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即將成為執業藥師的你們,這些細節可不能丟


大家好,我是波波老師。


在複習中藥的時候,有些功效非常相似,譬如祛風跟散風,兩者功效相似。有學員為了方便記憶,統一歸類為祛風,波波老師跟你們說,這是萬萬不可的。


究竟哪裡不可,容我泡壺茶慢慢細說。

發汗解表、發汗解肌


發汗解表的代表藥物是麻黃,發汗解肌的代表藥物是桂枝,兩個都是辛溫解表葯。


麻黃的發汗是通過開泄皮毛,打開毛竅使汗液排出,而桂枝的解肌通過鬆動肌肉來完成,可以看出,兩者的差別歸咎於皮毛和肌膚是不同的層次,皮毛和肌膚都在表,而肌膚與皮毛比,是表證受邪較深的病位層次,這正是桂枝合劑治療風寒表虛有汗用桂枝不用麻黃的原因。


表虛抵禦外邪力量減弱,外邪得以進一步從皮毛侵襲到肌膚,這時用桂枝正合適。所以解表和解肌不可混淆互用。

散風解表、祛風解表


散風解表,祛風解表,祛風散寒。教材上荊芥散風解表,防風祛風解表,細辛祛風散寒。大家常將荊芥防風並稱為「荊防」,看起來兩者功效相近,但其中仍有區別,這個區別就在於「散風」和「祛風」,散風一般針對外風而言,而內風或者侵襲人體層次較深的風邪一般用「祛」。


教材上稱荊芥為「解表散風通用藥」,辛,微溫不烈,藥力平和,作用層次較淺,所以叫「散風解表」。那麼有人會問,


那防風呢?防風也被稱為「治風之通劑」、「風中之潤葯」,無論內外風皆可投用,性味中比荊芥多出一個甘味,還能入脾、膀胱經,作用層次比荊芥深,所以防風是「祛風解表」。


細辛是「祛風」,因為細辛能入少陰腎經,作用層次深,所以教材上有「細辛最宜少陰頭痛」之說。另外聯想到祛風濕葯高職治下半身風寒濕痹和少陰伏風的獨活,用的也是「祛風」。


用個形象的比喻,假如風邪是一件衣服,當然這件衣服誰都不願意穿,是別人強行套在我們身上的。散風相當於把衣服上的灰塵抖落,祛風就是把整件衣服去掉。


最後再看看祛風解表和祛風散寒,也就是防風和細辛的區別。從性味來看,防風辛、甘、微溫,細辛辛、溫,細辛的溫性比防風強,能溫散寒飲,這正是解表化飲小青龍用細辛的意義,所以防風「祛風解表」,細辛「祛風散寒」。


如果考試中出現關於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細辛功效的配伍選擇題,大家千萬不要選錯了。

勝濕、燥濕、化濕、利(滲)濕


最早看到勝濕一詞是在中藥各論的防風,後面羌活、槁本的功效都有祛風勝濕。五行理論中,風屬木,濕屬土,木能克土,即風能勝濕,也就是風葯能治療濕邪的意思。


濕與水異名而同類,濕為水之漸,水為濕之積。水濕的代謝和肺脾腎三臟息息相關。


在中藥一第一章中藥性能一節中說苦能燥濕,又分為苦寒燥濕(三黃),苦溫燥濕(蒼朮厚樸)。


化濕和利濕反映了兩種治濕大法。


化濕一般指芳香化濕,這類藥物多入脾胃二經,順應脾喜香惡臭之性,宣暢脾胃,轉樞中焦,恢復運化水濕之機,比如藿香、白豆蔻、砂仁、佩蘭等。


利濕是通過疏導下焦,使濕熱從小便去,又叫滲濕。「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這類藥物多數入腎或膀胱經,如豬苓、澤瀉、木通、滑石、車前子等。


所以大家記憶功效的時候一定不要記混了,不可把砂仁的化濕行氣記成利濕行氣,車前子的滲濕止瀉記成燥濕止瀉,黃芩的清熱燥濕不要說成清熱勝濕,澤瀉的利水滲濕也不是利水勝濕。


本文由潤德王波波老師原創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