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香港大營救》:一部刷新你對抗戰題材電影認知的佳作

54日,電影《香港大營救》即將全國公映,那段在歷史課本中未曾被具體提及的歷史,殖民時期的香港苦難史和戰亂情況將在大銀幕上重現。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軍佔領下的香港,一片烽火硝煙。



中共長官的東江縱隊英勇抗日的事跡、文人遷移和營救過程中的艱辛與血淚、淪陷時期香港人和社會各界抗日愛國人士的不屈精神,譜寫了太多傳奇,而這些故事,極少被搬上大銀幕,尤其以大格局的視角、全景式呈現香港戰亂的影片更是少之又少。

《香港大營救》在4月24日在京舉行點映之後,觀眾反響熱烈,影評人表示,本故事緊扣史實,也還原了驚心動魄的營救過程,與此同時又塑造了一眾熱血愛國者的形象,成泰燊飾演的東江遊擊隊隊長葉偉強深入人心,不少觀眾更表示,《香港大營救》刷新了自己對抗戰題材電影的固有偏見和認識。

 


在商業電影的時代,抗戰題材影片也要在新的背景下,找到新的故事講述方法、新的視角和呈現方式。《香港大營救》如何造就了映前的高口碑?其一是抓住了真實歷史事件本身,尤其是香港陷落和文人遷移、大營救相關的歷史已不被大多數人所知,影片便成為了介紹這段歷史的視窗。

縱觀那些以抗戰時期香港為背景的影片,格局大都較小,《傾城之戀》主要圍繞白流蘇范柳原兩人的愛情故事展開,兩人從上海輾轉至香港,隆隆炮火和地點的遷移都在愛情之後。

 


《遊擊進行曲》則主要側重於青年王志強組織遊擊隊抵抗日寇的故事,格局限定在了小範圍的戰場內。

《明月幾時有》的出現,嚴格意義上,填補了大銀幕上東江縱隊與文人遷移事跡的空白,但影片更多是在講香港本土史,雖有槍戰、動作等類型元素包裝,但內在仍是文藝片的氣質,戰爭和文人遷移的歷史亦成為大背景。

 


《香港大營救》的不同在於視角的獨特、類型元素和商業性的加重、群像的塑造和動人的家國情懷。影片完整記錄了東江遊擊隊隊長葉偉強從籌劃營救、實施計劃再到克服重重阻礙的營救全過程,期間還穿插了身世閃回,過往的悲慘遭遇讓他的信念更為堅定,角色本身亦更加飽滿。大量槍戰場面和驚險逃亡的戲份,讓影片在視覺方面有了更多看點,動作戲的設計與大場面的調度都緊緊圍繞人物塑造和敘事本身,火爆的觀感和英雄們震撼人心的抉擇與犧牲,都將改變你對抗戰題材影片的認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