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得耳布爾,興安嶺大開發時期的遺世小鎮

從根河前往莫爾道噶國家森林公園有100多公里,中途在得耳布爾鎮小歇,補充食物,方便輕鬆,同時在小鎮的河邊散散步。

大興安嶺地區的秋天來得早,紅葉,黃葉已經遍布屋前河邊,遠處的林場秋風染過,色彩將這個鮮為人知的小鎮包圍。三角形的木刻楞房,方形的煙囪和布滿電線的街巷告訴我,這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林區聚居地,一個以伐木為生的原始森林鄉鎮。

舉起隨身的相機,天藍,水靜,葉兒黃,曲折的巷道長出了荒草,偶爾有老舊的自行車騎過,沒有鈴聲。

獨特造型和防寒特性的木刻楞房將我吸引到小鎮中,越走越遠,以至於後來全車人都在等我返回。

呼倫貝爾地區的冬天特別來長,得耳布爾年平均氣溫-5.5℃,無霜期最長有112天。這樣姹紫嫣紅的秋光很快就將被漫天飛雪覆蓋。

居民們已經開始儲存大白菜,辣椒,乾果,糧食。

老李將廢舊的木材料切割收拾,作為度過嚴冬的取暖燃料。得耳布爾冬天的溫度經常會降到零下50多度。

他家的木刻楞房內有一個聯通火炕和牆壁的鍋爐,從這個進口燒火,熱氣順著管道走遍全屋,既可以燒水燒飯,又可以溫暖炕頭。

在屋內通常打一個地下井,冬天不會結冰,用手動泵將水抽上來,冬季就有水用了。

幾十年不曾改變的生活狀態,像這籬笆柵欄的影子一樣一樣的悠長。

一座挨著一座的木刻楞房子在告訴我們,這裡曾經熱鬧與繁忙,這裡曾經生活著大批的遷徙而來的伐木人。

得耳布爾曾經自然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233199公頃,原始森林覆蓋率91.3%,草場面積468平方公里、植物140余種、野生動物60多種,在鄂溫克語中有著“美麗的河谷”的美譽。

1898年中東鐵路動工,是內蒙古大興安嶺大規模森林采伐的開始。為滿足鐵路枕木、站房工區建築等需求,大量開採砍伐鐵路沿線及附近林木。木材製品除用於修路、開礦之外,還被掠奪運往俄國。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取得南滿洲鐵路支配權,再一次大規模砍伐大興安嶺林區森林,並將木材用於侵略中國的軍需之用。

建國後為恢復國民經濟和50年代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大批移民遷來得耳布爾林區,進行了無保護式砍伐。歷經滄桑的大興安嶺森林采伐史,是如今森林資源枯竭,無木可伐的直接原因。

這麽粗的木材都已經很少見了。

李司機一家遷來這裡已經50多年了,他找出當 年捆扎木材的工具,已經很久沒用了,成了古董。李司機說:記得小的時候,家裡要是沒有木材燒了,就會拎著鋸到外面隨便找一棵樹就伐了,再把樹拉回家去燒 火。那時候根本就不知道什麽是保護樹木,反正樹到處都是。後來逐漸發現鎮子裡樹越來越少了,鎮外兩側的山坡上樹葉不知不覺的消失了、、、、”

伐木的鋸子已鏽跡斑斑。

張司機在這間前後聯通的老木刻楞房住了幾十年。

他說:“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就當上了伐木工人,當時的收入和工作成績是和伐木量的多少掛鉤的,要想多掙工資,就得多伐樹。到90年代末的時候,我們這些林業工人才逐漸發現,采伐區可采伐的樹木越來越少了,工資也越來越難掙了。”

如今林業部門已將工作重心從采伐轉為護林,曾經的伐木工人,走了一批,留下的都成為護林工,效益低了,收入少了,林業局給一些補貼,但對林區來說,至少可以亡羊補牢,讓生態環境慢慢地恢復。儘管這種改變來得有些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