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以為寶寶還小, 其實他都聽得懂!

一般人認為1歲的寶寶還不會說話,理解力自然有限,便毫不避忌地當著孩子的面說他的事,以為孩子反正聽不懂,千萬別小看孩子。

孩子能明白的意思比家長想象得要多。不想讓孩子聽的話,可千萬別在他面前說。

1歲的孩子還不能離開成人的貼身照顧,除非睡著,照顧孩子的人簡直沒有私人時間,這也會造成背著孩子說話的機會有限。很多家庭的夫婦習慣在吃晚餐時交流,談論白天發生的事,當然一定會說到寶寶這一天幹了什麽,而且“當事者”往往在場,毫無顧忌,完全想不到,寶寶就在旁邊聽著呢。

對寶寶過低的估計,往往導致在孩子面前議論什麽不避開“當事者”在場,實際上,寶寶的理解力比家長想象得要多、要強。

1歲左右的孩子的語言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之間有很大差異,孩子能說的詞語有限,但能聽懂的詞語卻遠遠超過會說的,並且能很清楚地理解爸爸媽媽談話的內容。

寶寶聽懂複雜談話的時間,比爸爸媽媽想象的時間要早得多。

大約4個半月,寶寶就能識別自己的名字,談話中提到孩子的名字,寶寶就會對談話給以較多的關注,小腦瓜已經知道說的是自己。

到14個月,寶寶簡直成了識別社交暗示的高手:媽媽生氣時,聲音就會不由自主地提高,有時還氣得全身發抖,呼吸急促;如果媽媽心情愉快,自然呼吸平靜,語氣溫柔,行動舒緩。在察言觀色中,寶寶能知道媽媽是高興還是生氣。

換句話說,無論家長說什麽,孩子都能發掘到深層的語意。

比如在給寶寶換紙尿褲時可能抱怨‘哦,臭死了!但心裡想的卻是寶寶的可愛,又拉臭臭了,那麽,寶寶聽到的是很輕快的語氣。如果真為此感到氣惱,寶寶也會把“氣憤”語調聯繫起來聽。

大部分1歲的寶寶能懂得50個左右的詞語,一般先是那些發音簡單、生活中經常提到的名詞,如媽媽、爸爸等。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能學會一些動詞,如抱抱、親親等,然後能初步理解一些簡單的句子中的詞。

18-21個月,孩子突然進入所謂“語言爆炸”期。在這個階段平均一天能說9個詞,開始明白詞在句子中的順序,如何影響句子的意思。

舉例子說,有一天,20個月的寶寶聽到家長在抱怨自己淘氣,揪了小狗的耳朵,馬上就會識別出說的是自己的名字,同時也知道家長在,既然這樣,孩子在房間的時候,就要省略掉很多想說的話嗎?其實用不著。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聚精會神對孩子有好處,父母親切地談論自己的孩子時,孩子也會喜歡這個話題,說話時不要把孩子當成局外人。

如果在談話時也讓孩子加入進來,會加強孩子的語言和交際能力,這樣比讓孩子做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要好。

比如父母在談論頭天晚上孩子做的事情時,可以試著問問孩子:“寶貝,你能告訴爸爸昨天我們玩什麽了嗎?”

不過,有一點很重要,當否定孩子的某些行為時,最好別當著孩子的面說,假如寶寶聽到“寶寶脾氣真大”或者“寶寶太淘氣”等句子時,可能會記住聽到的詞,雖然還不理解,但長大一點就能解讀這些詞匯。

研究證明,孩子可以在不理解意義的情況下學會一個詞或短語。會在日後把這個詞與它的意義聯繫起來。

所以,假如一個孩子總聽到大人叫自己“小暴君”,明白這個詞的意思後,就可能會把這個詞當成自己的標誌,認為自己就是個“暴君”。

父母在孩子面前談論他們時,還是小心一點好。假如不願聽別人說孩子什麽自己也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要記住:不管孩子有多小,他也是一個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