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座古城臨整改,誰將首次告別“歷史文化名城”?

(本文首發於2019年4月4日《南方周末》)

住建部、國家文物局通報批評聊城、大同、洛陽、韓城、哈爾濱等五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存遭到嚴重破壞,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

“去過聊城的很多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紛紛議論,一任領導毀了一座古城,像這樣怎麽得了!早該摘掉聊城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帽子了。”

“平遙的建築基本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了,也沒有要求古城居民全部遷走,旅遊不是一樣發展得很好?”

常出現於《水滸傳》《金瓶梅》等典籍中的山東聊城古城,正被“改造”得越來越新。

一組谷歌地球圖片見證了這座千年古城的十年大變樣:2006年,古城街巷縱橫,保持舊有格局;2011年,一片廢墟,幾乎只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光嶽樓等幾處完好的建築;2017年,廢墟上擠滿了嶄新的仿古別墅。

“古城裡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全毀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副主任、曾籌劃和主持了平遙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曹昌智非常惋惜。他長期致力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探索,作為聊城市的專家顧問,2010年專門給聊城市領導寫過勸阻信,也沒能扭轉。

如今,古城“拆真建假”終於被通報批評。2019年3月2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下發《關於部分保護不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通報》。聊城和其他四座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洛陽、韓城、哈爾濱一起,因“歷史文化遺存遭到嚴重破壞,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而受到通報批評,並被要求限期整改。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通報的背景是,2017-2018年,住建部、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評估檢查。此次檢查,由各省上報各自歷史文化名城情況,再在每個省選一兩個城市抽查。

此次通報警告,對於整改不到位的城市,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將提請國務院撤銷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起建立的一種文物保護機制,由國務院確定並公布。目前,中國共有134座。

“去過聊城的很多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紛紛議論,一任領導毀了一座古城,像這樣怎麽得了!早該摘掉聊城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帽子了。”曹昌智認為通報非常及時。

如果有城市被“摘帽子”,這將是中國第一次取消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必將引發警示和震動。

聊城問題最嚴重,大同最受關注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通報的5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在古城內大拆大建、大搞房地產開發”的聊城問題最嚴重,大同則最受關注。

這也是聊城第二次受到通報批評。2012年,時值國務院公布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30周年,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展開大範圍檢查評估,並在2013年通報了檢查中發現的8座保護不力的名城,聊城在列。時任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點名批評聊城“拆真名城,建假古董”。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認為,聊城可能還違反了原國土部於2006年公布的“停止別墅類房地產項目供地”的要求,且破壞過甚,幾乎不可逆轉。

除聊城外,通報還指出大同、洛陽“存在在古城或歷史文化街區內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曾開創古城保護“大同模式”的耿彥波於2019年年初辭去太原市長一職。此前,耿彥波離任大同市長時,萬人為其送行。民眾的支持,為重建城牆、拆民居建仿古建築的“大同模式”戴上了光環。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學委會副主任委員張廣漢參與了對大同和洛陽的評估檢查,他認為,“耿彥波修的仿古建築,是他從榆次(耿彥波曾改造過山西榆次老街)帶來的晉中風格,和大同本身的雁北民居並不相符。”

張廣漢介紹,洛陽在老城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尤其文峰塔周邊進行的拆遷,是引來通報的原因。“三百多戶拆遷戶狀告洛陽市老城區政府,官司還打贏了。”

2014年,324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居民將洛陽市老城區政府告上了法庭,要求其撤銷2013年作出的征遷決定。這份決定要求兩萬餘居民接受政府的安置標準,搬出世代居住的老街區。洛陽市中院判決,老城區政府的房屋徵收決定違法,責令其針對資金不到位及沒有經過相關部門審批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相較於大同、洛陽和聊城被通報的“拆真建假”的問題,通報對韓城的批評較為委婉,“存在破壞古城山水環境格局問題”。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韓城古城的東北區域由陝西省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等出資進行改造,古城南關的街區被拆改成了南門廣場,但因歷史風貌保存情況稍好,容易整改。

而哈爾濱“存在搬空歷史文化街區居民後長期閑置不管問題”。據了解,被通報的街區可能指南崗區花園街和海城街一帶,那裡有許多被稱作“黃房子”的俄式民居,是沙俄修建中東鐵路時的鐵路員工住宅區,有不少近代名人故居。

2011年開始,哈爾濱對這一片區進行“複興”,挪走工廠和居民,意圖打造“集商務創智、風情休閑、文化消費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但時至今日,規劃遲遲未能落地,一些殘破老屋尚未得到維修。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建議進一步公開具體情況,“讓社會看看,引起反思”。

“市民很喜歡, 覺得效果很好”

六百餘字通報,激起千層浪。

2019年3月25日,大同廣播電視台的微信公眾號“看大同”發布了一篇題為《堅定不移地把握大同發展的大趨勢》的文章。

這篇標題看似平常的文章寫道,“(通報)在我市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同近十多年的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及合理利用工作面臨全面否定,整個城市的經濟建設發展將何去何從……國家文物管理部門應該充分尊重歷史,要歷史地看問題,要考慮各地特殊的情況,尤其是要把各地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能機械地照搬法律條文,進行通報批評,以致懲戒。”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這篇與通報公開“頂牛”的文章,近日已被悄然刪除。

“大同的反駁可能只是開始。”張松猜測,其余4座城市將陸續做出反應。

曹昌智曾多次苦口婆心勸阻,甚至寫信、發函製止這些問題,但沒有引起當地領導的重視。直到通報之後,幾個城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陸續請他組織中國名城委幫助指導整改。中國名城委是住建部指導的學術平台。

通報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討論。在以“愛我大同吧”為代表的5座城市各自的貼吧裡,只有聊城的網友紛紛痛斥聊城的改造“荒唐”,其他城市網友大多為家鄉的發展模式辯護。

在很多人眼中,“拆真名城,建假古董”顯然不對,但拆掉老城區破舊的民房、將居民安置到小區樓房的做法,確實能贏得當地居民的支持,大同便是典型的例子。 其他城市想效仿,住建部為何難亮態度?張松以大同官員一次在面對住建部檢查時的說辭為例:“第一,這是市委市政府的決策,不是個人的決定;第二,也有很多專家支持;第三,人民群眾很喜歡,覺得效果很好。”

大同古城保護和修複研究會的一位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直言,“城市的功能,歸根結底是居住和生活。發布(通報)的人不居住在這個城市,古城保護的是好是壞,大同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他回憶,在耿彥波主持的古城改造前,古城無論是道路還是房屋都破落不堪,“滿街的汙水,上完廁所都倒在馬路上,居住條件極其惡劣”。而現在,市民們看到城市的變化、居住環境和空氣的改善,“心裡自然會有一個判斷”。

他認為,被拆掉的民居有價值的很少,即便看上去比較好的房子也是包磚的土坯房,難以像南方磚木結構的民居那樣修繕後繼續使用。“土坯房一落架大修,馬上就塌了,這是實際情況。”

改善民生並非要全部推掉古跡

事實上,改善民生並非要全部推掉古跡。

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古城保護者姚遠認為,居住條件惡化不是拆除歷史街區的理由,反而表明了當地政府在歷史文化街區的社區治理、民生改善工作上存在嚴重的短板。“這是因果倒置。”

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兩個原則。曹昌智以平遙古城舉例,“平遙的建築基本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了,也沒有要求古城居民全部遷走,旅遊不是一樣發展得很好?旅遊為古城居民提供了工作,他們就能留下來並且安居樂業。”

據阮儀三觀察,近年在蘇州、揚州古城內,出現了一百多個新建的、古典式樣的園林。他曾到一戶揚州人家做客,主人不僅帶他看自家新建的園子,還點上香爐,烹茶撫琴招待他。以園林為載體,古代文人的風雅生活也復甦了。“古城建築的保存,給這種古典園林複興留下了基因。”

曹昌智指出,“其實我國13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編制了保護規劃。但是一些規劃往往束之高閣,做做樣子,沒有認真實施。地方只是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品牌,搞過度旅遊開發和商業地產開發。”

然而,耗費巨額資金改造出的古城,卻遭遇“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現狀。這些城市普遍忽視了有原住民居住的歷史街區的價值,也忽視了對旅遊業態的選擇,隻一味強調改造。

在支持古城保護的人們看來,拆遷改造帶來的損失往往是不可挽回的。

66歲的張利華是韓城市文化館的退休人員,對韓城歷史文化如數家珍。有時他爬上山頭,看著腳下的古城,不勝唏噓:城東串串巷的一幢大宅被拆了,宅子主人的祖先曾做過禦前侍衛。韓城曾是扼守黃河天塹,屏藩關中京畿的軍事雄鎮,後山的趙家寨曾是其防禦體系的一個部分,如今的“新天地”商場,切斷了古城和趙家寨的聯繫。

據曹昌智介紹,韓城古城與寨堡雙重軍事防禦體系是中國現存歷史文化名城的孤例,這種古城與寨堡的空間關係見證了歷史,展現了冷兵器時代罕見軍事格局,被切斷聯繫,不可不謂之遺憾。

韓城一家客棧老闆即發現,自從古城南關拆遷開始後,旅遊的人少了,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居民都被遷走了,就沒什麽人氣。”

對於上述的洛陽行政訴訟案,曹昌智是參與司法谘詢論證的主要專家之一。他留意到,洛陽老城東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搞房地產開發,因蓋高層建築挖了三個很深的基坑,如今還沒有一個妥善的整改方案,夏天這裡都成為洛陽人喝啤酒吃燒烤的去處,裡面滿是小吃攤,坑沿豎著六個大字招牌,號稱“中原第一坑吃”。殊不知,這些大坑正是古城拆真建假被叫停後留下的爛尾工程。

張松認為,這次通報能點名大同是有魄力的表現。“明確指出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錯誤,要求整改,是樹立了正確的名城保護的方向。”

歷史文化名城可能會“摘帽”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此次通報的城市將面臨“摘帽子”風險——被取消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一名不願具名的專家透露,此次通報發布的機緣,一方面是為了紀念歷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35周年,住建部、國家文物局進行了相應檢查評估;另一方面則是呼應住建部黨組2018年“關於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當時的通報就指出,結合2017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評估檢查,“研究起草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列入瀕危和撤銷稱號的標準。”

張松表示,一項制度要有進有出才能永葆活力。國家文物局針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多次發文,“這些城市屬於頂風作案,現在有可能摘其中一頂帽子”。

姚遠認為,如果出現了摘帽子,就應對當時做出決策、致使名城歷史文化遺產受到重大損失的責任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終身追責。

對此,阮儀三也表示,歷史文化名城稱號被取消,會讓城市蒙上“汙點”,而導致歷史文化名城遭破壞的責任人將背負這一“汙點”。

曹昌智強調,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建立以來,始終沒有妥善解決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輔相成關係。“現在出了問題,當時負有直接責任的官員職務發生了變化,要不要追責,如何追責,也面臨現實的困難。”曹昌智稱,“不管怎麽說,現任地方主政者也應當切實負起整改的職責來,畢竟新官不能不理舊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