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冬病夏治】腎病科——「三伏貼」火熱進行中

氣象越來越熱,伏天也馬上就到了,本周五即將迎來今年的初伏,這也就到了夏季養生重頭戲「三伏貼」上場的時候了,很多人認為「三伏貼」很神奇,你真的了解嗎?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定義:又名天灸,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法。源自於清朝,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與特定學位,由中藥對穴位刺激,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歷史淵源:源自於戰國時期《五十二病方》:以「薊」敷「中顛」發泡以治蛇毒咬傷。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斑蝥,主惡瘡...其末和醋,塗佈於瘡疽,少頃發泡膿出,旋即揭去……張璐《張氏醫通》:治冷哮方(延胡索、白芥子、生薑汁、麝香、細辛、甘遂)堪稱治療哮喘的經典天灸方,被後世廣泛應用。先輩們的每個選擇都充滿了智慧。三:天、地、人之道也。伏:從人、從犬。人如犬那樣地匍伏著。充分體現了天、人一體觀,也順應《黃帝內經》: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養生思想。大家都知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何也?

三伏天的計算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由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和乾支紀日法的日期相配來計算。古代「乾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天乾: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個,庚日是第7個,庚日每10天重複1次。夏至後,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有第5個庚日,則中伏為20天。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辨證施治

腎為先天之本,為生氣之根,為陽氣之本,亦稱元陽。故養腎陽以固一身之陽。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陽虛衰,不能溫養筋骨、腰膝,故見腰膝酸軟冷痛。腎居下焦,為陽氣之根,元陽不足,失於溫煦,則畏寒肢冷、下肢尤甚。陽虛無力運行氣血,面絡不充,故面色白。若腎陽衰憊,陰寒內盛,則本臟之色外現而面色黧黑。陽虛不能鼓舞精神,則神疲乏力。腎陽為生殖的動力,腎陽虛弱、故性慾冷淡、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腎陽虛弱,固攝失司,則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量多、尿頻清長、夜尿多。腎陽虛衰,火不生土,脾陽虛弱,運化無權,水濕下注,則大便稀溏或五更泄瀉。我們會根據患者不同證型,給予辨證施治,選擇不同的穴位,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適應症

腎臟疾病除了常見的腎炎、腎囊腫、多囊腎、腎衰竭等慢性腎病,還適用於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腰膝酸軟、畏寒怕冷、眩暈耳鳴、筋骨萎軟、性功能減退、夜尿頻多,甚至虛喘氣短、五更腹瀉等腎虛症。

禁忌症

1、妊娠期婦女、月經期婦女、6月以下兒童、哺乳期婦女

2、過敏體質

3、疾病發作期:如發燒等

4、熱性疾病:陰虛火旺、裡實熱等

5、皮膚疾病:如皮膚破損、濕疹等

注意事項

1、藥物穴位帖敷後如有局部皮膚出現瘙癢時,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貼4~24小時後,局部若有發癢發熱,皮膚髮紅為正常;若皮膚出現水皰,塗燙傷膏或紫藥水,敷貼24小時內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曝曬。

2、慎食寒涼肥甘滋膩之品,夏季炎熱,往往易貪涼飲冷,若大量進食寒涼之品,則易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甚至損及一身之陽氣,影響治療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傷脾胃,影響消化,易導致陽氣不運,變生它病。

3、冬病夏治包含了中醫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建議在正規醫院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體的體質和病證的具體表現辨證施用。

腎病科三伏貼時間

6月21日~7月1日 夏至

7月2日~7月11日 頭伏加強

7月12日~7月21日 頭伏

7月22日~7月31日 中伏

8月1日~8月10日 閨中伏

8月11日~8月20日 末伏

地址

西安市中醫醫院腎病科

聯繫電話

門診電話: 029-89626309

病房電話: 029-89626533

公眾微信號: szysbk2015

來源:西安市中醫醫院

責編:李嘉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