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到中年,越活越幸福的4個跡象

作者:然然菇涼(富書簽約作者)

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

人到中年,感覺自己活成了一部《西遊記》,悟空的壓力、八戒的肚子,老沙的禿頂,唐僧的嘮叨,九九八十一難一個不能少,關鍵是還離西天越來越近。

粗一看讓人哈哈大笑,細一想句句扎心。

人到中年,直面著快要謝頂的危險,默默承受著房價,背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養家重擔;

加上社會快速更新換代,傳統行業受到一波又一波衝擊,焦慮,已經成了中年人的代名詞。

不過,總有一些人能夠在年近半百的年紀逆勢上揚,甚至大器晚成,這其中的奧妙,恐怕不只是運氣那麽簡單。

人到中年,能夠越活越幸福的人,一定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在我看來,真正強大的中年人,大概是這樣的:

他們仍舊懷揣著對生活的點滴渴望,又懂得在必要的時刻退後一步保全自己;

他們既能正視自己精力和身體的衰退,又能力所能及地跟上時代腳步,迭代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有以下4個跡象,說明你越活越幸福。

有自己的生活節奏,銳氣不減

想象一下,如果你40多歲了,仍然沒有自己的事業,胸有猛虎,無奈卻手無縛雞之力,你該怎麽辦?

1300年前,高適就面臨這樣的狀況。

公元723年,不滿20歲的高適,胸懷聞達於天下的野心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可惜,最終還是落第了。

12年後,32歲的高適再次參加考試,還是榜上無名。

又過了十幾年,直到45歲,高適仍然是一介布衣,窮的一塌糊塗。

按理說,屢試不中,已經足以摧垮一個古代讀書人的心氣了,但高適沒有。

二十多年,他別居陋室,用心讀書,未有一日放棄。

讀的書裡面不僅僅是經史子集,還有兵法系列,除了寫得一手好詩,還練得一手好劍。

人到中年,他等待的是一場厚積薄發的逆襲。

終於,當一首《別董大》傳遍了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他終於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熬成了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也迎來了平生第一場功名,被分配到河南封丘做縣尉。

那時的高適已經45歲。

當他發現,日複一日的程度化工作,與他的巨集圖大志相差實在太遠之時,於是便轉身離去,選擇投筆從戎。

由於熟知兵法,在大軍潰敗、主將投降的情況下,他獨自殺出重圍,當著皇帝的面陳其要害,力挽狂瀾。

此後十多年,在大大小小的平叛戰爭中屢立戰功,從一個詩人終成一代名將,三代皇帝對其恩寵備至,加封他為渤海縣侯。

張愛玲說:“時間好比一把鋒利的小刀,使用恰當的話,一塊普通的石頭可以被仔細地、緩慢地、一寸一寸地刻成一個奇妙的雕像。”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最壞的結局不過是大器晚成。

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迎難而上的自信和勇敢。

中年人真正的成熟,並非一味地隱忍,而是心有所向,心有所待。

太史公有言: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人生的艱難困苦,從來都能夠磨礪人的意志,激發人的潛能,這無關乎年齡,只在於你的心態。

即是人生過半,只要你堅持自己的節奏,保持內心的動能,一樣可以活得別樣的精彩。

保持自己的生活節奏,銳氣不減,這是一個中年人越活越幸福的第一個跡象。

陽光燦爛的日子去修屋頂

人到中年,最怕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己又生了大病,沒了收入來源。

前段時間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裡,大媽的話催人淚下:

我病了三年,藥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是電影台詞,更是殘酷的現實。

經濟學家米歇爾用“灰犀牛”來比喻發生概率很大或者必然的巨大危機。

作家拾遺說:

人的中年危機就是一頭灰犀年,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頭灰犀牛,必然會在35歲之後猛然衝來。父母漸老,病患日多,孩子尚小,嗷嗷待哺。房貸車貸,遙遙無期。婚姻感情,已亮紅燈。事業發展呢,也遇到了瓶頸,你辦公桌對面那個小年輕,已進入了可以取代你的節奏。

那麽,應該如何防範灰犀牛呢?

米歇爾認為:

面對灰犀牛,我們通常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否認事實,過於樂觀:或許我運氣好,不會遇到灰犀牛。

一種是得過且過,甘當鴕鳥:等灰犀牛來了再說,船到橋頭自然直,總有解決辦法。

於是,終於有一天,那隻灰犀牛咆哮著衝了過來,你躲閃不及,被撞翻在地。

其實,正確的方法是懷有對生活的遠見。

馬雲曾在湖畔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

我不斷提醒自己,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不要等到下大雨去修屋頂。在陽光燦爛的時候去修屋頂,真的到大風大雨的時候先躲一躲再說很重要。

陽光燦爛的時候,一個人能“傻乎乎”的去修修屋頂,這就是遠見。

平時多關注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在其變得緊張之前,開始行動,做好迎接的準備,才能避免中年危機這頭灰犀牛對人的襲擊。

作家柳一一在她的文章《一個人開始有遠見的三個跡象》中提到了一個ABZ計劃:

A計劃指的是長線投入的工作,B計劃指給自己開拓的新職業機會,Z計劃是為了應對最糟糕的情況。

比如應對失業,你要提前留出“風險資金”,確保自己失業後,可以好好生活半年左右的時間。

比如應對疾病,你可以每個月存一定的錢,到疾病账戶裡,為自己買份靠譜的保險,多認識幾個醫生。

只有懷有遠見,才能抵禦中年危機對人的侵蝕,把傷害降到最低。

陽光燦爛的日子去修屋頂,這是一個中年人越活越幸福的第二個跡象。

懂得與枷鎖共存,及時為自己賦能

作家喇嘛哥在《狗日的中年》中說:

“中年是個賣笑的年齡,既要討得老人的歡心,也要做好兒女的榜樣,還要時刻關注老婆的臉色,不停地迎合上司的心思。”

人到中年,隻身在外打拚,忙到忘了吃飯,父母的電話過來,也一個勁答應說吃飽了;

人到中年,職場受了委屈,進家門前會努力自我消耗委屈,反反覆複說服自己“不要把壞情緒帶給家人”;

人到中年,被惡人坑了,上當受騙,孤立無援,在家人面前,也會挺直腰板,告訴自己,在他們面前,不能倒下……

中年人的生活,的確不易。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那麽多男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裡坐好久?

有一個回答代表了眾多中年人的心聲:

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在車上,這個軀體屬於自己;但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

人到中年,得承擔著很多的社會角色,而這些角色,都是阻礙我們無法做自己的枷鎖,不斷地消耗著我們自身的能量。

這些枷鎖的確很難打破,但是有些優秀的中年人,卻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做回自己的方式,積極的為自己賦能。

朋友小資說,她做回自己的方式,就是獨處。

我每周末會拿出3個小時,自己關在房間裡面, 做一切可以一個人做的事情:發呆、回憶這周經歷的人和事、刷朋友圈、看書、哭一場……

在這個半天裡,我誰也不是,就是自己,無需隱藏自己、無需斟酌該怎麽說話、無需考慮情緒是不是合適發出來、無需思考怎麽溝通對方才能接受。三個小時過去,滿血復活,對生活的抗壓能力也大大增加。

懂得與枷鎖共存,及時為自己賦能,隨時能讓自己快樂起來,這是一個中年人越活越幸福的第三個跡象。

擁有隨時幸福的能力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家羅伯特·埃蒙斯(Robert Emmons),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將1000人隨機分為3組,第一組記錄生活中的情緒狀況並進行評分;第二組被試記錄生活中使他們感到惱怒之事;第三組除了記錄日常生活事件,還需要列出一件每日最感動的事情。

結果最後一組不僅獲得了預期的幸福體驗的增加,並且願意花更多時間來做對自己健康有幫助的事情。

這其實是訓練幸福感知力的一種方法。

幸福正如肌肉一樣,可以被訓練。

換句話說:通過不斷降低幸福的閾值、臨界點,來走向幸福

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寫過一本書,叫《幸福的方法》,其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話是:“幸福是一種能力,而非一種狀態。”

大部分中年人把幸福看成一個狀態問題,把房子、車子、事業、財富值看作刺激自己幸福的理想對象,比如:“擁有一所大房子”等於“我很幸福。”

然而,在香港女作家張小嫻那裡,所謂幸福的愛情竟然卻是一件在生活日常中,人們習以為常的小事:

在二十年的時光裡,那個相愛的人,每次吃魚,總會把魚臉上最好吃的那部分夾給她。

幸福其實就在生活的點滴間,只要你心中有情趣,一碗粥也能喝出玫瑰的氣息。

比如:

買回剛剛出爐的香噴噴的麵包,站在廚房裡一邊用刀切片一邊抓食麵包的一角;

清晨跳進一個人也沒有,一道波紋也沒有的游泳池,腳蹬著泳池壁那一瞬間的感觸;

冬夜裡,一隻大貓靜悄悄懶洋洋鑽進自己的被窩;

目睹地鐵小賣店裡性格開朗而乾勁十足的售貨婆婆。

幸福是一種能力,而非一種狀態,當你幸福的感知力強之時,幸福隨處可見。

擁有隨時幸福的能力,這是一個中年人越活越幸福的第四個跡象。

作者簡介:然然菇涼,富書簽約作者,左手舉乾貨,以結構思考為基,關注於職場和個人成長,右手托情懷,善於從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真善美,去領悟生活的真諦。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