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將來不負往不戀

來源 | 明倫書院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殘陽於山邊褪去華麗,幽怨冗長的笛聲中,他緩緩走來。

生逢亂世,人如浮萍般飄零,哪怕曾經花團錦簇,也不能預知哪天就會被命運的洪流吹得四零八落。

他前半生在俗,是流連於風花雪月的藝術巨匠,看似風流少年郎,卻難掩心底的迷茫。

他後半生在佛,在最美的盛年放下她,斷了紅塵中最後的一絲緣後皈依佛門,從此專心禮佛,渡眾生,悲天下。

流年60余載,在俗39年,在佛24年,他就是李叔同,號“弘一法師”。

豐子愷如此描述李叔同的一生:

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他的藝術造詣達到了令人生畏的高度,他也是近代佛家律宗的最高成就者。

人活一世間,能如此暢快淋漓,世間唯有李叔同一人。他的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進行心靈和精神的探險,而他也確實做到了,最後鉛華洗盡,返璞歸真,一顆心歷盡了世間的奢華百態依舊清澈如水。在李叔同生活的眾多點滴中,我們自可觀之。

1

少年的李叔同愛貓,畜有七八隻之多。後來留學日本,常有電報回來,其中必有一句:“我的貓安好否?”

早先李家常邀僧人誦經拜懺,李叔同與侄兒李聖章以床單做袈裟,扮成法師,口誦佛號,形神俱備。七八歲時,李叔同的乳母劉氏常誦《名賢集》,“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

此類格言多參人生禪機,描述榮華盡頭是悲哀的光景,李叔同不但能懂,還能提出相關問題———此可謂早慧,超然物外的情志已露端倪。

2

26歲那年,母親去世,李叔同治喪一改舊式傳統:撰詩文、書對聯、鞠躬致敬的,來者不拒;贈呢緞軸幛、紙箱禮彩、銀錢洋圓的,一概拒絕。不辦豆腐飯,隻備些蛋糕沙拉等招待來賓。

悼念儀式上,不用鑼鼓嗩呐,用西洋管樂,他自己坐在當時國內罕見的鋼琴旁,邊彈奏邊唱歌,令眾親友目瞪口呆,後有“三少爺辦了件奇事”之說。

3

李叔同曾受聘於浙江省立第一師范,主講音樂和圖畫。上課時有人看閑書,有人吐痰在地板,李叔同看在眼裡,並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後,他輕聲說:“某某等一等。”於是這幾位同學只得留下。“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話畢李老師向學生們一鞠躬。

出來的人滿臉通紅,羞愧得無地自容。

有一次下課,某同學把教室門關重了,發出很大的聲音。李叔同走出來,和氣地叫住他,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門。”然後對他一鞠躬,再把門輕輕地關上。這是李叔同的為師之道。

4

1912年冬,學生劉質平作了一首歌,去請教李叔同,李看後說:“今晚8時35分,去音樂教室,我有話講。”

晚上下大雨,劉質平準時赴約,但教室內外一片漆黑。劉質平以為老師誤點,就在走廊上等候。十分鐘後,教室內電燈大亮。開門走出李叔同,見他手持懷表,說:“相約無誤,知你已在室外久等,今日先回吧。”

原來這是他在考驗學生的守信和認真。劉質平過了此關,李叔同也垂顧有加———每周單獨輔導兩次,還介紹他到美籍鋼琴家鮑乃德夫人處學琴。

不久,劉質平在李叔同的鼓勵下赴日留學,在日本期間,他的生活用度都由李叔同供給,1918年學成回國,終成一代音樂家和教育家。

5

李叔同出家後,更名弘一法師,謝絕俗世應酬。他深恐墮入名利場,變成個“應酬和尚”,因此每到一處,必先立法三章:一不為人師;二不開歡迎會;三不登報。

58歲那年,弘一居青島湛山寺,市長沈鴻烈邀他赴宴,法師作偈道:“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隻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拒絕得委婉而又堅決。

弘一曾是蔡元培的學生,蔡有一次邀見,當弘一知道先生已是官宦加名士,照樣閉門謝客。

6

62歲時弘一法師沉屙不起,知大限將至,吩咐弟子傳貫說:“我命終前請在帳外念佛,但亦不必多念。命終後勿動我體,鎖門八小時。八小時後,不必擦體洗面,隨身衣被裹了,送往後山坳中即可。歷三日有虎食我最好,虎不來則就地焚化。化後再布告周圍,萬不可早通知。”

1942年10月10日,西歸前三天,弘一法師手書“悲欣交集”四字贈侍者。此為大師人間絕筆。

“悲欣交集”來自於《楞嚴經》: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在草庵寺,他留下“草籍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的對聯;在晚晴室,他留下臨終絕筆“悲欣交集”;在安海,在檀林,在晉江許多地方,法師都留下佛學和藝術的珍貴印記。

張愛玲說:“不要以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外面,我是如此謙卑。

浮世幾何,為誰貪嗔;惡事向己,好事與人。不戀過往,不負將來;苦樂順逆,正道自存。

半世風流半世僧,看似無情勝有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