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晚清官場怪現象:清官遭到排擠,貪官青雲直上

1859年,時年59歲的張集馨奉命就任福建布政使。

當時,閩浙總督叫慶端。慶端是滿洲鑲黃旗人,根正苗紅。張集馨還沒來到福建,慶端就公開放話出來,表示不歡迎張集馨:“福建安能容得此等闊藩司,他心目中如何看得起我等督撫,俟其到閩,察看後再令接印。”

不僅如此,慶端還說:“如實在難以相處,我即告病讓他。”大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

此前,慶端並沒有與張集馨同事,應該說“井水不犯河水”。慶端為什麽對張集馨就任福建布政使一事如此激烈地排斥呢?

原來,張集馨在任職甘肅布政使時,因為不收受賄賂,也不對上司溜須拍馬,所以被甘肅總督樂斌、按察使明緒、蘭州道員和祥等人排擠出小圈子,視為另類。到了福建,自然難免遭到福建官場的排擠。

其實,張集馨並非明朝海瑞那樣的清廉官員,也並非不懂官場潛規則的書呆子官員。事實上,他很尊重官場潛規則。

張集馨每次離京赴任,都會給京官們送上一份“別敬”,上上下下打點一番,每次都要花費1萬多兩銀子。他的俸祿和養廉銀並不高。這麽多銀子從哪裡來?還不是來自一些陋規和灰色收入。然而,就是這麽一個尊重官場潛規則的人,只因“不受賄屬、不通請托”,所到之處,都遭到上司的欺壓、同事的排擠。

在福建呆了幾年,張集馨幾乎被架空了。他不由感歎:“余欲力持公道,無奈孤掌難鳴,且群小構成一局,正人君子亦不能出其範圍,余又不能獨當一面,徒覺掣肘耳!”

最終,張集馨這個頗有些才氣和能力的官員一事無成,於1865年被革除職務,黯然離開官場。

與張集馨相反,那些貪得無厭的官員,卻往往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

如前面提過的蘭州道員和祥。和祥沒讀過幾年書,還曾經因為克減軍餉,受到降職的處分。可是,由於和祥是甘肅總督樂斌的老部下,又是他的門生,又對樂斌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每逢“三節兩壽”,必定送上厚禮,得到了樂斌的青睞,從而進入了樂斌的小圈子。

樂斌對自己小圈子的人,都極為關照。他把和祥委派去“辦理錢局”。清朝時期的錢局,相當於現在印刷鈔票的機構,自然是一個肥得流油的“美差”。和祥在裡面吃拿卡要,賺得盆滿缽滿。後來,又升任蘭州道員,在甘肅官場炙手可熱。

另外還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官員,叫慶親王奕劻。奕劻與和祥一樣,也是一個胸無點墨、不學無術之人。奕劻的貪欲,更在和祥之上。奕劻受到慈禧太后寵信,官是越做越大,貪的錢也越來越多。

奕劻公開將官職拿出來賣。段芝貴用了10萬兩銀子,買了一個黑龍江巡撫的官職。1910年,盛宣懷用30萬兩銀子,買了一個郵傳部尚書來當。奕劻還“細大不捐”,大錢不怕多,小錢不嫌少,連慶親王府門子收一個“門敬”,他都要參與分潤。

由此,奕劻聚斂了巨額財富。據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裡循披露,奕劻光是放在外國銀行裡的存款鋼彈712.5萬英鎊

奇怪的是,奕劻雖然屢遭彈劾,卻依然青雲直上。有人不解,慈禧太后便對他們說:“他啥水準我能不知道嗎?但是看來看去,還是他貼心。”

這才是清朝官場的潛規則。只要把上司伺候舒服了,誰才管你是不是貪官呢。

【參考資料:《道鹹宦海見聞錄》《清史稿》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