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腸癌患者治療後的營養照顧,十點「腸識」有效遠離腸癌複發(上)

現代人飲食大多為精緻化、高脂肪、精緻糖、精緻澱粉、缺乏營養素的空熱量食物,輕則產生便秘問題或腹部肥胖,缺乏維生素、礦物質,長期可能導致細胞微環境被破壞,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甚至發生慢性病或是癌症。

根據統計,大腸癌隨著年齡增加,患癌率也逐年增加,尤其以五十歲到六十歲的人比例最高,近年發現患癌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女性多為結腸癌,男性多為直腸癌。目前醫學界對大腸癌發病原因認為可能有部分是因為飲食習慣,吃的不健康導致細胞微環境惡化造成。

大腸的任務是處理食物產生的殘渣,食物殘渣堆積在腸道毒素越多,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就相對越高,大腸癌患者的飲食,在治療的過程常需要調整,例如:大腸癌病患經過手術前、後的「低渣飲食」,進階到「軟質飲食」外,又經過化療與放射線治療的「高熱量、高蛋白飲食」,那麼大腸癌患者治療後應該如何自我照護避免複發呢?

在此特別提出營養照護的十點「腸識」

一、全食物取代精緻加工

想要健康就不能吃得太過精細,建議多吃全穀食物,含有麩皮的全穀類 (如糙米、小麥、燕麥、藜麥)除富含纖維質外,還有維生素B群,礦物質(如:鈣、鐵、鉀、鎂),研究證明全穀類可有效降低癌症及慢性病的風險。但全穀類麩皮口感不佳,讓民眾不喜歡,可以利用1.2—1.5倍水量來蒸煮或是混合白米蒸煮,另加長浸泡時間 (約2~5小時)便可增加適口性。穀類缺少胺酸,豆類缺乏甲硫胺酸,屬於不完全蛋白,豆類和穀類搭配可以互補,若是吃素者,煮黃豆飯、黑豆飯或搭配紅豆、綠豆達到食物互補,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二、增加腸道清道夫保護力

吃高纖維低脂肪食物可降低罹患乳腺癌及大腸癌機率,建議多食用新鮮蔬菜與水果,因含有植化素 (胡蘿蔔素、類黃酮、葉黃素、茄紅素等),還提供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質,水溶性纖維質 (果膠與樹膠),可以被大腸的細菌發酵,提供腸道細胞能量的來源,與有害物質結合能力,結合膽酸並促進膽酸排出,幫助排泄膽固醇,達到降低血膽固醇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常見食物為燕麥、豆類、木耳、海帶、紫菜、蘑菇;另外一種非水溶性纖維 (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因不溶於水,所以無法消化,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道蠕動,縮短糞便停留與接觸腸壁時間,減少腸道菌群被破壞的幾率,降低腸癌風險,代謝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也能幫助腸道菌群平衡。

另外,蔬菜可多選擇十字花科蔬菜 (高麗菜、花椰菜、芥藍菜)含異硫氰酸鹽植化素,動物實驗發現異硫氰酸鹽可阻礙癌症細胞成長,研究顯示可能降低肺癌與結腸癌發生。

圖騰益生建議「蔬果彩虹579」小孩5份、女生7份、男生9份,才能達到一天的25~30克膳食纖維的建議攝取量,不同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建議多樣攝取,以紅、橙、黃、綠、藍、紫、白等七色的蔬果,攝取多樣與多色蔬果的植化素等抗氧化物質〈維生素A、C、E、β-胡蘿蔔素及硒〉,以保持細胞微環境健康,增強身體免疫力,減緩癌症細胞增生,保護身體免於傷害。

三、豆類取代部分肉類當成蛋白質來源

研究發現紅肉 (牛、羊、豬肉)和加工肉的攝取與大腸直腸癌最相關,過多的紅肉攝取也增加發生的危險機率,研究證實肉食攝取量高的地區,大腸癌罹患率偏高,建議應多選用白肉或是魚肉或豆類,豆類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維生素B6、維生素E、大豆異黃酮等,且研究發現豆類有抑製癌細胞生長的作用,因此建議食用含纖維質高的豆類取代高脂肪的肉類,以植物性蛋白或是選用白肉(魚肉、雞肉)取代紅肉。

四、攝取足夠的水分

身體恢復時,除了要增加高纖維食品外也應該增加水分攝取,水分佔人體的60~70%,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物質,代謝與解毒需要靠水分,但是要注意這裡說的水是正常水,而非飲料如咖啡、茶、果汁等。建議成人每日飲水量的基準以「體重(公斤數)乘以 30」,所以假設50公斤的成年人就需要1500CC的水分攝取。

由於篇幅問題,剩下5點我們明天繼續介紹,敬請關注!

—END—

更多癌症問題,歡迎留言顧問

圖騰益生專家組,為您一對一服務

文章來源:網路

溫馨提示:《大連圖騰生物》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