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中國物產圖文記事——農業篇

歷史圖片精製

中國視覺巔峰

農為立國之本”,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這是不可動搖的信念,來自中國生存與發展的基本事實,同時也決定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由於終年守著土地,以人力為主的耕種型態,決定了“安貧樂道”、“不患貧,患不均”的平均主義,從而延伸成個人與家庭、社會,乃至國家之間的倫理和權力關係。

收割水稻

1930年代中國東北。已經是稻作成熟的季節,有位老人正在收割,他的衣著反映了農家生活的清苦。

四川梯田

梯田為居於山地丘陵之民,種植水稻的開墾灌溉方式。遠眺依山勢而開墾的梯田,其優美的弧線劃過山間形成特有的景象。近年,雲南梯田已列入世界遺產,成為人類共有的自然資產。

這是農業生產對中國人精神層面的影響,至於地理環境本身,遼闊的土地集中在東北、華北、浙東、華中以及幾條大河入口的三角洲地帶,主要以稻米和小麥為主。至於山嶽地區,或因崇山峻嶺,奇岩怪石,交通不便,農作物產量極稀,涵蓋各種雜糧。稻米在中國各地分布甚廣,主要以水田的方式來耕種。它含有豐富的養分,以碾成白米供人食用為主,加工製成糕餅、米粉、米果等,此外還可以釀酒、製醋,作成米糠則可製米糠油和當作飼料。重要性僅次水稻的──小麥,因其耐旱,大多分布於華北,用途廣泛,如中國北方有名的、或流行的料理:面條、燒餅油條、煎餅、餃類、包子、餛飩、年糕等食物,都是小麥的延伸物,且發酵後可製成酒類,如啤酒,或是生質燃料。小麥也可作為家畜的飼料,麥草也可作為飼料或鋪設屋頂的材料,稈可作為編織和造紙等原料,經濟價值很高。

高粱的脫殼

十月高粱收割後,農民便會利用村中廣場來堆放高粱,而每天負責脫殼工作的,則是農民忠實的夥伴——耐勞的驢子。

囤積大豆

遼寧開原,每年在結冰期之前收割的大豆每日會被馬車運送出去,通常,農村中也有不少名為“豆屋”的倉庫,來儲存大豆。

幾千年來,農民發明了以淹水灌溉的方式種植水稻的水田,借以防止大部分不耐淹水的雜草。這種重複灌水、排水的水稻種植方式,可以讓作物生長與雜草防治取得平衡點,是獲取最高產量的好方法。而水田有一種特殊的型態──梯田,分布於江南山區,其中以廣西、四川、雲南居多,是一種農民為順應山區的地形開辟而成的階梯狀水田。在山間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梯田,對於防止坡地水土流失,是有效且積極的措施,且在蓄水、增產上作用十分顯著,又有利於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

往市場的路上

在海拉爾東支線上(內蒙古),有許多出產豐富多樣的蔬菜地區。圖中百姓以驢車運送蔬菜到市場販賣。

準備下一輪的耕作

大地從冬天的寒冷中逐漸甦醒,而農夫們開始為明年(下一輪)的農作播種,即使氣象凍寒,他們仍一點也不懈怠。

總的來說,中華文明產生於農業文化,決定了中國人的生產技術和觀念,歷代皇帝均有祭天、祭神農的傳統,以感念上蒼賜與的糧食,以及農民付出的血汗。農業的興衰,甚至決定了歷朝歷代的更替。農業塑造了中國人的保守性格,怯於探險和創新,但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國人保有倫理的凝聚性,得以克服各種艱難的挑戰。而現代中國人在追尋現代化中,如何適應大規模的機械生產方式,同時保留原有傳統道德的優點,成為持續追求的課題。本系列照片均取自民國時期日本印製的亞東印畫集。

舌尖上的中國水墨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