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陸戰之王》:兩代兵王的較量

文 │ 谷雨

採訪前的15天,張寒冰才知道《陸戰之王》被選入了迎接建國 70 周年的首部獻禮劇,同時也是 86 部獻禮劇目中, 廣電總局重點推薦 15 部劇目之一。

“壓力肯定有。”

張寒冰清楚當下觀眾需求的“眾口難調”的特性,互聯網影視將觸角伸向更多元新鮮的領域,觀眾的注意力被爭奪了,評判一部劇的標準也隨著人群圈層的多樣性,維度更多了。

“我只是拿出了一個我自己認為特別滿意的東西。”

幾乎像每個老手藝人一樣,張寒冰希望觀眾能夠通過這部劇感受新時代軍人面貌。但私下裡他又希望,觀眾也能感受到所有為這部劇付出的人,他們的努力與傾注的感情。

軍事題材劇《陸戰之王》作為獻禮劇開播第一彈,單論班底來說,足夠吸引人。康洪雷任總導演,張寒冰任導演,還邀請了陳曉、王雷、吳樾等青年演員出演。

從2003的《士兵突擊》,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再到2019年的《陸戰之王》,康洪雷和張寒冰師徒兩人合作默契。拍攝《陸戰之王》的時候,康洪雷主控方向,張寒冰帶領團隊理故事、磨劇本、采風、拍攝,再到最後剪輯成片,始終以一個行業劇的標準去完成。

“拍一個行業劇,拍的不是說多麽地高屋建瓴和前瞻性,拍的是味道,就是特屬於這個集體的味道。”一部作品歸根究底說的還是人的故事,與《陸戰之王》相處的日子,之於張寒冰就是將以往的經驗進行吸收,再輸出的過程。

大概念,小切口

拍攝軍事題材作品,導演張寒冰經驗已經非常充足了。2003年剛剛進入行業,在《士兵突擊》裡他給師傅康洪雷當場記。後來這部劇一炮而紅,塑造了鮮活的軍人形象,憨厚又執拗的許三多,到現在仍然是深入人心的軍人形象。

到了2009年《我的團長我的團》這個項目裡,他又協助康洪雷拍攝這部展現營連生活的作品,擔任現場導演。最終《我的團長我的團》豆瓣評分達到9.4分,至今仍是軍事題材作品中,繞不過的一部高口碑之作。

直到2017年《陸戰之王》項目,康洪雷任總導演,張寒冰任導演,兩個人合力打造這部劇以中國坦克兵為切口的軍事題材作品。

該劇講述的是95後新兵張能量進入部隊後,遇到老兵班長牛努力和特種兵楊俊宇,新兵和老兵在一次次的觀念碰撞中,不斷經受磨礪、收獲成長,最終成為新時代坦克兵的故事。

《陸戰之王》從開機到現在上線,歷經兩年十個月。在893天的時間裡,康洪雷和張寒冰想要抓住當下軍人部隊的特質,展現部隊的兵味。於他們而言《陸戰之王》最大的特點,是踏踏實實地“寫清楚了兩個兵”。

但講清“兩個兵”並非易事,至少《陸戰之王》打磨了不少時間。

張寒冰現在還記得,剛接觸到這個項目時,他對《陸戰之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概念太大了,“什麽是陸戰之王”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他需要找到一個足夠令人信服的切口,去承載“陸戰之王”的概念。

究竟用什麽去承載它,康洪雷和張寒冰的處理方式是,以情入手。以真實人物在部隊的成長歷程,和坦克做訓的每一個環節咬在一起。從人物切入,以人帶出行業的整體面貌,讓大家直觀感受“陸戰之王”。

人成了,整個《陸戰之王》的概念也真實地給到觀眾,說到底,《陸戰之王》講述的是一群坦克兵的故事,他們身上有共性,但同樣每個人也有特性。

我相信任何一個劇作,無論你是什麽樣的行業劇,寫人是最重要的。由人可以帶出所有,由人可以帶出無窮。”張寒冰選擇以行業劇的態度,雕琢真實的部隊生活。

他們希望,觀眾收看《陸戰之王》同時,能夠認可每一個士兵,“他們都是人,他們可能會犯錯,他們可能會不著調,但是他們骨子裡的東西,從來都沒有變過。這是這個集體最可敬的地方。”

以人為小切口的做法,展現張能量、牛努力、楊俊宇等等部隊中的鮮活人物故事,軍人集體風貌,康洪雷和張寒冰希望《陸戰之王》能被更多人關注,進而關注整個部隊,感受這個偉大的集體。

兵味,從哪裡來?

那麽,兵味到底該怎麽拍?康洪雷和張寒冰的第一步做法是,部隊采風。以偏紀實的手法將當代軍人身上的特質展現出來。

這部劇在正式拍攝之前,《陸戰之王》的主創們深入部隊采風,從很多部隊老兵身上挖掘故事,將他們的精神風貌最終凝練在劇中人物角色上。

比如主要人物牛努力、張能量在劇中的一些觀念對抗,其實也來源於真實生活。圍繞著“時代新兵面貌”主題,故事取材自一個叫賈元友的老兵,他是一位在部隊生活了十幾年的坦克兵了,從普通士兵到部隊兵王,個人經歷與心裡歷程也讓導演張寒冰為之觸動。

一次,賈元友和張寒冰聊天,說現在坦克太先進了,只要用數據、參數就能開坦克,隨時按激發按鈕都可以摧毀目標,前提是“你只要把數值輸進去就可以了。”

緊接著這位老兵就問張寒冰,“那麽豈不是天下所有的裝甲兵都是一個好裝甲兵”,又問起張寒冰,如果是這樣,“那麽你的超越在哪兒,你和每一個兵不同在哪兒?”這是一個兵對自我超越的追問,同樣也是自我職業的重新看待,張寒冰都把它展現在《陸戰之王》裡了。另外一些人的故事也同樣觸動張寒冰,他們身上純粹的軍人情感都是《陸戰之王》寶貴的素材來源。

“兵身上的故事,既有快樂,又帶著淚水和悲壯。你會基於他的基礎,去延伸,再創造,升華它。”

張寒冰分享了另外一位老兵故事,當時這位老兵正處在複員與不複員的關鍵階段,相當於是人生重要的轉折期,他還在為複員這件事猶豫。

當時老兵複員時,部隊會發複員金。剛好這些錢放在一個地方,由這位老兵保管。“他就說導演啊,我當時站在這些錢面前,待了很久。我突然就想,這些錢就可以算是換回這些兵的美好歲月,他們的付出、他們的汗水,那麽我要不要走這條路。”

這位老兵後來笑呵呵的給張寒冰講了後面的故事:他用一宿的時間回憶梳理了自己的當兵生涯,自己對國家的付出,對部隊的情感是無法用任何東西衡量的。

“他非常快樂地、樂呵呵地給你講,但聽完了以後,你會覺得很厚重、很沉。他是特殊於這個職業的。那麽你會把這種情感帶到你的創作當中去。”

在部隊采風的時間,張寒冰接觸了各個層級、職位不同的官兵,他們身上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讓張寒冰覺得《陸戰之王》的故事,穩了。

我能感受到不同層級幹部,對於同樣一件事情的不同意見。”站在更大更全的視角,張寒冰收集了各個維度的素材,對部隊士兵的感情更複雜了。采風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最終都被呈現在《陸戰之王》裡,並將軍人對部隊的情感、個體生活與劇中角色進行結合,真實還原當代軍人風貌。

張能量、牛努力,兩代兵王的較量

《陸戰之王》講述的是坦克兵的故事。劇中刻畫了兩個主要士兵形象,陳曉飾演的是95後的“挑剔”新兵張能量,王雷飾演的牛努力,沉穩老實,是挑剔張能量的班長,兩人第一天見面就杠上了。

因為部隊沒收手機,不服管教的張能量進行無聲的抗議,自己偷溜到裝甲坦克裡,藏了一天,害得隊友一通好找。偏偏班長不信邪,跑去了張能量的家裡看看有沒有什麽蛛絲馬跡,但最終還是在裝甲車裡找到了張能量。兩人首次見面就劍拔弩張,牛努力還一氣之下摔了張能量的手機。

在張寒冰看來,牛努力和張能量是兩個完全不同計程車兵。

他用“最後的武士”這樣形容牛努力,將所有老兵的特性都集中在這個人物身上,“一個在部隊裡堅守了12年的人,他們如何堅持下來,是因為他們會有各式各樣的方法完成忠誠,完成自己身為一個兵的職責。

《陸戰之王》裡牛努力是張能量的班長,也是一代兵王,他身上有以往軍人的優秀品格,但同時也有屬於自己的“職場危機”。隨著國家軍事技術提升,部隊推行軍改,技術給士兵提供了方便,沒有跟上或者說不願意跟上步伐的人,逐漸被淘汰。

“當手把手地培養出的徒弟,去到了對手陣營那一塊,我覺得對於牛努力來說,他非常失落。”張寒冰講到牛努力這個人物時,這樣說到,“但同時他也很無奈,他也會覺得部隊前進的車輪,在前進的過程中無情地從他身上軋過去了,不進則退嘛。”

挑剔兒兵張能量,是牛努力的反面,他願意嘗試一切,身上有同齡人所不具備的勇敢和冒險精神。所以當楊俊宇提出新的坦克作戰規模式,軍隊實現改革時,張能量積極參與其中,最終他也從一個兵逐漸長成一代兵王。

張能量和牛努力是不同的人物,他們身上各自不同的人生選擇,受到時代變化的影響,其實也是《陸戰之王》要表達的時代需求,近乎相似。

這個戲最大的表達,就是現在部隊需要的是像張能量計程車兵。”從整體而言,社會環境與以前都不一樣了。包括大學生兵進入校園,整個的兵員素質已經與以往不同。

“整個的兵員素質已經與以往年代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之前的劇作裡,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堅忍、執著、頑強的軍人概念,那麽在《陸戰之王》裡頭,我們又賦予了他很多時代的前進性。在整個大的時代變遷下,部隊隨時在進行軍改。

不過,在張寒冰看來,《陸戰之王》始終探討的是,從坦克部隊建軍到現在,中國的裝甲兵部隊走過了無數個春秋,他們的裝備一代一代地迭代,科技化含量越來越高。而可貴的是裝備在變,人從來沒有變過。

“任何一個軍事題材創作者首先要愛這支部隊,首先要愛這一群兵。如果你沒有這個情感,那你趁早離開這個創作集體,你可以去寫別的戲,去拍別的戲。”

軍事題材劇該怎麽做,對於在這個行業前行許久的張寒冰來說,做這類題材不要看幾個好萊塢大片,學習幾個“燃”的場面,設想一個人物怎樣起承轉合,最終還是要回到情感深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