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脈診傳奇:指下脈象28種,在臨床診脈時該如何提綱掣領呢?

自王叔和《脈經》誕生以來,脈象的種類就有了24種,經過明代李時珍的演繹,就變成了27種,再到後來李中梓、李延昰叔侄,就演變成了28種。自此以後,28脈基本上成了中醫診斷教材的脈診教程。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脈象,都各長各的樣,在臨床診病時,難不成還一個一個的對比嗎?實際上並不需要如此,得先有一個綱領,有了綱領之後,就沒那麼麻煩了。

對於綱領之脈,《黃帝內經》提出的是「緩急大小滑澀」或「大小滑澀浮沉」等六種脈象。而《難經》則是提出的「浮沉長短滑澀」六種脈象。張仲景卻提出的是「弦緊浮沉滑澀」六種脈象。滑伯仁提出的是「浮沉遲數滑澀」六種脈象。上述四種說法,都是提出的六個綱領脈,為什麼非得是六個呢?四個不行嗎?八個不行嗎?對於這一點,滑伯仁說的很清楚,「夫所謂不出於六者,亦其足統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之病也」。

按照滑伯仁的意思,就是六個綱領脈統管著表裡寒熱虛實六大要素,也就是「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裡,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聽到滑伯仁這樣的解釋,好像很有道理,竟一時沒有反駁的餘地。但是細細思之,滑伯仁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一個綱領而已,並不細化。

那麼李延昰對此怎麼看?李延昰是不完全同意滑伯仁的觀點的,他認為浮沉遲數虛實六個脈,才可以作為28脈的綱領,因為這小小的六個脈,其實已經涵蓋了表裡寒熱虛實陰陽了。浮脈在表,散大而芤,這些都可以歸為浮脈類;沉脈在裡,細小而伏,這些都可以歸為沉脈類;遲脈為寒,則徐緩澀結等脈,可以歸為遲脈類;數脈為熱,洪滑疾促等脈,則可以歸為數脈類;虛脈為不足,短濡微弱等脈,可以歸為虛脈類;實脈為有餘,弦緊動革等脈則可以歸為實脈類。這些其實是一些比較淺顯的,很多人都知道的。

然而事實上,李延昰對這個提綱脈仍然不滿意,並有「然即六者之中,復有相懸之要,則人或不能識,似是而非誤非淺矣」的感慨。李延昰認為,即便是浮脈主表,但是如果是陰虛患者,脈象也會出現浮脈,不過是浮而無力,為什麼呢?主要是「真陰脫於下,而孤陽浮於上」,所以,「是浮不可以概言表,而可升散乎」?沉脈即便是裡證,但是如果表邪初感時,邪氣很盛,「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這種情況,脈象會先出現沉緊之脈,所以,「是沉不可以概言裡,而可攻下乎」?遲脈主寒,但是如果是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象多出現遲滑,所以「是遲不可以概言寒,而可溫中乎」?數脈主熱,但如果是「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的情況,脈象會出現急數,而且「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所以,「是數不可以概言熱,而可寒涼乎」?微細之脈,類似虛脈,然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所以,「是伏不可以概言虛,而可驟補乎」?洪弦之脈,類似實證,但是真陰大虧,必然會關格倍常,所以,「是弦不可以概言實,而可消之乎」?

所以,在眾多脈象中實行綱領脈象,對於初學脈診的人來說,是有用處的,不過這綱領脈中其實還有一個小綱領,正如李延昰所說,「乃知診法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意思是說這個綱領中還套著一個綱領呢!這與李延昰所說的「人身儼然一小天地也」,實在是太相似了。看來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