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腳,舒筋活絡人不老!

泡腳本來就具有養生保健的功效,如果再加上按摩,效果會更好。腳部按摩通過刺激足部反射區或穴位,使足部的血液循環加快,即足部血管擴張、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增多,從而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

有學者研究發現,腳部按摩15分鐘後,血液流速由12厘米/秒增加到24~25厘米/秒,足部的沉澱物會隨著血液循環加快而重新加入體循環,並通過泌尿系統和其他排泄器官排出體外。

足部處於人體的最低位,承受著身體的全部力量,距離心臟最遠。體內產物如乳腺結晶、鈣鹽等容易沉澱在足部,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環出現障礙。當人體某一臟腑器官出現病變時,輕輕觸摸足部相應的反射區,患者就會有酸痛的反應。按摩者在患者相應的反射區的皮下也會感覺到有氣泡、沙粒、塊狀等。

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道理,此時如對足部的反射區進行有效的刺激,隨著刺激量的積累,操作次數的增多,足部的疼痛就會慢慢減輕,足部沉積的廢物也會逐漸減少,乃至消失。當然,如果組織器官出現了不可逆轉的病變,如惡性腫瘤,那足部所產生的疼痛和陽性反應物是很難減輕和消除的。

另外,腳部按摩是以經絡為通道的,按摩足部可以起到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協調臟腑功能、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

中醫認為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人體表裡內外,調節體外各個部分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經絡系統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十二正經脈和奇經八脈,其中六條正經和六條奇經八脈的起始點或終止點都位於足部,即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陰維脈、陰蹺脈都起源於足部,而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陽蹺脈都以足部為終點。

腧穴是經絡之氣集中灌注的反應點。據初步統計,腳部至少有38個腧穴,其中不少穴位的功效與同一解剖位置反射區是相近的。如胃、胰、十二指腸都在足太陰脾經的經絡循行路線上,與公孫、太白臨近。

如果具體地說,按摩腳部可以調理睡眠、美容養顏、消除疲勞、還能預防多種疾病,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哮喘等。總之,泡腳和按摩的保健功效非常強大,正所謂,腳養好了,身體大多也就好了,因為腳是人體的根,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健康的根本和保證,所以養生先養腳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醫早就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之說,即全身許多疾病可以從足而治癒。

眼乾——揉大腳趾

中醫認為,「肝主目,肝開竅於目」,也就是說,肝是主管眼睛的,肝提供的血液及其陰津物質,源源不斷地上輸於目,才使目得以濡養。如果肝不好,那麼血液及其陰津就不能濡養目,眼睛得不到滋養,自然會感覺到乾澀,甚至是疼痛。

揉腳趾頭緩解眼乾,因為肝經起於大腳趾,所以,經常刺激大腳趾可以加強肝經的氣血,從而滋養眼睛,緩解不適癥狀。

止咳——按小腳背

寶寶咳嗽,家長乾著急沒轍,不如抱著小腳丫給揉揉,尤其是腳背,這對那些風熱咳嗽並伴有扁桃體炎的患兒,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找到寶寶腳背上大拇趾根部兩側的部位,這就是扁桃腺的反射區。只要扁桃體發炎時,這個部位一按就會很疼,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左、右大腳趾都要按摩,一隻腳趾按摩5分鐘。之後及時給孩子多喝溫開水,或者放了一點鹽的淡淡鹽開水,孩子咽喉腫痛的現象就會明顯減輕。

助降血壓——轉腳腕

俗話說,「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腳」。可以說,從腳腕到腳底,是保健養生的一個「重鎮要區」。而對老人來說,經常轉動腳腕子,有助於抗衰老、降血壓。

每天早晚各做1次,一般每次左右各轉100下,有高血壓的人,一般有踝部發硬的癥狀,轉動踝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長期堅持,有很好保健作用。

消化不良——扳扳腳趾

人的第二和第三個腳趾上的穴位與腸胃有關,按摩二、三腳趾趾縫間的內庭穴,可達到健胃的目的。

消化不良,有口臭、便秘的患者,最好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此穴,以達到瀉胃火的目的;對於脾胃虛弱、腹瀉、受涼或進食生冷食物後胃痛加重的患者,可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此穴。

靜脈曲張——踮腳走

踮腳運動,也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足部鍛煉法。有研究認為,踮腳運動產生的雙側小腿後部肌肉收縮壓擠出的血量,與心臟每搏的排出量大體相當。

長期進行這項運動,能解除久站、久坐後的機體疲勞、下肢酸脹和因下肢血液迴流不暢而引起的靜脈曲張。,每天堅持2~3次,每次5~10分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