯示:

華為在2017年已經完成鴻蒙內核1.0的技術驗證,並在推出了2018年鴻蒙內核2.0,用於終端TEE;2019年鴻蒙OS 1.0 的分布式架構下放智慧屏產品。

根據華為開發者大會發布的EMUI 10已經加入了微內核、TEE等部分鴻蒙功能來看。面對國外市場手機下滑的真實現狀,鴻蒙的開發進程正在加速。

但在華為押注市場的同時,一位手機市場從業者告訴連線Insight(ID:lxinsight):“鴻蒙這件事,需要華為整個公司去參與進去,是一場軟體、硬體和涉及芯片等產業鏈的全軍破敵。鴻蒙可以主力華為,但鴻蒙不是華為手機作業系統的絕對救世主。”

今天,連線Insight和二流科技達人聯合騰訊科技,帶來華為鴻蒙的冷解讀。

一、鴻蒙的初衷與華為手機的戰爭

公開資料顯示,華為的鴻蒙計劃起始於2012年,最初的定義是兼容安卓APP的跨平台作業系統。2019年6月14日,隨著華為在全球申請“Hongmeng”商標,華為高管證實了新系統的存在,且說明主要是用於物聯網,未必會發展成手機系統。

但在今年下半年,隨著國際市場安卓GMS服務的持續缺失。余承東表示:“我們的鴻蒙系統已經基本準備就緒,但我們不會先去使用它,因為我們還考慮到相關決定和合作。如果我們的手機繼續不被允許使用谷歌服務,我想我會考慮使用我們的鴻蒙系統。”

所以,當時外界盛傳,第一款搭載鴻蒙系統的手機產品可能是明年發布的華為P40。

在一些開發者看來,今年隨著華為Mate30一起正式發布的EMUI 10,實際上已經開始剝離安卓系統的部分核心插件,改用成華為自己的插件代替。

比如,在EMUI10中,華為已經將微內核放在了TEE裡面,而TEE是用來執行涉及個人隱私等關鍵數據的一個硬體可信隔離區。

在加入微內核後,多屏無延遲互動已經是“鴻蒙分布式架構”在日常使用功能上可以體驗的一個點。

EMUI 10雖然不是鴻蒙,但顯然鴻蒙已經來了。

讓華為去加速押注鴻蒙的原因,我們在華為手機的銷量變化上,找到了些許線索。

今年年初,余承東曾對外表示:“華為手機的2019年的目標是2.5到2.6億部,衝擊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

但在今年第二季度,遭遇谷歌的停止授權後,華為手機前三季度的出貨量只有1.85億部,距離這一目標還有6500萬部的距離。

為了補充國外市場的缺失,華為手機的市場重心開始向國內轉移。

其中,第二季度時華為手機海外市場同比下滑12.8%,國內市場出貨量猛增至34.3%;第三季度時國內市場同比暴漲66%,市場佔比達到了42%。

一位手機從業者向連線Insight透露:“手機這類產品都是提前生產好的,今年華為在海外至少有一億部的備貨,但現在這一億部手機的壓力,有一半以上都轉到了國內。雖然今年國內市場消化了這部分產能,但隨著手機換機周期的延長,國內市場的持續性是個疑問句。”

華為財報顯示,隨著4G基地台建設進入尾期,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從2016年開始陷入增長停滯,而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者業務則在2018年超越了運營商業務,截至2019年上半年,佔到了華為整體營收55%,成為華為的第一大營收來源。

所以,破解手機增長的停滯難題,也成了華為營收能否增長的第一難關。在手機之後,還有應用生態建設、智聯網場景搭建和面對5G時代的一系列挑戰需要克服。

在海外市場不能使用GMS服務的背景下,鴻蒙、HMS和海思麒麟的破局,就成了華為手機能否重回海外市場的關鍵,但這一破局在華為現有困境下並不容易。

比如隨著華為手機出貨量的持續增長,三星開始變得更具攻擊性,開始通過提高硬體成本,來與華為進行廝殺。與此有關的數據是:2017年的S8+總成本約在343美元;2018年的S9+上漲了36美元;而2019年在記憶體芯片價格統一下降的市場環境下,S10+的成本卻來到了500美元的高位。

所以,在手機市場的這場戰爭上,從手機拉動鴻蒙,到現在鴻蒙拉動手機,打開手機之外的差異化。這本就是一場已經沒有後退余地的,硬體與生態共同進行的戰爭。

二、手機與鴻蒙背後的生態戰爭

2019年8月,任正非在接受對外採訪時曾說:“5年後華為要打造一支勝利的隊伍,但5G只是小兒科,人工智慧(AI)才是大產業,才是華為發展的戰略要地”。

圍繞人工智能,華為早在2018年10月10日,就宣布了自己的全棧全場景式AI解決方案。

所謂“全棧”,是指涉及AI產業鏈的所有場景,包括我們所知道的AI芯片研發、AI芯片訓練、AI推理框架、應用開發等細節。

一名開發者告訴連線Insight,華為的AI全棧方案由四部分組成:一是芯片層面;二是算子層;三是支持端、邊、雲獨立又協同的統一訓練和推理框架;四是應用層面,目前華為為應用曾提供了自己的AI 開發平台 ModelArts。

第一和第二部分我們不做展開,這裡重點介紹第三和第四部分。

根據華為的AI規劃,鴻蒙承載的是:第三個部分“支持端、邊、雲獨立又協同的統一訓練和推理框架”的使命。

這裡我們簡單理解,就是華為要基於鴻蒙系統打造的AloT(智聯網)。

與此有關的動作是,今年6月華為發布自研的AI芯片架構——達文西架構之後,隨即宣布進入智慧屏市場。而智慧屏的誕生就是在一個鴻蒙系統的螢幕中,加入了華為自研端側AI芯片的支持。

按照華為在開發者大會上,對鴻蒙系統的規劃:2020年會有鴻蒙2.0系統,用於PC、手錶/手環、車機;2021年會有鴻蒙OS 3.0,用於音箱、耳機;2022年用於VR眼鏡等設備。

這一規劃,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介紹的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十分契合,“1”為手機、“8”為PC、平板、音箱、耳機、車機、眼鏡、智慧屏、手錶等,“N”則為泛IoT硬體。

可以預知的是,未來三年,鴻蒙在華為物聯網中的滲透,將逐步加速。

隨著華為在智聯網的發力,今年11月華為曾宣布:國內市場智能穿戴的出貨量已突破1000萬台。

但和這些物聯網硬體建設取得的成績所不同的是,鴻蒙配合AI應用在手機端的落地上,也就是第四部分的應用層面可能要面臨更多的挑戰。

比如,根據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華為賣出了1.2億部手機,銷售額1750億人民幣,手機均價只有1458元。

這說明,華為目前的手機銷售上,依然依靠中低端手機進行走量。

所以,對於華為AI開發平台ModelArts來說,依然缺少足夠多的麒麟990用戶,去為ModelArts平台的應用買單。

在一名開發者看來:“麒麟990設備的出貨量,直接決定了華為在高質量AI應用及物聯網建設上,對開發者的吸引力大小。就像是有了市場,我們才會開發商品去市場裡面賣,而市場的規範程度和市場的消費人群,決定了我們可以為這個市場付出的努力程度。”

為了推動麒麟990的設備普及量,今年年底時,華為直接將麒麟990下放到了以3299元起售的榮耀V30和MatePad Pro兩款“高性價比”產品上。

但這一努力背後,距離蘋果14億設備的生態號召力,仍有巨大的差距。

與此有關的另一組數據是,在今年iPhone 11系列發布會,iPhone11憑借5000多的起售價,連續兩個月霸佔5000元價位的手機暢銷王。

讓蘋果稱霸的原因,在於蘋果IOS的生態,而華為在新的鴻蒙加AI生態打造上,顯然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所以,結合華為目前在鴻蒙、AloT、芯片和手機HMS服務的動作來看,華為的突圍是從多方位同步進行的,而鴻蒙是穿插其中,與華為整體大戰略所共同進步的一部分。

但總的來說,華為要在鴻蒙生態和AloT生態上獲得更多開發者支持,手機產品的硬實力,才是華為能否突圍的關鍵變量。

而現在根據華為官網給出的排序來看,HMS服務顯然是鴻蒙之上的“燃眉之急”。

三、鴻蒙將華為引向蘋果還是谷歌?

鴻蒙的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按照華為多位高層的觀點,只要安卓可以繼續使用的前提下,華為會一直使用安卓。

這裡涉及的原因主要在於,構建一個可以媲美安卓的新系統和新生態,要遠比我們認知到的難度大得多。

因為即便一個新系統通過兼容安卓來實現APP生態的批量複製,但缺失了自己生態的開發者,即便討好了用戶,也並不能獲得所有原APP開發者的支持,這意味著在國外市場新系統會面臨大量法律侵權行為的起訴。

據一位開發者介紹:“優秀的開發者都是和谷歌有長期合作的,一個新系統很難說服這些開發者去和他們合作,尤其是新系統在早期並沒有多少付費用戶的前提下,即便是蘋果也燒不起這筆補貼開發者的錢。

他同時提到,“這筆錢的成本很大,因為需要加上APP遷移新系統過程中,對編程語言的轉變支出。假如新系統與安卓的編程差異較大,其中的遷移成本,還將根據編程語言的人才儲備情況產生差異。”

根據這一現實,回看華為鴻蒙當下的困境。

儘管華為在鴻蒙、HMS和AI上一開始就采取了開源的方式進行建設,但通過華為在鴻蒙、HMS和AloT上的補貼政策可知,生態建設的早期階段依然需要華為付出大量資金去進行定向扶持,培養自己的長期開發者。

事實上,按照曾被《程序員雜誌》列入“影響中國軟體開發的20人”之一的陳榕此前接受採訪時的觀點:“個人PC或手機上的端系統,之所以沒有是生態問題沒搞定,而燈泡和攝影頭裡的系統,深圳好多公司都能做。”

通過華為目前的通過給EMUI 10內置微內核的操作來看,鴻蒙在手機端作業系統的正式面世仍然需要時間去完善和等待,但不做手機端作業系統的鴻蒙,誰說就不能通過內部的微內核分布式特點,去實現智聯網作業系統的成神之路呢?

所以,綜合連線Insight和二流科技達人對上面的分析來看,鴻蒙當下並不是一個手機端的作業系統,而是一個貫穿了手機端和智聯網全場景,打通華為手機差異化功能和智聯網建設的物聯網作業系統。

這個系統並不會把華為引向谷歌或蘋果,但卻會把華為引向一個在自己智聯網和人工智能領域,擁有話語權和提升C端產品差異化的新未來。

其實,仔細想想,鴻蒙本就不是一個定位手機作業系統的新事物,但在今年的熱潮下,我們普通人的熱情強加了太多對鴻蒙的期待與期望。

但理性地活下去,低調地發育起來,才是大智慧不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