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905電影網專稿 2016年7月10日,楊樹朋和李磊在南蘇丹遇襲。


楊樹朋和李磊是誰?


他們是南蘇丹維和部隊的中國士兵,在南蘇丹政府軍與反政府軍激烈交火時,他們在步戰車裡突遭炮彈襲擊,壯烈犧牲。



這是兩個值得我們銘記的名字,在他們身後,有著前後4萬餘名派駐在海外的“維和英雄”時刻面臨的危險處境,還有另外14名中國官兵為和平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2020年是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30周年,《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白皮書在9月18日正式發布,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風雲紀實電影《藍色防線》也從2015年到2019年歷經五年跟蹤拍攝、製作完成,在這一天正式登陸全國院線。



楊樹朋、李磊以及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的故事,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和中非兩地相隔萬裡的距離被遺忘,這一切全都紀錄在《藍色防線》的鏡頭裡。


沒想到,這部軍事紀錄片也成為國慶檔前最大的驚喜,“真實”“催淚”“心痛”“願世界和平”,是許多觀眾看完後的肯定評價。



這些直抵人心的感受如何匯聚而成?讓我們一起進入這部電影的台前與幕後。


PART1

走出國門!去那“燃燒”的地方


這是一場未知的“戰爭”。


《藍色防線》聚焦我國第二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這批步兵營的主要成員來自“楊根思連”,一個從抗美援朝時期就立下顯著戰功的英雄部隊。


他們頭戴藍盔和藍色貝雷帽,身披軍裝,手持槍支,遠離家鄉,在外維護和平,任務為期一年。


中國維和部隊在南蘇丹難民營巡邏


他們不是去參與南蘇丹的內部戰爭,而是在當地的聯合國營區保護難民,在政府軍和反政府軍交火時,避免他們受到波及。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派出六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步兵營,圓滿完成10次聯合國武裝護衛任務。維和的主要工作不僅有軍事行動,還包括警務、公共信息、兒童保護、婦女權益以及人道主義援助等諸多方面。


片中介紹,當時的難民營人數多達近4萬人,南蘇丹有60多個部族,難民營內部大部分是努爾族人,而努爾族人基本上都是反政府軍。


南蘇丹政府軍與反政府軍交火現場


相比正面交鋒的戰場,維和任務的危險性潛在且未知,戰士們沒有明確的敵人,也無法預知敵人的方向。


他們每天都能聽到營區外的槍聲,營內難民也會私藏槍支、毒品,甚至發生打砸搶燒和不同種族內部之間的械鬥。他們需要緊繃神經,隨時維持衝突地區的治安問題。


中國維和部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堅持三大原則:開展維和行動需要經過當事國或當事方的同意;保持中立,不得偏袒衝突中的任何一方;隻攜帶輕武器,只有在自衛情況下才能使用武力。


因此,這裡的戰士們,平時遇到衝突或潛在威脅,也只能先以口頭、拉槍或鳴槍以示警告,只有真正受到正面攻擊時才能使用武力進行反擊。


維和戰士們說,剛去不久是一段快樂的時期,站崗、巡邏,時刻觀察難民營情況,同時也會深入其中,在營裡與孩子們玩耍、交流,增進感情。


“爸爸,你不會掛了吧”,曾任維和步兵營政治教導員的魯成軍回憶,在他臨走前,十幾歲的兒子向他這樣問道。而他也沒有想到,此去一年,身邊的戰友竟會犧牲在異地他鄉。


魯成軍及其家屬


他們在首都朱巴遇到了政府軍與反政府軍最激烈的一次交火,交火地點就在難民營附近,反政府軍同時想翻越土坎進入營內休整。維和戰士們需要一邊保護難民,一邊阻止反政府軍攜帶武器進入營內,避免把戰火引向難民營。


在當天第四次交火時,二十多發流彈射向聯合國營區,一發火箭彈擊中營內的步戰車,車內裝有30多枚炮彈,如果引燃爆炸,營區將瞬間化為平地。爆炸沒有發生,但車裡的戰士卻難逃劫難。


經過一番緊急搶救,楊樹朋、李磊不幸犧牲,另外還有2人重傷、3人輕傷。


楊樹朋80後,李磊90後,他們如此年輕。楊樹朋還曾參加綜藝《真正男子漢》,在節目裡教劉昊然用軍工鏟煎雞蛋;李磊在犧牲前剛剛過完22歲生日,他的生日願望是期盼戰友都能順利完成任務,平安歸國。


楊樹朋(右)教劉昊然用軍工鏟煎雞蛋


兩人宣告不治時,連長王震痛苦不已:“我應該要把他們都平平安安帶回來,但是我沒能做到”,政治指導員魯成軍一一打電話向親人告知消息,眼淚打轉,如鯁在喉。


第二批赴南蘇丹(朱巴)中國維和步兵營連長王震


《藍色防線》不僅帶領我們深入了解中國維和部隊的維和工作,重臨南蘇丹的戰爭一線現場,也以如此絕對真實且殘酷的方式,目睹了維和英雄的生死瞬間。


PART2

600個小時素材 “藍色防線”如何建成?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世界著名戰地風雲攝影師羅伯特·卡帕說過的這句話一直鞭策著《藍色防線》總導演尚昌儀


尚昌儀導演堅持近20年赴聯合國維和任務區一線採訪拍攝,他先後11次走出國門,行程40多萬公里,攝製了《跨越大洲的生命救援》《中國藍盔》《為了和平》《中國媽媽》《拆彈部隊》《中國維和行動》等多部以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為主題的影視作品。


他和中國維和官兵一起,走進戰亂未息的異國他鄉,也把這些多年累積的創作經驗帶到了新作《藍色防線》。


《藍色防線》主創及嘉賓合影


聯合導演、剪輯指導劉欣最終拿到約500個小時的素材,這500個小時包括350個小時的前線素材以及150個小時的專題片補充資料。


之後,她又帶領團隊採訪了十餘位已經歸國的第二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的中國官兵,拍攝了100個小時的採訪素材,還搜集了20個小時的新聞素材。最終,這600多個小時通過剪輯,重新組織敘事,構建成這部長約90分鐘的軍事紀錄片。


“真實”是所有紀錄片必備的特點,但在銀幕上看到中國軍隊真正親臨戰場一線,這種“真實”,是第一次!


導演劉欣(右)


劉欣向我們介紹,基於這些豐厚又零碎的素材,他們整理、設計出了三條故事線,一是展現維和行動的前線內容,另一條是當下回憶性質的採訪線,通過歸國的維和戰士講述曾經發生的故事,還有一條是新聞線,涉及當時的維和任務背景、南蘇丹局勢和國際政治方面的基本介紹。


這三部分構成了現在電影清晰、完整的模樣。


前線內容大部分是維和部隊內部的影像素材,或畫質模糊,或拍攝粗糙,戰士臨危奔跑時,晃動的攝影機緊隨跟拍,伴隨著或遠或近的槍聲與爆炸聲,都為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臨場感,這是任何戰爭劇情片都無法比擬的視聽體驗。


“電影裡經常可以看到攝影機拍著拍著,畫面就倒了,這個場景就結束了,很多在技術上甚至不達標,但是後來我們轉念一想,這也是一種風格”。


政府軍與反政府軍在難民營外的交戰畫面,大部分由中國官兵在營區內用手機拍攝,後期才加上望遠鏡或瞄準鏡的特殊效果。


這種效果放大了維和戰士的“第三方”位置,他們用旁觀的視角與不介入的中間立場去見證紛飛的戰場,去記錄非洲世界正在經歷的苦難,也去努力維系難民營這一方短暫和平的天地。


隨後卻是突如其來的殘酷的戲劇性,敵人流彈攻擊、戰士不幸遇害,戰爭裡的千鈞一發與生命的倏然消逝,充滿心酸與痛楚。


電影裡有將近一半的前線畫面是由保障排戰士付曉飛拍攝的,劉欣說,之所以選取他的素材,是因為他的鏡頭介入的視線與舒適度相對恰當。


第二批赴南蘇丹(朱巴)中國維和步兵營保障排戰士付曉飛


當軍醫宣告楊樹朋不治身亡時,鏡頭沒有繼續直視,而是慢慢轉向聚焦躺在一旁的傷兵,看著他閉上眼睛、流淚不止。


第二批赴南蘇丹(朱巴)中國維和步兵營一連機械化步兵排三班班長姚道祥


面對戰友的無辜犧牲,班長姚道祥躺在地上哭,營長一邊流淚一邊喊:“不要哭!我們是軍人!”連長王震也禁不住失聲痛哭,他走到門外,戰友指著鏡頭說大家都在看著呢,一聽到這句話,他開始把眼淚漸漸收住。


連長王震面對戰友犧牲痛哭


楊樹朋與李磊的犧牲令人悲痛,維和部隊甚至不知道敵人身處何方,軍人對於感情的隱忍與克制以及他們作為維和部隊面臨的處境,讓這一切更加令人感到扼腕。


劉欣透露,後來採訪這些軍官,他們在回憶講述時都哭了,但這些畫面大部分都剪掉了,“當年的能量場太強了,不需要在這個時間維度繼續疊加這種情緒。”


攝影師拍攝犧牲戰友


因此影片沒有顯得過度煽情,通過採訪慢慢掀開這段過往歷史的樣貌,慢慢投入維和戰士們的內在情緒。


穿插敘述張弛有度,在過去與當下的交匯中,他們對維和任務時期的真切感受,對犧牲戰友的遺憾與不捨,都更加有了共情的感染力。


在兩位烈士遺體轉運前,戰友們要求一定要舉辦送別儀式,“哪怕把營區裡的樹都拔了,也要湊齊兩束鮮花”。我們看到了軍人對逝去生命的尊重與敬意,這部紀錄片也同樣側重於呈現一個個鮮活的軍人個體。


烈士送別儀式


它沒有一味地進入宏大的集體敘事,而是以樸實、非仰視的角度來切入敘述這些維和英雄。


所有這些文字描述都不如直接去感受這部紀實電影,感受軍人的使命與維護和平的精神。


當地的小朋友:中國真棒!


中國維和軍人駐起一道道“藍色防線”,用堅實的行動捍衛和平誓言。即便我們身處國內,戰爭離我們如此遙遠,遠方仍有同胞在為和平努力付出。


勿忘維和戰士的犧牲與奉獻,向英雄致敬!向和平前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