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電影:慢下腳步更從容

中國電影必須依靠品質取勝,這是行業共識。隨著市場不斷成熟,只有真正尊重電影、熱愛電影的創作者才會擁有更好的未來

回顧2018年,電影帶給我們的回憶總是那麽溫馨美好。這一年,我們從電影中感悟、理解家國情懷,一些貼近生活的現實題材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我們為新銳導演喝彩,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未來。

現實題材火了

這一年,電影票房曾一路高歌猛進,走著走著仿佛又慢下了腳步。據貓眼研究院的分析顯示,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最終突破600億大關,但增長速度15年來首次低於10%。然而中國電影的成熟和成長與票房無關。

2018年,共有6部影片票房超過20億元,其中有5部都是國產影片。來自貓眼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產片票房佔大盤比達到60.7%,高於2017年和2016年。目前,國內票房排名前五的影片中,除《復仇者聯盟3》之外,其余4部均為國產電影。

從燃爆銀屏的《紅海行動》到話題感十足的《我不是藥神》,2018年國產影片的出色表現有目共睹。2018年春節,《紅海行動》在票房預售“競賽”中身處劣勢,以落後對手近2億元票房的窘境入場,而後卻憑借巨大的口碑效應強勢逆襲,以36.5億元鎖定年度票房冠軍。在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上,專家評委一致認為,《紅海行動》以軍事動作類型片的高超表達,再現了中國軍人的精神氣質和家國情懷,是主旋律影片、類型化敘事和工業化製作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

2018年的另外一部爆款影片《我不是藥神》贏得了近31億元票房以及高至9分的網絡評分,可以說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這部影片沒有巨星陣容,沒有華麗製作,也沒有熱衷於宣發炒作,而是靠口碑發酵拿下了高排片和高票房。《我不是藥神》在收獲市場口碑的同時,也引發了大眾對於社會問題的思考。很多觀眾表示,像這樣貼近大眾生活、關注普通人物、不回避當下社會矛盾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已經超越了那些大手筆、大製作的奇幻、古裝、懸疑影片,因為它能讓人思考,遠比明星和特技單純帶給人的視覺滿足更豐富更持久。

2018年還有幾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戲》等都是以優質內容引發口碑效應,是小成本大票房的實力擔當。從這些影片的成功經驗來看,“流量明星+大IP”的商業爆款公式已經失效,貼近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越來越受到觀眾認可。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表示:“2018年中國電影最大的收獲便是口碑力量。更多影片取得高票房是靠口碑、憑品質,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有著背後其他因素。這說明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已顯示出從數量型轉向品質型發展的良好態勢。”

是時候回歸理性

從貓眼研究院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2018年電影票房呈現了高開低走的態勢。2018年一季度,全國票房收入達到202.18億元,甚至超過了同期北美票房收入——28.5億美元。但是,從2018年10月開始,電影票房同期收入就少於上年。國慶檔9月30日至10月7日,比2017年下降兩成左右。

這其中自然存在同期院線排片數量減少的原因,但是更深一層的原因則是從2018年10月1日起,線上購票的票補取消了。票補是指觀眾購買電影票時所獲的補貼,是觀眾實際支付價格和影院結算價格的差額,一般由網絡售票平台和電影製片方來支付。此前,線上購票已經佔據八成以上的購票市場。為了擴張市場,許多在線訂票平台采取了對電影票價進行補貼的措施,甚至出現了個位數金額的電影票。

老百姓再也不能花很少的錢看一場電影了,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認為,取消票補實際上是一個幫助市場去泡沫的過程,導致一段時間內票房增速放緩是必然的。一段時間以來,票補成為市場惡性競爭的工具,哪部電影票補多,影院就考慮給予多排片,因此導致爛片高票房的事情屢屢發生。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藩認為,從長遠來看,片方減少票補投入,有望將重點回歸到對優質內容的創作上。電影市場的閱聽人群體是龐大而廣泛的,在行業進入人均觀影次數提升的內生驅動階段,票房與內容品質的相關性會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專注優質內容的片方有望獲得更高的票房回報,這會促進電影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另外,那些無力投入票補的中小影片生存空間將變大,專注創作的中小片方將更有機會獲得市場認可,這也有利於行業健康成長。

有品質才有未來

國家電影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拋開票房數據不談,有一個現象值得業界關注。在2018年上映的477部電影中,票房未過百萬的電影就有178部,近四成影片票房相加甚至不及票房大盤千分之一。其中,《笑神窮不怕》《無法觸碰的愛》《青春正藍》《鐵籠》《輕輕握住你的手》《正好的我們》《心靈救贖》等15部電影票房還未過萬元。

專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事實上是近兩年電影市場太過火爆,大量資本盲目湧入。在資本已經投入的情況下,電影不可能缺失上映環節,所以大部分按照裸發行的原則,不顧排片率、票房情況進行上映,充當了票房“炮灰”。這些“炮灰”的產生非但不會為票房大盤的衝擊帶來正面影響,反而會破壞整個影視生態。

多年致力於藝術電影的導演鄭大聖認為,影片票房的兩極分化提醒整個行業,作為內容的呈現者,面對願意走進影院掏出真金白銀的觀眾,無論是導演、演員或是出品方,只要是在影視產業鏈上的從業者,都應該以負責的態度進行創作。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表示,國產影片仍處在產量高但品質亟待提升的時刻,但像此前資本大熱的情況目前幾乎不複存在了。這種情況在2019年將會好轉,具體來說,這種“炮灰”型電影將會很少在世面上見到。

劉藩表示,2018年的電影市場雖然放緩腳步,但是從內容品質來看,好的國產電影越來越多,題材也越來越豐富。很多中小成本電影給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力量,新生導演的表現給觀眾帶來了驚喜,整個行業在經歷沉澱之後更顯自信和從容。中國電影必須依靠品質取勝,這是行業共識。隨著市場不斷成熟,只有真正尊重電影、熱愛電影的創作者才會擁有更好的未來。(作者:薑天驕 來源:經濟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